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如何发展康养业?听听大咖怎么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3-31 22:22:16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健康”进一步成为高频词、关注热点。

湖南应如何通过大力发展涵盖医疗、养老、养生、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的康养业,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湖南日报》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顺应新时代需求,

加快湖南康养产业发展

秦裕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康养产业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已逐渐成为继互联网产业之后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必将迎来持续健康发展的春天。

发展康养产业是时代之需民生之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正在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转为疾病预防和保健养生。与此同时,亚健康群体不断扩大、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老年人规模大且老而不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家庭结构小型化加大了家庭养老压力、社会化服务对居家养老的功能支撑相对滞后等种种现实,加剧了人们对于健康养老问题的担忧。

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困境”和“国民健康困境”的战略举措。为此,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政策,发展康养产业被多地列入“十三五”规划。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从大康养领域到健康、养老、森林康养和康养旅游等分领域,都有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撑。全国各地康养产业大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康养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跟不上发展速度,养老服务业中的医养结合政策尚未破冰;产业结构不够健全,养老健康服务业的理念仍然较为传统守旧,适应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与盈利的商业模式之间存在明显冲突,产品和服务研发明显滞后于需求;专业化、标准化、职业化的康养专业人才匮乏等等。

多管齐下,推动湖南康养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

应建立康养产业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制定湖南康养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市场活力,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优化项目审批程序,建立市场准入、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利用现有资源申办养老机构、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申办医疗机构。

鼓励企业组建康养产业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制定康养产业行业规范,支持行业协会参与康养产业管理。开展养老、文化、医疗卫生、地产、旅游、金融、食品等产业合作,逐步形成康养产业生态圈。

二是完善政策配套——

从财政支持、土地供给、落实税收优惠、强化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对康养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发展各类康养产业。加快完善以企业为研发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市场需求为导向、特色产品为核心的康养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探索新型康养模式、研发创新产品,培育形成湖南康养产业竞争优势。

实施康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康养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发挥企业龙头作用;支持企业跨领域、跨行业发展,向养生、养老、康体、康旅等领域延伸,加快形成覆盖康养全产业链条的大型企业集团;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康养产业中小创新型企业集群。

三是搭建产业平台——

建设互联网+康养平台:建设数据应用、康养产品、康养教研的康养创新平台,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与康养服务相结合,加快构建康养大数据产业链;大力发展居家健康养老信息服务,推动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和老年保健、旅行健康保健等智能应用。

建设医养结合平台:坚持政府保障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鼓励和扶持护理院、康复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医疗机构发展,推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资源互动融合,实现医疗、养老资源效益最大化;推进养老院拓展医疗服务功能建设,提高医养结合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构建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保障网。

建设康养人才平台: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支持鼓励高校和大中专院校开设康养专业课程;加强现有健康服务业人员培训;建立政府部门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加快培养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依托省级医疗机构,开展老年病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培训高层次老年医学人才

四是打造康养品牌——  

发挥湖南旅游资源优势,以张家界、宁乡灰汤、邵阳崀山等地为依托,加快开发森林康养、温泉浴养、研修康养等健康旅游业态,推动医疗、健康、养老、养生与旅游深度融合。

发挥湖南农业大省优势,打造创意体验或参与式农业康养,推进健康养生项目与种植养殖基地、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相结合,开发田园观光、农耕民俗体验、乡村度假等多种乡村休闲业态,扶持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公园和田园康养综合体。

发挥湖南中医药优势,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治未病、互联网、旅游、体育、餐饮等产业融合,推进中医药体验式服务;开发中医药保健品、功能食品、药妆等产品;开发智能化服务产品,为群众提供融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和生活照护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以大数据技术

精准 推进 “一老一小”服务

杨兰英

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以后,6岁以下儿童已达上亿人。养老托幼服务供给严重不足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在随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他又强调,“现在我们即使继续加大养老机构、多功能幼儿园发展的力度,也还是跟不上需求发展的速度”“我到一些地方去调研,发现已经有好的经验,就是重点发展社区的养老托幼服务”。

就湖南省情况来看,社区养老托幼服务需求大、底子薄,亟待创新思路、实现超常规发展。鉴于此,应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理念创新、机制创新、运作方式创新,精准推进我省社区养老托幼发展。

大数据技术让社区服务更精准

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出现,推动社会服务上升到了精准服务新阶段。所谓精准社会服务,就是通过“互联网+社会服务”(包括“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养老助幼”“互联网+教育”等),实现社会服务对象准确化、服务手段科学化、服务内容精细化、服务态度人性化、服务效率高效化。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社区养老托幼服务上,至少可以实现四个“精准”:

其一,精准识别需求,拓宽社区服务可及面。大数据技术可快速收集、挖掘海量数据,为精准定位社区养老托幼服务需求带来了可能性。通过对社区服务目标人群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构建包含需求类型、层次水平、内容要求、目标期望和服务评价等一系列指标在内的社区服务体系,从而为服务对象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实现精准服务。

其二,精准施行政策,确保政策扶持落到实处。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社区养老托幼服务发展,比如“提供公租房,让那些从事助餐助行、日间照料、康复、老年大学等的社会力量免费使用,还可以给予水电气的费用减免,可以减税免税”等。可通过使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关政策评估机制,政府根据评估结果衡量政策执行情况。

其三,精准链接资源,汇聚社区服务多方力量。通过大数据技术可实现社区服务资源之间的精准链接:将服务主体、服务客体、资金筹措、社会运作、政策实施、队伍建设和服务管理等全部内容数据化,通过算法优化结构,降低各项资源之间的整合和协调成本,形成多方合力、机制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其四,精准匹配供给,提高社区服务供给效率。社区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及其需求之间时有脱节,是当前我国社区养老托幼服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生活护理、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类型,但不同社区老人的服务需求并不相同,经济状况较差社区老人可能对家政、生活护理等物质生活帮困需求较大,经济状况较好社区老人则更需要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通过大数据技术可较好解决服务供需对接问题。

一体化推进大数据技术助力养老托幼服务

一是要重视大数据技术在社区养老托幼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将大数据技术纳入社区养老托幼服务体系,将其运用列入智慧社区发展规划。媒体应加大宣传,以提升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对大数据技术的认识,引导各方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社区养老托幼服务发展。

二是要加强社区养老托幼行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应由政府主导加强社区养老托幼大数据路网建设,建立省级社区养老托幼服务大数据中心,及时搜集、挖掘、整合和处理数据信息,建立健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机制,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现状,提高社区养老托幼服务效率和精准度。

三是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大数据人才。政府应将社区养老托幼服务、大数据路网、数据中心等方面人才引进列入专项人才支持计划。高等院校要重视家政、社工、养老、护理、幼教等专业学生的大数据素养和能力培养。组织开展社区养老托幼行业基层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大数据应用意识与能力。

四是要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社区养老托幼行业发展。政府应出台政策、建立机制,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层社区、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资源力量,共同发力,一体化推进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社区养老托幼服务发展,建设智慧养老托幼社区。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院长、教授)

制图/张杨

打造惠普民生的“社区老幼儿园”

李瑞梅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当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就意味着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我国目前65岁以上人数是1.7亿,已占总人口的12%。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养老需要;6岁以下幼儿有上亿人,“托幼难”问题突出,使一些家庭无奈放弃或延缓了二孩生育计划。养老、托幼已成为我国基础公共服务领域的两块“短板”,亟需着力补齐。

依托社区发展养老托幼服务,可以做到就近可及、普惠公平,且更为安全可靠。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也明确肯定了发展社区养老托幼服务的思路。

截至2017年底,湖南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832.86万,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12.14%;老年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有长沙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常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常德市、张家界市、益阳市、怀化市、湘潭市。另一方面,到2018年,我省0-3岁幼儿人数为273.2万,新出生人口32%来自两孩家庭。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湖南近年来大力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其中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被纳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探索打造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机制模式。如长沙市“政府推市场运作,机构向社区延伸,运营由品牌连锁”的工作思路;湘潭市以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核心的“一核两保四进六化”模式;岳阳市“一个中心,两轮驱动,三大突破,四项创新”的战略发展路径;株洲市以社会化、便利化、融合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为重点内容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常德市的“三屋”(互助幸福屋、宜老自助屋、医养健康屋)养老服务模式等等。

相比较而言,我省婴幼儿托育服务还非常匮乏,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即使在省会长沙,都极少有完全针对0-3岁婴幼儿的托幼机构。

如何统筹兼顾、破解我省养老托幼难题?笔者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依托社区整体打造普惠民生的连锁“社区老幼儿园”,将老人与幼儿就近一同养护。

探索“社区老幼儿园”模式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一是中国自古以来有“隔代亲”的说法,即孩子会觉得祖辈比父母更疼爱自己。尤其在现代社会,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没有足够时间陪伴幼儿,老人的时间则相对自由宽松,有余力有热心关心幼儿成长;二是养护老人与幼儿有较多相似点,比如都需要全天候服务、要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即可;三是将老人与幼儿就近一同养护,既节约场地和人手,又能让老幼彼此间感觉身心愉悦;四是老人育儿经验丰富,让老人与幼儿共处,可发挥老人余热,让其在抱团养老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幼儿天真可爱,老人与之同处,晚年生活不至于孤单寂寞、枯燥乏味,会有更多幸福感。

作为设立“社区老幼儿园”的前提,应对省内60岁以上、6岁以下人口进行摸底调查,详细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倾听他们及其家属的心理诉求,建立统一数据库,实行建档联网管理。继而根据老幼人口密度及其养护需求,依托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中心,建立数量不一、日间照护功能相对齐备的“社区老幼儿园”。“社区老幼儿园”可借鉴连锁店模式实行会员制,省内异地可通过提前预约共享服务。

“社区老幼儿园”可按需设置医护、餐饮、阅览、歌舞、棋牌、儿童游乐、联谊、心理疏导等功能区。各功能区相对开放而非封闭,以便于监督管理。“社区老幼儿园”工作人员应多元化:鼓励餐饮企业进驻提供平价健康餐食;鼓励医护单位就近设立联络处,提供简单医护、售卖日常药物;鼓励有助浴助洁等技术和人才储备的企业就近设立助浴助洁点,或通过车载设备提供流动服务。与此同时,可广泛联系大中专职业院校,建立常态机制,让学生进入“社区老幼儿园”见习实习,其表现与学业成绩挂钩,既缓解养老托幼护理人员不足难题,也有助于年轻人加强热忱服务他人的道德修养、养成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社区老幼儿园”内应配套完备安全措施,对会员进入、离开“社区老幼儿园”实行登记制度;整园安装视频监控,托老托幼者可通过会员密码进入监控APP了解亲人实时动态。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

让群众生活更健康美好

刘斌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正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湖南人均GDP达到8001美元,在全国排名第八,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期待值也相应提高了。尽管近年来我省公共体育服务已得到较大改进,但其体系建设及品质提升仍滞后于群众需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强化完善。

扩大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建设高质量公共体育设施,为居民提供良好健身环境。

我省公共体育设施数量近几年快速增长。据统计,2017年全省体育场地数增加了8.08%,体育馆增加了14.6%,游泳馆增加了8.9%。但一些公共体育设施还存在布局不合理、不方便居民锻炼、收费高、服务质量低等问题。

鉴于此,应加快建设遍布城乡的公共体育设施,早日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农村地区“村村有体育场地”、打造“3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目标,使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更便捷。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应向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共建。应逐步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供布局合理、维护更新及时、收费低廉、服务质量高、环境好的体育场所,并经常举办各类免费公益性体育赛事活动。

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完备的体质监测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体育指导。

对居民体质进行定期监测是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内容。当前我省居民体质监测服务还存在社区体质监测普及度不高、监测质量低、监测结果可信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应在为居民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基础上,提供体质监控、干预和追踪等后续服务,争取早日实现县(市、区)居民体质监测全覆盖。

此外,面对种类繁多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器械,很多居民不知如何开展、如何使用。可鼓励当地高校体育院系学生深入居民锻炼场所进行体育健身指导,为不同体质的居民制订个性化健身计划或者运动处方,同时通过信息咨询与讲座等各种形式让市民了解更多适宜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

拓展公共体育服务渠道,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满足全民健身需求。

近年来,坚持“体育惠民”的湖南呈现出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全民健身景象。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不同群体的兴趣点不尽相同:中老年人喜欢太极拳、慢跑、体操、舞蹈;学生和自由职业者比较喜欢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户外休闲性运动;军人、白领比较热衷体育竞赛表演等演示性活动;农民则喜欢武术、体操、舞蹈、篮球、排球等健身性体育活动;青少年群体更喜欢滑板、溜冰、攀岩等冒险类体育活动。

因此,不仅要培育一些经典品牌赛事,满足群众对高水平竞赛的观赏需求;还应打造广泛参与的大众赛事,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

目前我省公共体育服务明显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在全省体育设施分布中,农村地区的数量和所占比例都偏低,与农村人口的占比有较大矛盾冲突。尽管近几年我省通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健身工程”“雪碳工程”等专项工程,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数量明显增加,但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湘西地区总体落后于湘北与湘中、城乡体育设施种类差别较大等等。农村体育设施总体比较单一,多为水泥篮球场和乒乓球场,而且利用率不高,农村群众迫切需要小型健身设施和专业健身指导。

因此,应积极推进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形成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和居民小区(自然村)多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先重点完成乡镇全民健身设施的提档升级、实施好贫困乡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抓好农村健身指导服务,择优选拔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农村担任村官,引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通过开展“体育进社区”“体育下乡”活动,推进“体育组织示范乡镇创建”工作,鼓励基层体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活动和民间体育活动,促进城乡公共体育均衡发展。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姚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