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湖南如何作为丨智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7-01 11:41:05

导读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自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长期致力于“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湖南,应如何抢抓新机遇、破解新问题、创造新辉煌?《湖南日报》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推进“两业”深度融合

打造中部崛起“湖南样本”

在日前召开的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8点要求,第一点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此之前,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年首要重点任务,并明确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深度融合是其重要路径。

湖南探索以“两业”融合为主抓手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尤为重要与迫切。目前,湖南“两业”融合整体尚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认知滞后、机制不畅、制造业服务化拉力不够与现代服务业推力不足矛盾并存、融合平台功能不优、融合型人才瓶颈制约等问题,必须聚焦短板精准发力,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从而打造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部崛起的“湖南样本”。

以统筹规划为引领,做好“两业”融合顶层设计

当前,我省应尽快出台“两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明确目标、重点、主导路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

同时应加强“两业”融合的宣传推广,通过多媒体立体宣传、举办学术活动、多层次培训、标杆企业推介等多种方式,强化对“两业”融合发展重大意义和规律的认知,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乃至全社会关注支持“两业”融合的浓厚氛围。

以智能制造为主抓手,强化“两业”融合根基

智能制造是“两业”深度融合的先导和根本支撑。

一是重点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制造业关键环节,加大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产品研发;鼓励以优势制造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着力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是推动“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和创新应用试点区建设;支持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及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湖南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推动优势制造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企业“上云上平台”、降本提质增效。

以服务型制造为主路径,力推“两业”协同升级

一是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增强“两业”融合的“推力”。应围绕我省优势制造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补短板”专项行动,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文创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围绕优势制造链发展科技服务链,打造一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二是以制造业服务化为主导路径,增强“两业”融合的“拉力”。鼓励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节能环保等优势制造业大型企业将发展重点由单一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同时将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转包或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利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辐射带动行业内其他配套中小企业进行智能化发展,使服务型制造由龙头企业这个“点”逐渐向相关配套企业和整个产业链拓展。

以打造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载体,力促“两业”协同集聚

我省应以长株潭衡为重点,选择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为试点,打造一批“两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使集群成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合,提升“两业”融合发展的倍增效应。

重点应在制造业集群内搭建集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为一体的区域服务平台,促进集群形成协同互动发展格局;在服务业集群内重点优化创新创业投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法律法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服务能力。

以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措,夯实“两业”融合支撑

一是构建面向“两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由政府牵头,制定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在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中设置交叉学科,着力培养一批既懂生产制造又具备商务知识、既掌握工艺技术又熟悉服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探索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业产业人才轮值评价,研究制定产业链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等政策,为“两业”融合、新兴业态等领域人才群体提供专场评审。

三是探索实施“互联网+产业融合人才”专项工程,建立开放共享的高层次产业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发布重点引才目录,实现人才供需的高效互通。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两业”融合人才的柔性流动制度,并形成常态化表彰制度。

以突破体制障碍为着力点,优化“两业”融合环境

一是破除制造业和服务业固化、条块分割的行业管理政策。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体制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提高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程度,构建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是加大融合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出台普惠制财税政策,对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设立产业基金、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推广应用给予支持,对企业进行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投入按研发投入进行加计扣除,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形成的新增税收适当奖补。加快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如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标准,补贴支持一批具有公共服务能力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鼓励制造业企业在外地建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搭建跨区域、跨国际创新网络;支持相关组织和企业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提升企业国际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李琳(作者系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加快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扩大湖南高水平开放

在日前召开的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8点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扩大高水平开放。

目前,湖南开放发展主要依托“海、陆、空”三个通道,其中海运主要依靠湘江和洞庭湖,陆运主要依靠湘欧班列,航运则依靠机场。然而,受湘江水位日益下降等自然因素制约,海上贸易发展减缓;湘欧班列则受制于物流成本高、通关手续繁琐、依靠政府补贴等因素,经济效益不显著。因此,湖南扩大高水平开放,须高度重视临空经济发展。

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位于长沙主城区东部,于2017年5月获得国家发改委、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复,是全国第七个、中部第一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该示范区规划面积达140平方公里,是湖南现代交通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中南地区最核心的交通枢纽。示范区拥有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高铁新城、隆平高科科技园等众多平台载体,聚集了含有世界500强企业的数千家企业,产业基础雄厚,是全省商务活动最频繁的区域。

目前,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其中黄花综保区2018年完成进出口总额约26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62%。随着核心区总部经济、高新技术、医药健康、航空服务等产业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开放型人流、物流、资金流汇入示范区。与此同时,示范区内也存在体制机制瓶颈、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临空产业高端化发展不足等问题亟待破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截至今年3月,我国已有郑州、北京新机场、首都机场、上海虹桥、青岛、重庆、广州、成都、长沙、贵阳、杭州、宁波、西安、南京等14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其他示范区的一些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管理体制上强化多区合一。国内发展较早的临空经济区内往往包含多个功能区域,当前在管理体制上都注重实行多个功能区块的统一管理。如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天津空港经济区都设置有综合保税区,在管委会建设上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交通布局上着力打造立体综合枢纽。国内各临空经济区除依托机场外,均在努力完善涵盖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性运输体系。如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大力打造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无水港“三港一体”的联运体系;西安、广州等不断完善机场周边及配套的高铁、城铁、地铁、高速公路等各类交通设施,并实现无缝对接。

产业发展上依靠龙头项目带动。如全球八分之一的智能手机产自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最初源于富士康在此布局,进而带动各手机整机厂商和近千家配套企业相继入驻;空客A320生产线在天津空港经济区落户,推动形成产值近千亿元的航空工业产业链。

鉴于此,加快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湖南开放崛起的排头兵,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赋予示范区省辖市级管理权限,建立并完善省级宏观领导、决策管理、协调服务、联络国家机关,市级组织主导、具体推进、督促落实,示范区内各县区和功能区常态化协调沟通的“两级三层多方协同”管理体制。统筹发挥长沙县、雨花区、芙蓉区三地能动作用,加强与各级政府、管委会、机场集团之间的紧密合作。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定期对重大规划、政策、项目进行衔接,健全省市区县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优势互补机制、发展统筹机制。

打造立体交通体系。大力打造空铁联运综合交通体系,依托高铁、城铁、地铁、磁悬浮等交通方式,完善多式联运立体交通服务。构建快速通达的道路交通网络,增加快速路网密度,实现南北向、东西向高速路互联互通。优化道路级配,改善重要节点交通功能,畅通货运通道,形成良好的货运疏散系统。组建“快线+常规线路”轨道交通体系,推动各条轨道交通快线与示范区之间的快速对接。加强轨道、公交、慢行网三网融合的立体交通接驳,提高换乘效率,进一步增加区域内公共交通分担率。

实施大招商招大商。进一步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通过知名企业和大项目带动,促进相关配套企业集聚,形成“雁阵效应”,打造若干个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进而提升区域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落户示范区。进一步提升项目规划水平,强化大招商招大商理念,高标准严要求做好精细管理,提供优质营商服务,全力推进湖南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敏(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聚焦优势

锻造湖南的“中部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寓意深远,为新时期湖南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湖南紧紧围绕“一带一部”定位,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三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全省经济总量达3.64万亿元,居全国第8位、中部地区第3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意味着湖南在中部崛起大局中应发挥更多支撑作用。

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四大板块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粮食生产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2016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至2025年)》,提出“一中心、四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的战略定位,大力推动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当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中部地区需要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们应聚焦优势、抢抓机遇,用更加开放的精神和更加主动的作为,锻造湖南在新时期的“中部担当”。

——全面发挥以“长株潭”为核心的示范带动作用。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是湖南跻身中部崛起前列的关键所在。长株潭城市群是多个国家层面试点示范城市群,已基本形成以长沙为区域示范、以新兴优势产业链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

长株潭地区应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重点新兴产业,着力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加强智能制造人才供给、提升应用水平,推进全省智能制造业取得新的更大突破。还要充分发挥基础优良、交通便利、政策灵活、成本较低等比较优势,加快与粤港澳、长三角及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摸索跨越空间共建园区等“飞地”经济模式,为全省园区建设提供先进经验和成熟模式。

——全面建设以现代农业为引领的农业强省。

近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嘱托,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农业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深入实施农业强省战略,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万亿产业”。

基于此,湖南农业应以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发展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做好土地的精细耕作、强化精细管理、严抓产品质量,并立足全链条抓产业,大力开发新产业新业态,提高精细农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在着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全国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融入以产业转移为基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建成通车,湖南与粤港澳地区已进入“3小时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湖南寻找发展新动能、开拓发展新空间、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机遇。

湖南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通道,是大湾区辐射的前沿阵地——2018年,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湖南要当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头雁”,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行动计划。在总体战略牵引下,以“创新合作”为使命,实现与大湾区在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信息链、资金链上的深度整合;以“同创共享”为宗旨,发掘区域协同发展的潜能和优势,整体对外拓展全球化大市场;以“泛珠合作”为抓手,在中央政策引领下,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全面深化产业协作、区域合作。

——全面打造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

当前,湖南正以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建设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挑重担”“站前排”是我省赋予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新角色定位,2018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8355.73亿元,同比增长16.49%,旅游产业成为湖南的又一个“万亿产业”指日可待。

因此,我们要从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机制转变、深化全省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全域旅游基层基础建设、拓展旅游品牌塑造思维等方面入手,不断做长、做优全域旅游基础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规模产业、优势产业,源源不断地为全域旅游基地提供优秀旅游产品。

北冰(作者系湖南省远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以创新推动乡村旅游

集聚区提质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

乡村旅游是我国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也是深受公众青睐的健康产业、幸福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17年我省乡村旅游经营户达1.7万家,实现接待总收入60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6%。

乡村旅游集聚区是指乡村旅游产业资本要素高度集中的特定地理区域,打造好乡村旅游集聚区是优化我省旅游经济结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助力我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我省乡村旅游集聚区发展整体上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模式认识有偏差。一种认识是“乡村旅游集聚区是封闭式景区”,人为割裂其与周边城市、交通、产业的共生关系;另一种认识是“乡村旅游可以遍地开花”,只看到旺盛的市场需求,忽略了区位集中、产业协作、品牌共享等核心问题;还有一种认识是“乡村旅游是灵丹妙药”,忽略了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的壮大、延伸与互补。

产业链条瘦薄短。一是龙头产品缺特色,乡村景、乡村饭、乡村宿千篇一律,对湖湘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不够;二是配套产品品质低;三是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低,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生产要素共享难。一是旅游公共品牌缺失。尚未形成打造具有鲜明区域品牌形象的乡村旅游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二是公共设施缺乏。道路指引不明、厕所位置不知、公共空间几无等问题突出;三是要素网络封闭。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竞争关系显著、横纵联系缺乏、要素流动和信息传递不畅,整体集聚效应不强。

鉴于此,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打出创新“组合拳”,积极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区提质升级——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把控大局。一是编制乡村旅游集聚区规划。有机衔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协调土地、资本、技术等产业要素在旅游集聚区合理布局与分配。力求公共基础设施规范、完善、精致;二是确立公共区域责任制度。统一集聚区环境卫生、生态保护、建筑建设等方面管理标准,严防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现象发生。

创新集聚模式,精准发展路径。一是“核心依托模式”。是指依托大资源、大城市与大产业,并结合自身特色而形成的旅游集聚模式,如张家界天子山镇民宿集聚区、长沙光明村研学集聚区;二是“矩阵互助模式”。是指充分激发涉旅企业与村民积极性,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集聚模式,如湘西十八洞村突出特色、注重服务,集聚了一批小而美、美而精的乡村旅游企业;三是“头雁带动模式”。是指以龙头旅游企业为“头雁”,以小企业和农户为“方队”的集聚模式,如湖南慧润科技引领的民宿发展“631”模式,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的合作共赢;四是“多核共生模式”。是指融合农、林、渔业等实现“多产共进”而形成的聚集模式,如永州江永的生态农业经营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得益彰。

创新产业链条,提升集聚效益。一是“壮链”,以“吃”“住”为重点培育龙头产品。首先壮节点,推动产品向特色化、精细化转变,形成类似湘西腊肉、津市米粉、浏阳蒸菜、毛氏红烧肉等亮眼的地方品牌。其次壮体系,推动餐饮与民宿多元发展。如构建包括度假村、乡村酒店、乡村客栈、休闲农庄、度假公寓、原生态民宿以及森林小木屋等的住宿体系;二是“延链”,以“购”“娱”为突破,完善产业配套、加快产业延伸,增强集群竞争优势。比如怀化麻阳橙产业可延伸开发橙汁、橙茶、橙酒、橙醋、精油、果胶等系列产品;三是“补链”,激活闲置资源。以“联结农户、盘活资源、促进发展、助农增收”为途径,构建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格局。如湘潭七星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为风格多样的乡村民宿、公共服务空间、创意空间等。

共享要素体系,构建命运共同体。一是共建服务网络。构建清晰、统一、规范的标识系统,建设停车场、厕所、游憩空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入园方式、支付手段、优惠标准与公共服务“四统一”;二是共享区域品牌。以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乡韵民俗为基础,构建集聚区品牌,打好形象牌。以乡村节事营销为抓手,构建集聚区统一宣传机制,打好宣传牌。大力发展区域内公共交通,打造无障碍乡村旅游区,打好功能牌;三是共享智力平台。由政府引领,以战略对话、管理经验交流、技术比武等形式共享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集聚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罗芬 窦瑞(作者分别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编:杨兴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