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国际工程机械展推动湖南制造业会展业高质量发展 他们这样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5-21 07:18:00

导读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近年来,以工程机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装备制造业已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5月15日至18日,一个世界级工程机械行业展会、一个国际性高端制造业创新与发展的大会——2019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实力与魅力。

如何借助这次展会东风,推动湖南制造业、会展业高质量发展?《湖南日报》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五力”迸发,加速湖南制造业提质升级

湖南省科技战略研究中心

制造业是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提质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湖南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凸显出强劲实力,在国际国内抢占了优势地位,拥有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材料3个万亿产业,以及11个千亿级工业产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2018年全省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90%。

但我省制造业短板也很明显:原创性创新水平不高,整体居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中端与底端;政策激励不够,产业规划、整合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产业链分工与产业集聚程度不高、规模不够大,延链与融合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份额不大,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占有能力还有待提升等等。

为此,我们建议着重从五方面发力,加速推动湖南制造业提质升级。

增强企业原创性创新的内生动力

原创性创新是企业占据价值链高端、获得国际国内行业认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动力,是企业的“生命线”与“营养供给站”。制造业企业应切实加强原创性创新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逐步降低技术对外依存度。

目前,我省制造业在高端核心零部件与特种材料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方面还十分薄弱。应以企业为主体,建立高度分工合作的技术研发中心,加大对大功率发动机、高端液压件、传动和控制元件、超高强度钢板、高精密数控工业母机等的研发投入与开发力度。应切实加强与国际国内一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深度研发合作,扩大企业专利拥有量,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

突出政策性激励的导向力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不是因为有了工作就有我们的目标,恰好相反,正是因为有了目标才会有我们的工作。当前,我省应充分发挥政府对制造业发展的牵引作用,对标国际一流企业与产品、瞄准世界500强,制订面向2035年的全省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制造业发展方向与趋势、技术与产品、规模与速度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具体而言,应加快企业集团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比如促进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企业抱团整合,建设具有雄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冲进世界500强;应建立制造业政府专项扶持基金,引导更多国家级制造业重点实验室落户湖南。我省工程机械领域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数量仍偏少。

加大产业延链与集聚的融合力

产业链分工与集聚是规模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产业链高效整合是现代成本控制的必然选择。应通过提升资金、产品与创新服务的周转率,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产业集聚则可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区域整体效益与品牌效应。

制造业分类很细,有31个大类,其中工程机械就有挖掘、铲土运输、起重等19类。制造业上游、下游产业都非常丰富。当前,湖南制造业的延伸要注重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在个性化定制、人性化需求方面挖掘更大空间;要发挥湖南信息智能技术优势,使制造业在设计、生产、管理、运营、维护等各方面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产业集聚应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吸纳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先进制造业来湖南落户;另一方面,鼓励湖南优质企业走向发达国家与地区,融入世界先进产业园,实现跨国界、跨区域的要素流动与汇通。

提高在国际国内特别是“一带一路”市场的占有力

我省制造业总体规模不大,以工程机械为例,三一虽然进入了全球工程机械50强,排名第八,但只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7%,与世界巨头卡特彼勒(占16.4%)、小松制作(11.9%)的差距还较大。

我省制造业应紧盯三大目标提高市场占有力:一是国内的旧量与新量市场;二是“一带一路”建设沿途国家市场;三是欧美国家市场。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国内的旧量市场正迎来“需求的市场化回归,产能的市场化出清”。上一轮装备制造设备增长高峰期是2005-2008年,以设备10年为理论更新年限,现在进入了旧量市场更新换代与新量市场日趋增长相结合的时期;对于“一带一路”市场开拓,应采用“项目+设备+技术+管理+资金”的整体输出模式;欧美基础设施如公路、港口、机场、电力、铁路与桥梁等,大多是20世纪50-60年代所建,目前必然进入更新周期,大量需求为我省性价比优良的装备提供了市场机遇。

凸显包容凝聚超越共享文化的感召力

文化感召力是组织与企业事业腾飞的终极武器。刚性的工作指标、任务清单,可以通过行政影响力呈现在员工面前,但必须辅之以柔性的文化感召力,让员工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勤汗水挥洒在组织与企业的奋进征途上。

加速湖南制造业提质升级,应重塑产业文化价值观,牢固树立包容、凝聚、超越、共享理念。“包容”是一种深邃的智慧,包容本省竞争企业、包容世界同行业优秀企业、包容全球开放市场;“凝聚”是一种争胜的谋略,“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比如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竞争,湖南工程机械应重组抱团出击;“超越”是一种必胜的信念,要大力倡导使命、奉献、勤奋、精品意识;“共享”是一种世界胸襟,湖南制造业要有善于合作、汇入世界、共同进步、相生相长的姿态。

(执笔:曹山河,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省科技战略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打造中国会展新高地 开启湖南经济新引擎

蔡卫民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青岛成功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之后,他指示“要认真总结有益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弘扬好的作风,放大办会效应,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对会展活动的功能和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业投入与发展,提出打造“中部会展高地”。全省涌现、引进了一大批知名产业会展项目,如互联网岳麓峰会、轨道交通产业博览会、食品餐饮产业博览会、中部农博会、装配式建筑产业博览会、建材产业博览会、智能制造产业博览会等,同时中非经贸博览会已永久落户湖南。2019年5月15日至18日,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成功举办,这个世界级展会必将极大促进湖南工程机械行业创新升级、推动湖南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湖南已具备打造中国会展新高地的良好基础:一是产业优势明显。湖南正努力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储能材料、陶瓷材料、电子信息、硬质合金、机电制造、生物医药、装配式建筑、3D打印等诸多产业在全国均具有比较优势,有利于开发高质量会展项目;二是会展的国际化发展已初见成效。国际工程机械展、中非经贸博览会、亚太低碳论坛、国际稻作发展论坛、中非合作科技论坛等吸引了大批海外人士参展参会,大幅拉升了湖南会展业水平;三是会展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建立会展活动公共服务协调机制、规划建设高水准会展专业场所、积累大型会展项目运营经验等,都为湖南打造中国会展新高地创造了条件。

当然,新时期湖南会展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会展项目开发不足。全省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中仅有7条有会展项目;二是特色优势挖掘不够。仅有邵东、新化等少数县域开发了特色会展项目;三是专业会展人才缺乏。湖南仅有三所本科院校和三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四是市场化程度不够。大多数大型会展项目还离不开政府扶持;五是会展产业竞争力较弱。会展产业链各环节均存在运作粗放、浪费较大现象,科技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湖南应如何发挥优势、破解问题,打造中国会展新高地、开启经济新引擎?笔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做好会展发展规划。鉴于湖南省会展业“十三五”规划中的主要目标已提前完成,应加强调研,遵循会展业发展规律,预测会展业发展趋势,做好全省和各市州会展业“十四五”规划,明确建设中国会展新高地的总目标,制定相关评估体系及行动计划。

二是优化会展生态圈。应加强会展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协调机制,明确消防、公安、城管、工商、质监、安监、海关等部门会展职责;加强会展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延伸,形成完善的会展服务支撑体系;突破会展产业链现有业态,拓宽会展服务范围和应用技术,构建资源集约、开放共享、互利共生的会展产业协作系统;整合国际会展资源,加快湖南会展业国际化进程;依托高铁会展新城、郴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建设会展集聚区,集聚会展产业高端资源、服务资源、相关产业资源,实现协调发展;选择合适区域建设会展产业园,集合会展制作工厂、仓储物流平台、建材市场、商务酒店等功能,增强会展产业竞争力;成立湖南省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紧会展服务规范、建设规范、资质等级等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研制、推广与应用。

三是挖掘产业会展项目。应针对重点产业链和特色资源组织优秀会展力量,共同开发会展项目;各级政府、产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强会展专业培训,明确产业会展、地方会展业发展方向与路径;实现各市州会展业差异化发展,形成不同层次、不同题材、业态丰富的产业会展格局;强调产业会展项目主题化、特色化、精细化发展方向,形成品牌产业会展项目。

四是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省会长沙应继续坚持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方向,不断提升会展项目品质,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国际会展之都。要充分发挥强势产业优势,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项目,将长沙打造为“中国的法兰克福”,带动湖南旅游发展与经济升级;把握全球知名展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加强与国际会展企业合作,大力引进国际会展项目;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会展场所,培育本地“龙头”会展企业,打造国际会展专业人才团队,积极申办世界级重大会展。

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议由省教育厅、省商务厅等部门组织面向会展企业人员、会展专业学生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会展创意比赛,以赛促训,培育一大批实用性专业会展人才;建立会展志愿者团队,通过定期培训和执行前培训等多种方式,增强其会展实践能力;设立全省会展课题研究基金,定期发布会展研究课题,一方面为会展产业发展征集智慧和思路,另一方面培养一批会展产业研究专家,逐步形成湖南省会展业发展智库。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会展研究中心主任)

乘势而上,推动工程机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谢晖

走过20多年风雨历程,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已跃居中国规模第一,其中混凝土机械产销称雄全球。在“2018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中国与日本企业数量并列第一,均为12家;12家中国企业中,湖南企业最多,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和山河智能4家企业上榜。

与此同时,我省工程机械产业体系发展并不均衡,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国际高端品牌挤压,产业发展压力巨大。因此,我们既不能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也不能畏缩不前,要因地制宜、攻坚克难,努力加快工程机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工程机械相关基础研发、创新投入,形成高端工程机械产品可持续研发的源动力。

工程机械属于复杂高端装备制造,集材料、机械、液压、电子、工业设计、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其高端发展更需要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不断推陈出新。譬如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可以改变产品的整个结构和工艺路线,带来产品的升级换代;一个先进的算法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精度,提升产品档次。

“产学研结合”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有效形式。建议政府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持对象,结合企业投入,创造领先世界的研发条件,推动工程机械基础共性技术重大原创性突破。还要注重培育支持一些高、精、尖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重视研发,甚至“身怀绝技”,一旦突破某项关键技术,将使整个行业获得巨大进步。应着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生态环境,避免企业一味奉行“拿来主义”,无意开展引领高端产品的创新。针对人才流动,应建立合理约束机制,避免恶性“挖人”,以维护研发团队稳定。

——促进工程机械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制造业正从生产型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转变,生产方式也由大规模流水线式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面对这一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在研发设计、生产方式、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做好变革准备。

湖南在这方面已取得不少成绩。比如三一集团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物联接入、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和在线软件应用服务,打造出全面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新三一,成为制造业“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的示范企业;中联重科以“模块化+智能化”的产品设计理念为支撑,使新一代产品在性能、环保以及通用化、智能化等多方面得到质的提升。

——支持工程机械高质量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发展。

核心关键零部件是工程机械产品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我省工程机械配套行业虽已具有一定规模、产品种类繁多,但存在基础零部件产能过剩、核心零部件生产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发动机、液压元件、传动件、控制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配套部件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制约了高端技术产品生产。

导致关键零部件产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垄断核心零部件技术、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和投入不够、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缺失。建议湖南建立专业研究院,调动、集中国内优势技术力量联合攻关,尽快实现高端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

——坚持工程机械产业绿色发展,加快其节能减排步伐。

近年来,海外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对工程机械产品的节能减排准入门槛,用户对产品能耗指标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因此,节能环保、绿色制造已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趋势,各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纷纷加快了低排放设备的研发生产。

推进工程机械产业绿色发展,一是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企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低碳化和产业绿色协同发展;二是要大力推动绿色施工关键技术装备、节能减排、低噪声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标准;三是要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打造绿色供应链。

——优化工程机械产品门类互补,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在国家高层引领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下,我省工程机械行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果。比如三一集团的海外市场销售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70%的收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联重科推行“走出去、走进去”的海外布局思路,目前已在40多个国家建有子公司以及营销、服务、科研机构,将完备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覆盖到全球,出口额快速增长。

鉴于我省工程机械产销量大、产品门类多,企业间存在较多同类产品竞争激烈情况,应引导协调全省工程机械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强合作互补共赢,不过分追求产销量巨大,将重心转为“做强”,从而在世界范围赢得既广泛且更高端的市场。

(作者系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以品牌建设提升湖南制造业竞争力

陈文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是因为,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由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上升为品牌竞争;消费者获得感、满足感的来源已由购买商品、崇尚高质量商品上升为享受名牌商品;企业持续盈利的实现已由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上升为从品牌溢价中获得超额利润,而国家或地区整体形象、核心优势的构建则愈发依靠品牌做支撑。

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湖南已拥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一批享誉全球的制造企业和“工程机械之都”等世界知名制造业集群品牌。但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湖南制造业品牌数量偏少、影响力偏弱、含金量偏低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尤其是缺少“记得住、叫得响、走得出”的中国名牌、国际大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中,湖南无一品牌入选;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湖南也仅有湖南广播电视台、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湘电集团、长丰集团、唐人神和九芝堂等7个品牌上榜。在“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湖南创造”跃升的关键时期,应以品牌建设“撬动”湖南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是要高起点培育湖南制造业品牌。应紧紧围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六大重点产业,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行业领先品牌为目标,积极开展“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认定,着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排名领先的高端制造业品牌。充分依托各类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长沙智能制造、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岳阳电磁装备等一批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域品牌。着力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消费品专项行动,积极构建消费品工业个性化定制和创新示范服务平台,在服装、家用电器、玩具和婴童用品、文教体育用品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知名品牌。

二是要高标准打造湖南制造业品牌。应加大《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引导企业科学培育品牌。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平台及时、精准掌握消费需求,提升企业品牌创建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建立健全制造业“区域性品牌-国内一流品牌-国际知名品牌”的分类推进机制,对在国内已具备较高知名度、拥有较大生产规模、市场覆盖面广、国际化潜力大的制造企业,鼓励其争创国际知名品牌;对在行业内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但知名度不高的企业,推动其增加品种档次,争创国内一流品牌;对于知名度不高,但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后劲比较强的企业,鼓励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优质服务,争创区域性品牌。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专注行业内细分市场,打造一批“精、优、特”的产品品牌。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开发具备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三是要高水平讲好湖南制造业品牌“故事”。应在制造业领域持续开展“湖南名牌”“湖南知名商标”等评定工作,积极开展“自主品牌”评选活动。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加大制造业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多形式讲好制造业品牌故事,提升湖南制造业的品牌美誉度与影响力。积极举办制造业品牌故事大赛、品牌创新成果发布会等质量品牌提升活动,表彰奖励争创世界品牌、中国品牌的制造企业和人员,营造“创品牌、爱品牌、护品牌”的社会氛围。充分释放融合传播、营销传播、国际传播的“叠加效应”,提高国内外市场对湖南品牌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四是要高质量推动湖南制造业品牌“走出去”。应引导企业借力“一带一路”东风,以优质产品、优质服务“走出去”带动湖南制造业品牌“走出去”。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专利注册,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到境外加工、生产、组装品牌产品,为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提供海外平台。引导企业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与国际知名企业组建品牌创新联盟,为湖南制造业品牌走向世界提供动力。健全“走出去”品牌战略支持服务体系和服务保障平台,大力支持品牌设计创意中心、广告服务机构、品牌展览展示等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品牌无形资产评估和保护制度,组织企业开展品牌价值测算。探索建立“走出去”战略基金,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张笑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