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如何把握新契机、实现大突破?专家学者这么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9-19 09:58:29

导读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我省长株潭城市群是中部六省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长株潭一体化被誉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

当前,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应如何把握新契机、实现大突破?《湖南日报》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抓住战略机遇,加快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夏文斌

当前,城市群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8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并强调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长株潭城市群应牢牢把握新的发展契机,优化布局、激发潜力,加快高质量发展。

——争取长株潭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打造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

处于“一带一部”中枢位置的长株潭城市群,在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从中部崛起来看,可依托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以长沙为龙头的长株潭城市群,打造中部崛起的“品字型”支撑;从长江经济带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可以和武汉城市圈组成“双子座”,打造长江经济带的“金刚腰”,形成与长江经济带“龙头”的上海、南京、杭州,“龙尾”的成都、重庆等协同发力的格局。

长株潭三市应凝聚共识与合力,抢抓国家优化城市群布局,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国家级规划修编契机,推动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跻身国家战略层面。

——突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的制造业产业基地。

国家战略层面的城市群发展,重在推动各大城市群在产业布局、产业链条、物流枢纽等方面的融合,以及城市群人口基数等方面的匹配。因此,加快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重在围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依托长沙高端制造、科教资源等优势,带动长株潭和全省制造业向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打造一批主导产业支撑明显、配套产业协作力强、空间集聚效应显著的跨城际现代化产业链和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

一是推进重点园区的协同整合。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衡“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等建设为统揽,重点以三市高新区、长沙经开区和湘潭经开区等园区为核心,统筹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装备、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各市在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生产、一般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检验检测、市场营销等产业链环节进行协同分工,打造兼具产业战略性和城际链接性的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二是培育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在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布局和培育产业链,明确各条产业链的目标定位、龙头企业、引领城市,协同推进“强链式、补链式、延链式”招商引资。三市分工协作、形成配套,共同提高优势产业集群的市场领导力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

三是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融合创新,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汽车、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自主可控与信息安全等一批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新动能体系,形成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深化区域合作机制,打造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典范。

大力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快长株潭三市在行政审批环节和信息方面的同步、共享和互通,形成具有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整体高地。着力突破要素流通障碍,促进三市产业政策的衔接统一,实现人才资源在三市范围内顺畅流通。

突出抓好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长沙作为省会城市,要主动分享公共服务资源,让优质的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人力、旅游、生态等资源发挥更大作用、惠及更多群众,提升长株潭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比如加快推进“三干两轨四连线”建设,以高铁标准建设长沙西至湘潭北、株洲西等铁路联络线;进一步加大长沙优质教育资源到株洲、湘潭办学的合作力度;开展多层次多模式的合作办医;打造跨长株潭大型体育赛事;加快实现三市人社业务信息通查、网上业务和部分线下业务通办等等。

共同维护一江碧水一片蓝天。长株潭三市应合力打造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全国标杆:做好湘江综合治理,构建三市协同的水上应急及水污染防治体系;实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机制,做好长株潭区域内大气环境监测站点建设和区域内PM2.5、臭氧源解析等工作;共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作者系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激发国防科技引领发展的新动能

曾立 曾张旭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创新发展动力,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提升区域产业基础能力以及产业链水平。长株潭地区军工特色显著,国防科技创新优势突出,应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服务并融入于国家战略,推动军民协同创新,激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当前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长株潭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湖南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要紧贴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落实长株潭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区域一体化、研用一体化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提升长株潭地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创新助推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长株潭地区集中了我省4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与50%的产业园区,拥有丰富的国防科技创新资源和多所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产业发展与科教资源相得益彰、良性互动,是该地区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一体化,积极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以国防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夯实产业基础、引领经济发展,发展了一大批国防科技创新项目,培养了大批国防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初步形成了具有湖湘特色的高质量经济基础: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获得纵深突破;生物医药、民爆化工、文化创意、新型船舶等特色产业茁壮成长;人工智能、节能环保和高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增长点加速孵化。依靠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使长株潭地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得到了提升。

与此同时,长株潭地区军民协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防科技经济布局与产业发展还面临一系列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使得国防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布局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潜能未能充分释放、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鉴于此,应围绕大力激发国防科技引领发展新动能,以军民协同创新为抓手,推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长株潭区域经济布局——

做好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聚焦重点领域军地发展需求和重点项目建设要求,实现军地双方在统筹兼顾中互动、目标着力上同频共振。促进军民两大体系资源的融合,释放国防科技、军工产业的资源潜力和创新活力。

构建区域一体、研用一体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当前,随着大量军民两用科技逐渐由服务、支撑产业经济发展向提供源头供给和发展动力转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融合更加一体化。因此,应在长株潭地区打造区域共建的新型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整体谋划、协同部署军地创新资源要素,从而形成全要素汇聚的区域一体化军民协同创新链。这就需要加快形成军民协同、紧密衔接、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推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建议围绕军民协同创新链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企业连接科技创新、市场需求等环节的桥梁与枢纽作用;鼓励企业在军地高校建立实验室、军地高校在企业建立研究院,共建一批军民协同创新平台。

建立以优化创新环境为核心的政策制度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内生动力,也需要外部生态环境形成的推力。因此,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的同时完善制度保障,完善推动国防科技创新的人才政策、技术转移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支持各类创新活动;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共生的良好生态,为中小企业、青年创新创业者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

积极构建军地两用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军地两用高端人才队伍是国防科技自主创新活动的主力军。要围绕国防科技引领发展新动能的需要,密切长株潭地区军地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依托“湖湘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和“百人计划”等人才工程,推进复合型、领军型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防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大力培养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以重大技术、工艺攻关为抓手,加大面向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打造军民两用型高技术创新实践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

以生态法治“初心”护长株潭“绿心”

肖爱

为了建设生态优美的宜居城市,国际著名大都市或者大都市群都在最核心地带建设一个生态绿心(Green Heart)。比如位于荷兰西部的兰斯塔德地区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及乌特勒支四大核心城市及众多小城市组成,绿心位于城市群中央,是一个400平方公里的绿色开放空间;位于美国纽约最繁华地段的中央公园占地面积数十平方公里,被誉为“纽约的灵魂”。国际上普遍认为 “绿心战略”是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路径。

2011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视察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时指出“建立生态绿心,是保值增值的,是长株潭与其他城市群的一个重要区别”“湖南保护好这个生态绿心,50年后将在全国、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体现了他对长株潭生态绿心建设的高度肯定和殷切期盼。

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直把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然而,据省林业厅调查,截至2017年底,长株潭绿心地区林地面积比2014年底减少0.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下降1.85个百分点。生态绿心地区总面积522.87平方公里,但目前最大的整体连片绿地面积只有17平方公里。

2018年湖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执法大检查,发现导致长株潭生态绿心退化的核心原因在于:一是将“长株潭一体化”误解为单纯的经济融城甚至物理融城。不少部门、同志认为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就是要突破三市行政边界,联合起来搞大开发、大建设,以至于在三市边界的绿心地区存在竞争性违规批土地、上项目、建企业、盖楼宇等现象;二是在生态绿心建设中忽视生态法治。省级层面非常重视长株潭生态绿心建设的法治化,颁布实施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总规》)、《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空间开发与布局规划(2008-2020 年)》等法规,但不少主体总想着调规划、改条例,不遵守相关规定;三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近年来长株潭经济发展很快,生态绿心地区地价暴涨,其发展总体还是走土地财政路线,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四是缺乏统一监管。现有法规对如何统一领导、统筹协调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工作缺乏具体明确的规范,存在多头执法、相互推诿情况。

因此,保护、建设好长株潭生态绿心,须以生态法治“正心”“笃行”。

培育长株潭一体化“生态融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大发展,而是要立规矩,倒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他对长株潭生态绿心建设的嘱托也是着眼未来50年。《条例》要求“发挥生态绿心地区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功能”,为长株潭一体化奠定了“生态融城”的基调。“生态融城”可以整合并优化文化融城、经济融城等诉求,确保落实“生态优先”原则,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树立生态法治观。生态法治的“初心”是以最严格严密的法治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条例》是地方法规,《总规》是生态绿心地区综合性国土空间规划,具有约束力,任何主体在绿心地区的行为都必须以它们为准绳;一旦违法违规,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加强人大监督。《条例》不仅明确规定绿心地区规划制定或修改的人大审议或者备案制度,还规定省政府以及三市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情况。此外,《宪法》明确规定人大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权,人大应该科学运用这些职权,守护好长株潭生态绿心。

着力推动产业转型。《条例》规定三市及生态绿心地区所在县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在生态绿心地区依法发展生态种植产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产业等,也规定生态补偿资金用于生态绿心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以及有关的民生补助。各级政府应积极促进绿心地区产业转型,不仅给以财政支持,还要给政策、定方案,并将产业转型纳入相关领导干部考核范畴。此外,生态补偿资金也应该可以用于促进产业转型。

强化绿心地区统一监督管理。一是建议尽快出台省政府统一领导生态绿心保护工作的规章,让“统一”“统筹”“协调”落地;二是建立生态绿心保护协调管理委员会,由省、市、县各级政府主管领导以及人大代表担任委员;三是借鉴国家七大流域设立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的做法,在省政府设立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监督管理局,加挂生态绿心保护综合执法局的牌子,对绿心地区保护实行统一的综合行政管理。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法学副教授、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谭思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