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助力湘企“走出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7-20 06:56:58

■导读

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全球布局已成为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激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走向国际舞台,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推动下,湖南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仅今年上半年,我省进出口总额就达1822.97亿元,增长40.1%,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57.3%和11.4%。

如何助推湘企更好“走出去”“融进去”?《湖南日报》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李超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当前,我省正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主动对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快助推各类企业“走出去”,是我省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而“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协同创新是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强大“引擎”。

近年来,我省在引进大量国际知名企业和项目的同时,成功助推了一大批省内企业“走出去”。据省商务厅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93家在湘投资,同时有1500多家湘企走出国门,在9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国家级经贸平台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我省、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批,都有助于我省企业“走出去”。我省企业“走出去”呈现出境外投资规模稳步提升、出口商品种类持续增多、经济与社会效益日趋优化等特点,但同时面临技术创新难、国际人才短缺、知识产权争端等问题。

能否“走出去”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或者说能否向消费者(用户)提供价廉质优的新产品和服务。我省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在于提升创新能力,要走“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协同创新之路。“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协同创新是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户五个主体实现优势互补、深度合作的活动。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再到“政产学研用”,进一步凸显了创新2.0时代政府构建开放创新平台的社会意义。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建议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协同创新,助力湘企“走出去”——

一是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相关服务和营商环境建设,助力湘企“走出去”。各级政府的宏观统筹和组织领导,是湘企“走出去”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制定全省“十四五”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时,应增加促进各类企业“走出去”的制度保障内容;应为不同行业企业走向不同国家和地区“量身订制”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支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通关、境外服务、信息服务等各类问题;支持有条件的湘企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和全球营销体系;健全湘企海外风险防范制度,为我省企业赴海外投资、承包工程、开展劳务合作等提供安全保障。

二是充分激发湘企在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功能,练好“走出去”的“内功”。企业的主体地位是“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关键所在。省委书记杜家毫同志曾指出:“要深耕重点地区、重点产业,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动湖南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更大空间的发展。”我省工业类企业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贯彻“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战略措施,向工业质量标杆与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看齐,积极打造具有一流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的“样板”企业。要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不仅创新产品、技术与管理,还要在市场、商业模式等方面力求新突破。文化类企业要“走出去”,需要充分发挥湖湘文化优势,开发创意文化产品,同时通过在境外设立孔子学院与文化传播机构、参加各类国际展览和比赛等多种方式,扩大湖湘文化企业的国际影响。

三是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升级,助力湘企“走出去”。我省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且科研能力强,要充分发挥其“技术溢出”效应,及时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具体而言,应着重拓展科技工业园区模式(如岳麓科技产业园)、合作研究中心模式(如中南大学三一研究院)、科研承包与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如委托课题)等三种合作模式;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可联合以创新成果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助推专利实施和商标战略,培育和打造湘企国际品牌;高校、科研机构应积极为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科技人才与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助力湘企克服和消减“走出去”所面临的文化差异、贸易壁垒等“水土不服”问题。

四是以用户信息反馈促进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助力湘企“走出去”。产品应用是企业生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用户对企业拥有最权威的发言权与评价权,用户反馈的信息可直接转化为助推企业开发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源动力。“走出去”企业应针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用户的思维方式、习惯偏好、文化传统及当地政策法律等问题,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定位;应特别注重与用户(特别是国际用户)的有效沟通,进一步突出以市场为导向,有效识别、挖掘国际市场的潜在需求,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此外,我省企业“走出去”还离不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咨询机构、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各类社会中介机构的协同服务。这些机构有助于解决我省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缺、融资难、信息少、管理散、维权不易等突出问题,进而降低湘企产品的出口成本,规避海外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发挥湖南优势特色 打造企业“走出去”2.0版

罗芬 钟永德

近年来,湖南企业通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项目承包等路径,对外投资合作正由单一企业“走出去”的1.0版向产业链“走出去”的2.0版转变,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路桥房建、现代农业、能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影响广泛的“海外湘军”,境内外联动共同促进了我省产业升级。据统计,湖南目前已有1500多家企业走出国门,布点全球92个国家和地区,湖南境外投资规模长期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

当前,湖南应乘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春风,更好发挥优势特色,进一步打造企业“走出去”2.0版,推进全省开放崛起。

勇担“走出去”责任

凸显“湖南形象”

湘企为什么要“走出去”?对此,一些企业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肤浅,认为“走出去”就是为了获得当地矿产资源、占有更多市场份额、输出过剩产品。以“利”为先的错误认知,使得一些“走出去”企业南辕北辙甚至铩羽而归。事实上,我们鼓励支持湘企“走出去”,应着眼于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有效整合与转化全球资源,不断提升企业学习与适应能力,从而培育出一批高水平跨国公司。

另一方面,各类湘企应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展现中国、湖南新形象、新实力的重要窗口与载体。湖南新形象是怎样的?宣传片《这就是湖南》用几个关键词作了概括:“震撼(Amazing)”“开放(Open)”“传承(Inherit)”“活力(Energy)”“创新(Innovation)”“美丽(Beautiful)”“辣(Spicy)”“幸福(Happiness)”。湘企“走出去”,应向各国民众展示湖南独特的文化底蕴、文明风尚与前景魅力,推动湖南国际知名度、影响力提升。

了解“走出去”目的地

发扬“湖南精神”

湘企“走出去”,首先要了解摸透目的地商务环境、法律法规、人文习俗等情况;无论“走向哪里”,都要发扬“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

一是以港澳台地区为支点,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借助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融资功能,强化资金支持,壮大“走出去”主体。借助澳门相关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拓展湘企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空间;二是以非洲、东南亚为重点,巩固传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境外园区为平台,以路桥房建、工程机械、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为重点,推动湘企在非洲、东南亚做大做强;三是以中亚、西亚、中东欧为切入点,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重点抓住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保障房建设等领域,同时促进湘绣、陶瓷、茶叶、烟花等产品外销;四是以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为突破点,以矿产开发、住宅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领域,推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拉美建立完善营销平台;五是以欧美日韩澳新等发达、成熟市场国家为目的地,全面提升竞争新优势。

梳理“走出去”主体

讲好“湖南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相通,创未来”。助推湘企“走出去”,既要将工程智造、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磁浮技术等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以及电子信息、医药、机械、汽车等千亿产业作为“走出去”重要主体,也要打造有利于“走出去”目的地与湖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人文格局。

一是强化“湖南元素”的“国际表达”。把湖湘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把传统继承与时代关注结合起来,把文化产品创新与价值传播结合起来,使湖湘文化不仅能够“走出去”,而且能够“走进去”;二是彰显“中国风格”的“国际气派”。发挥以广电、出版、动漫、演艺为主体的“文化湘军”品牌优势,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黑茶、铜官窑、釉下五彩瓷、花鼓戏、江永女书等“湘”字号特产推介出去;三是推进“文化旅游”的“国际融合”。积极实施“锦绣潇湘”走进“一带一路”国家、走进国际直航国家等文化旅游合作交流活动,为湘企“走出去”创造良好文化氛围。

优化“走出去”路径

展现“湖南性格”

湖南不靠海、不沿边,也非“一带一路”重点区域,湘企“走出去”需要以“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性格”作为有力支撑,优化“走出去”路径。

一是平台走出去,重点利用好中非经贸博览会这个合作平台。中非经贸博览会连接海内外,必将给湘企带来更多市场机会和优势资源;二是资本走出去,抱团出海、强强联合、做大做强。阿治曼中国城、埃塞俄比亚湖南工业园、老挝湖南农业产业园、墨西哥湖南产业园等,都是湘企优势富余产能与产业链上下游联手“走出去”的典范;三是品牌走出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有效提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价值,如隆平高科、三一重工、爱尔眼科、中国建筑等;四是人才走出去,发挥湖南智力资源优势,培养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比如中惠旅集团与乌干达旅游部达成合作意向,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推进“乌干达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为湘企“走出去”夯实法治保障

丁茂清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日益成为沿线国家创新发展的新平台、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近年来,湖南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积极对接、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湘企“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所面临的法律、市场等方面风险也自然增多。鉴于我省涉外法律服务仍存在需求对接不精准、服务平台聚合不够、国际合作不充分、队伍素质不齐整等问题,建议从以下四方面着力,加快湖南涉外法律服务建设,为“湘企出海”保驾护航,让企业走得出去、赢得回来。

——“精准对接”,调研掌握境外湘企的法律需求。

伴随湖南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一大批湘企在海外落地开花,其营商环境在多方努力下趋于良好,但由于地理文化差异等因素,仍存有潜在法律风险,加强排查颇为紧要。

为此,在整体上,应拓展信息源,加大海外市场调研、行业分析以及采集各类海外营销渠道信息的力度,探索建立湘企“走出去”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法务要素数据库;在区域上,按投资国地域划分为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亚洲五大营商空间,通过企业座谈对接会、跨境交流会主动掌握相关情况;在要素上,从政府支持、土地、市场、投融资、人力资源、收购等方面予以细致考察。应适度超前谋划、持续跟进湘企在海外投资的法治保障,高度关注湘企在境外设立的重点园区法治保护情况,如北欧湖南农业产业园、泰国湖南工业园、越南商贸物流园、阿基曼中国城,中联重科印度产业基地,俄罗斯贝加尔湖流域湖南农业产业基地等。

——“整合升级”,构建官方民间携手护航的法律平台。

早在2009年10月,我省商务厅、司法厅就联合成立了湖南省境外法律服务咨询中心,由政府支持开展公益服务,在全国堪称“布局早、起点高”。我省还设有境外综合服务平台等国际性开放平台体系,在湘企投资重点国家和地区组建了湖南商会、湖南同乡会等。这些机构与平台分布零散、力量分散,对其进行“整合升级”势在必行。

建议充分发挥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总揽统筹功能,成立综合性领导小组,由司法厅、商务厅等部门主导、大型律师事务所加入、专家学者加盟,升级境外法律服务咨询功能,开通注册会员线上咨询系统和热线电话服务等。同时依托我省“‘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湖南省WTO与现代国际法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湖南省涉外法律服务研究院等,集合律师事务所、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优秀涉外法律人才,加大专项研究资金注入、省社科基地与社科项目倾斜,深化重大理论与司法实践研究。

——“优培能力”,提高相关人员及专业化队伍的法律素养。

一是树牢法治意识。有些“走出去”湘企面临法律纠纷时,不找律师事务所,而是“托关系”“找路子”,往往付出更大代价、吃亏更多;二是强化高校等领域专家理论指导,打造一批善处涉外法律事务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一批堪称“外事谈判参谋能手”“国际经贸护航里手” 的精干律师队伍,为湘企“走出去”提供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育效果。组织编写《企业外贸法律风险防范》《企业境外投资法律风险防范》《企业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类书籍,赠送全省涉外企业。同时把集中性规模培训与律师入企法律讲座结合起来,推进2018年开启的湖南“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高端论坛常态化。

——“强化外联”,密切与湘企投资所在国家和地区相关机构的法律合作。

一是构建全方位涉外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深化内地律师与海外律师的交流合作。可通过合作机制选送外语基础好的优秀律师“走出去”进修,或与湘企投资所在国律师执业机构、律师协会建立业务协作关系,为企业妥善办理境外法律事务、提高胜诉率;二是构建与投资所在国家地方政府之间的对话磋商机制、法务纠纷的“调解直通”机制,通过简化调解层次以节省成本、提高效能;三是提醒湘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帮助湘企熟悉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诸多环节的国际规则标准;四是深化与湘企“走出去”目的地国家反腐败法律法规的对接,强化湘企廉洁教育培训,引导企业在国际化规则框架内合规经营。

(作者系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曾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