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古城的“三圈九漏”

  永州日报   2019-03-04 10:20:11

清末民初,零陵市井流行一句口头禅“五码三台,九井三槐”,也就是说,当时零陵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基本上离不开这些地方:除了汲取井水煮饭菜之外,就都往码头提水或洗濯;除了集市购买,就是树下乘凉或登高抒怀,有时候偶尔可以赶上高台上的戏曲演出。不过,笔者听南门街上几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家讲,零陵古城还曾有“三圈九漏”,细细了解,发现虽然有些难辨真伪,不过感觉还是有点味道。

“三圈”有两个版本,都与愚溪桥有关。一种版本是说,愚溪桥以前是三孔石桥,在农历八月十五的月朗之夜,三孔倒映在水面成为三个圈圈,十分漂亮。不料,有一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深夜,从洞庭湖游来潇水河的鲤鱼精居然张口吃掉了其中一拱。当它正要吃第二拱时,被住在愚溪旁边的一位木匠师傅用柳宗元留给他的墨条狠狠地砸了过去,正好砸在鲤鱼精的头上,还将它砸成重伤,这才保住了剩下的两拱。所以,三个“圈圈”的美景不复存在。尽管老人家说得惟妙惟肖,但在我看来,这个版本经不起推敲的。一是世上无鲤鱼精,二是愚溪桥是清乾隆年间建筑(一说是明崇祯年间建筑),不可能被唐宋时期的木匠所呵护。另一种版本是,愚溪桥是双孔石桥,只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从潇水河心看愚溪桥就会出现三个圆圈,一个是双孔的倒影,一个是空中的月亮,三者成“品”字形,十分好看。后来因为修马路挨着愚溪桥新建了一座桥,导致此景不复存在。

“九漏”是指九个排水出城的下水道。很少有人知道,原来的零陵古城有一条护城河,“城西以潇水为堑,由南而东堤水为池,自东至北隅,凿土为濠,逢北至西隅联属为池”。据老人们讲,东门外,曾有一个下水道,注入护城河,也就是现在往春牛坪的鱼塘那里。按方位顺序,为第一漏;南门三中后面,有一个下水道注入护城河,为第二漏;再到城南路原市卫生防疫站以北米粉厂那里,有一个下水道,注入潇水,对面是朝阳岩。那个下水道,曾经改为防空洞,为第三漏;再往下,到县城隍庙靠近太平门那里,有一个下水道,为第四漏;往北,到正大街(原解放路)煤厂以北约六十米处,有一个下水道,俗称丁字桥,为第五漏;再到永安门,往北一点在原朝阳剧院附近有一个下水道,为第六漏;再往北,到大西门与鼓楼巷之间的三多坊以西,有一个下水道,为第七漏,俗称水沟桥,附近居民称当年张飞就是从那里钻入零陵城的;再往北,到朝京坊以北靠近潇湘门那里,有一个下水道,为第八漏;再往北,到北门那里,有一个下水道,注入护城河(今商业城一带的司马塘),为第九漏。

现代城市人口密集度高,市民除了为交通堵塞烦心,也为雨季城市内涝担忧。反观我国古代,先人们在城市建设中十分注意城市的供水与排水系统的规划。我国古代有关下水道的名称有好几种,诸如沟、窦、续、石渠、埔墁等。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也有多种,有陶管、石块、砖块等。据《考工记》记载:“窦,其崇三尺”,表明当时的下水道已有三尺高度。按照这种记载,张飞钻下水道进零陵城也有可能。

零陵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尽管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但古城的表面轮廓基本上还可以辨认,而城池的构造和供排水系统的设计,似乎难以寻觅踪迹了。

责编:廖慧文

来源:永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