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往事丨岳阳汤包汁多个小,一口一个

  潇湘晨报   2019-02-24 10:59:48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从学校毕业后来到岳阳,工作地点在解放路口,离市政府100多米,离岳阳最好的酒家80多米,那个酒家的名字叫“味腴酒家”。

做汤包的“郑胖子”,原是四川刘都督的私厨

说起岳阳味腴酒家,这个馆子来头不小,上世纪20年代末,最先由一个湖北人开馆,当初吴佩孚50岁生日的宴席,就在这里筹办,是从河西广兴洲过来的一个叫“郑胖子”的厨子掌勺,那厨子据说是四川军阀刘文龙的私厨,因为抽大烟让刘都督赶了出来,他顺长江流落到了广兴洲,后来经人介绍才来到岳州。他的厨艺高强,名作很多,特别长于做汤包。由郑胖子调料做的汤包,是味腴酒家的独门绝活,有人就怀疑,郑胖子是不是在里面放了鸦片壳壳?

其实包子算不了什么,何地没有?但是风味各有不同。长沙德园,天津狗不理,这些早市包点,虽然名声在外,但比起岳州汤包,前者是豪门贵族,后者是小家碧玉。岳州汤包包子小,小到只好一口一个,但是,每个都包得很精致,小蒸笼里垫着松针,有看相,有卖相。听老一辈人说,在新中国成立前,岳州的汤包很特别,名为汤包,实际上包子里面的汤汁并不太多,食客点单后,另外附一碗清汤,面上浮着葱花和七条八条蛋皮丝,吃一个汤包喝一口汤,让汤陪着小包子去旅行。也有人把包子丢在汤里,象吃馄饨一样带汤喝,成为了“喝”汤包。那时候的小汤包馅子很瓷实,更妙的在包子皮上,半发酵半不发酵,薄厚适度,制作上颇讲究技巧。

包子汤汁外溢,舍不得浪费用嘴去嗍

到了上世纪末,岳阳汤包的样式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终成为了这个城市的骄傲。那时的包子仍然是扁扁的,里面确有比一般包子更多的汤汁,汤汁中有碎肉、蘑菇、笋干、葱花。

有人到味腴酒家吃包子,才出笼的包子,吃着吃着竟然让汤汁烫了脊背。因为包子咬破,汤汁外溢,流到手掌上,舍不得浪费,用嘴去嗍那汤汁,举手乃顺着胳膊流到脊背。味腴酒家的汤包确是汤汁多,吃的时候要小心,不烫到自己的脊背,有时可以溅到同桌食客的脸上。旧时说两个不相识的河西人同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飙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过去,这位喷了汤的河西客摆摆手:“不忙,他还有两个没咬开哩。”

味腴酒家的汤包真正是饱含着一肚子汤水,一笼屉里放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地塌在蒸笼布上,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酱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没经验的人,看着笼里的包子,又怕烫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犹犹豫豫,结果都凉了,汤汁也黏了。吃汤包的乐趣,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间,动作的优雅与老道。

其实,岳州汤包还是忠厚的,包子皮是轻微发酵的面,比包饺子的面要稍硬一点,否则包不住汤,那汤原是猪脚膏子和肉皮冻子,冷了是固态,凝结肉末成为包子馅,热了就化为一泓亲切的鲜。文/张堤

责编:廖慧文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