平江酱干,小小特产故事多

  大湘菜报   2019-09-13 03:18:13


整理/曹婕妤

方寸大小、铜钱厚薄、乌黑油亮……一块小小豆腐干,因味道醇美,耐嚼爽口,成为家喻户晓的平江传统小吃。而这盛名的背后,那些史话细嚼起来也是耐人寻味的。


贡品特产

平江的豆制品生产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平江人就一直把大豆作为主要的农作物,境内献冲、加义出土的豆类碳化物证明平江种植大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乾隆乙亥年(公元1755年)《平江县志》对大豆种植有详细的记载。

平江酱干则起源于湘鄂赣边塞重镇长寿街,又名长寿酱干、盐皮干。是湘军统帅曾国藩之最爱,系清咸丰年间百岁老人何维丰(1847—1947)首创。由于它酱香浓郁,回味无穷,所以在历朝历代都是贡品。

到民国年间,长寿酱干已是香遍湘鄂赣边区,成了平江的一大特产。

酱干生意比酒好



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7年,何维丰在长寿街开办了一家酒店。跑汨罗江运货的老板与船员,经常枯守在他的店里,炒上一盘豆腐干,执一壶烈辣的烧酒灌下肚去,一路的疲劳与孤寂便像酒香一样渐渐地消散。


一个寒冷的冬日,何维丰穿着长袍坐在柜台边,像往日一样招呼着店里的生意。长袍底下的双脚,夹着一只装满热灰红炭的烘炉子。这时,帮工的店小二端着一盘客人们吃剩的残羹余汤,经过柜台往店铺后面收拾。何维丰眼尖心细,发现油汤里飘浮着薄薄的豆腐干。他最怕浪费,当即叫住小二,随手便将两块湿漉漉的豆腐干夹了出来,搁在烘炉子的罩盖上,准备在自己的肚子里再替它们找一个适宜的归宿。



店里的生意忙碌起来,何维丰一时忘记了吃那炉罩上的两块豆腐干。等到酒客们打着酒嗝摇摇晃晃地陆续散去,他才回到柜台前清点钱账,一股烘烤的香味从柜台底下淡淡地弥漫开来。两块豆腐干已被烘烤成硬梆梆的豆腐片儿。何维丰拿起一片送往嘴唇咬下一只角边,咦,竟然满颊生津,别有一番滋味。何维丰心里一激灵,经过多次试验,老人采用长寿街传统的卤制与烘烤食品工艺,将特制的豆腐干先用鸡汤、茴香、桂皮等卤制,再用木炭火慢慢地烘烤,让其入味,终于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加工工艺。


一片片豆腐干方寸大小,铜钱厚薄,乌黑油亮,香气袭人。他便用白棉线成十字型扎紧,每十片为一筒,将其取名为“多珍五香酱干”,在店里作为佐酒的小吃试着推了出来。

酒客们一尝鲜,味醇、经嚼、耐品,都赞不绝口,说比其它炒菜与冷碟更加适合佐酒,又可以作零食补口。酒客们喝过酒,总还要买几筒带回去,多珍酱干一时名声大振。

这样一来,酱干生意竟比酒生意还好。何维丰老先生干脆打起招牌开办酱干作坊。

关于起源的其它传说

其实民间还流传有多种酱干起源的版本,如乾隆微服私访,吃后龙颜大悦,说这是湘味名吃之说。

还有说法是:清代湖湘学子赴京赶考,殿试时,纵论三湘特产,特别提及五香酱干,皇上闻之,御点进贡。天子品尝后,龙颜大悦,传令官差八百里快骑,日夜兼程专送。

而关于明朝正德皇帝路过长寿时钦点为贡品的说法,还有平江民谣作证:“南岸拜北斗,正德天下走。脑上戴瓜勺,脚踏灶门口。”

刘伯温为盐皮干改名


平江长寿镇
长寿街是长寿镇的旧称,由岳阳前往江西必经之大集镇,其地山明水秀,居民以长寿著称。这里所产的五香酱干,还与明初御使中丞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有关。


刘基中进士后,官授江西高安县丞,出京师,渡长江,过洞庭,至长寿街时,尝到居民家制豆腐干,香浓味殊,回味悠长,不禁倍加称赞。询问之下,得知当地称作盐皮干,蹙眉道:“以实为佳点,足以登大雅之堂,唯称呼太俗,其地既名长寿街,不妨将之称为‘长寿酱干’。”


责编:唐卓婧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