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应如何乘势而上,推进多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开放?

  湖南日报   2019-01-24 22:06:24

开放:多领域、全方位、高质量丨智库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开放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建立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是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

当前,湖南应如何乘势而上,推进多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开放?《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把握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机遇期

李银霞

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但国际开放的潮流不可阻挡,而我国正日益成为扩大开放的主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实施全面开放战略、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更是明确传达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

当前国际多边贸易体系面临调整,正是深入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扩大开放大有可为的时期。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指出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2019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都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湖南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机遇期。

何为“高水平开放”?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应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应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还应包括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给予中国经济较为广阔的回旋余地和纵深。

伴随“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实施,湖南对外开放工作明显加速,并取得可喜成绩:2017年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9.8%,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8.5%;加工贸易出口增长47.7%。全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4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6%。2018年湖南进出口总额预计突破3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以上。然而湖南经济外向度仅7%,与全国33.6%的水平相距甚远,推进开放空间依然很大。

湖南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需要从更新开放理念、完善内部体制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等方面着力——

首先,让开放成为指导湖南发展的重要理念。 对于开放程度仍不高的湖南而言,推进更高水平开放需要有更开放的思想观念。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便利化,传统的内陆地区完全可以成为开放的前沿地带,物理距离已经不再是影响开放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湖南的开放应不再限于商品和货物的交流,要敢于突破空间限制、放眼全球,积极学习先进外部经验和技术,让开放的深度更深、领域更宽;

二是要顺应人才的国际化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员交流国际化,拓展公民和企业的国际视野,站在世界的角度内视中国的发展,做全球生意,作国际公民;

三是要对标最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主动参与到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当中去,树立和平发展、开放包容、互学互建、互利共赢的思想理念,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参与各大自贸区开放合作,扩大商品、信息的交流,努力成为未来国际标准的缔造者和受益者。

其次,打造推进湖南更大和更高水平开放的平台

一是完善以开发区为基础的硬件平台体系建设,发展以自贸区为代表的新开放平台,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价值投资的新洼地,为企业国际化发展降低门槛;

二是要建立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体系,打造国际化软件平台,完善扩大开放的负面清单,促进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吸引外部资源流向湖南,打造便利的国际营商环境。要让制度跟上开放的节奏,减少省内企业制度性贸易成本和交易费用,消除湖南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制度障碍;

三是发展多种类型的现代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打通湖南与世界的通道,缩短湖南与世界的距离。充分利用进出口博览会、交易会、展示会等经济平台,积极开展湖南企业、湖南技术、湖南品牌等的推介活动,推动湖南经济对外开放。

此外,苦练内功夯实湖南扩大开放的实体经济基础 。过硬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走向国际的根本保证。当前湖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实体经济的外向度依然不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数量不多,省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依然不深。要在开放体系中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湖南须大力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一是扩大市场的开放准入,适当引入外部竞争,利用“鲶鱼效应”刺激省内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以形成更具活力的产业体系;二是通过引进吸收外部技术,激发实体经济创新动力,不断创造新优势,争取营造更有利的国际地位;三是拓展更广阔的外部市场,不仅要把产品销往国外,还要积极投身国际化产业布局,做国际化的推动者,培育出具有国际领先优势的行业产业。

(作者单位为湖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扩大高水平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

高荣国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地处中西部的湖南省,正是迎着改革开放的长风,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地参与到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中。以“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为契机,湖南省开放的潮声越来越响亮。省委书记杜家毫明确提出,2019年要抓住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机遇,通过重点实施一系列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举措,进一步扩大湖南省高水平开放。

按照2017年12月省政府发布的《湖南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发展规划(2017-2021年)》的要求,我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目标,有赖于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国际化水平的大幅提升、保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领域的领先优势等。2018年是该《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整体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湖南经济前10月外贸总额保持25.3%的增速,进出口增速名列中部省份前茅,成绩亮丽不俗。

与此同时,湖南对外经贸发展仍然面临亟须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如“对外贸易以一般货物贸易为主,缺乏抱团出海的大格局”“产能合作配套体系不完善”“开放平台特别是一体化通关平台建设不够理想”“对海外的投资环境及其政策、法律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等。

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湖南新一轮对外开放目标的实现前景。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积极举措,调动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三位一体”合力推进湖南与海外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我省对外开放走深走实。

第一,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机遇,扩大我省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度

湖南地处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地带,不仅是“一带一部”重要节点省份,还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腹地,理应为服务国家的对外开放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相关决策部署为契机,湖南省要主动作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阶段。

为此,一方面要着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外贸龙头企业和新型业态,打造高质量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服务平台和畅通的国际化物流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湖南产品和产能走出去,从“单方面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首先考虑“一带一路”市场发展规律,在价值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投资,并根据国家政策走向酌情调整企业发展路线,发挥企业自主的能动性,提升经济效益。

第二,深耕传统市场、开发新兴市场,拓展我省对外开放的宽度

在继续巩固与美国、韩国、日本、欧盟、东盟等传统贸易伙伴的合作关系之外,要充分重视非洲、俄罗斯、朝鲜、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潜在市场,发现其中的商机。如2018年中俄贸易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贸易增速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位列第一。

建议湖南充分抓住当前中俄经贸合作的积极势头和2018-2019年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的契机,以我省参与的中俄“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机制为抓手,强化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开辟对外开放的新天地。

第三,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延伸我省对外开放的广度

湖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拥有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第三产业中的广播影视、动漫卡通、文化创意、出版、旅游等产业也迅速崛起,可以说湖南“走出去”具备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基础。

为此,政府应从研发、制作、市场等各个方面考虑,重视产业链合作的制度性安排,让相关企业抱团出海,合力推动湖南“走出去”的项目落地,遏制对外贸易中“散、乱、差”甚至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要加大力度推进技术密集型产业“走出去”,在保证技术安全的基础上,出口高科技和管理经验,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使出口企业效益达到最大化。

第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合力,强化我省对外开放的“融度”

省政府应做好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主体共享统一合作平台等硬机制。基层政府和企业应主动作为,把湖南的优势产品、产能推到国外去,把海外的资金、技术、产品和人才引进来。

第五,加强人才培养,多举措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保障我省对外开放的“智度”

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离不开对复合型外语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扶持。为此,湖南应整合全省高校和智库的科研力量,统一部署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对合作国的法规和经济管理模式、湖南与合作国产业结构和产能的互补性,甚至合作国的风土人情及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湖南企业与外方开展合作提供指导。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俄罗斯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

打造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

唐瑾

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湖南省委、省政府紧扣发展新理念、紧抓发展新机遇,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新战略,2018年全省对外贸易再创新高,进出口总额突破3100亿元,同比增长28%以上,其中“一带一路”新兴市场进出口同比增长39%。

随着我省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共商、共建和共享,开放型经济呈追赶式跨越发展态势,外经贸应用型人才缺失的弊端逐渐凸显。

因此,牢牢依靠教育发展的政策引领主体、充分激活人才需求的主体驱动、确保落实人才培育主体责任,培养更多具有宽广视野、较强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外经贸领域应用型人才,助推湖南“开放崛起”,已是当务之急。

明确顶层设计:政府引导是关键

打造湖南外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政府是引导主体。

外向型经济渴求开放性、创造性和应用型人才。在我省外经贸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首先须做好外经贸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一是要看得远,强化资源整合的力度。当前,承担我省外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主要是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这些学校具有鲜明的共通性,政府应在横向层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开放、共享乃至抱团发展的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政策保障。

二是要站得稳,加大协同发展的幅度。扎实推进外经贸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切实抓好学校与企业的协同、专业与产业的协同、国内与国际的协同,在全球和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视野中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指向。2018年湖南外贸职业学院与电商合作,将“双十一”营销现场引进校园,实现销售额4个多亿元,实现了企业、院校和学生等多维协同发展。类似模式,可通过政府予以引导、推广。

激活内驱:企业需求是杠杆

打造湖南外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企业是需求主体。

外经贸人才培养的动力,源自于开放型企业的人才需求。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因此,以企业需求为杠杆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是打造我省外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路径。

首先,要找准外经贸人才培养的基点,坚持参与性原则。据统计,2018年我省承办援外培训班179期,连续三年成为全国承办援外培训项目最多的省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基于这一新形势,湖南高职院校培养外经贸人才,要敢于打破传统校企合作中主要立足学校的单一视角,努力实现校企互惠、深度融合。

其次,要激活外经贸人才培养的内需,坚持实用性原则。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外经贸人才培养的内在积极性,优先引导企业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匹配,坚持做到人才培育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充分保障人才供给与社会、企业和个体利益获得相匹配。还要提升外经贸人才培养的质量,坚持服务性原则。2019年要重点对接我省“稳外贸”“促外经”的工作目标,全面完善外经贸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社会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外经贸人才培养的质量。

落实责任: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是抓手

打造湖南外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高职院校是责任主体。

当前,湖南高职院校瞄准地方特色产业,已创新打造“湘绣”“湘瓷”“湘菜”“湘茶”“湘戏”等“湘字牌”特色专业群9个。打造“外字号”高职院校品牌群体,则需要围绕“三化”大力创新:

一是坚持国际化。高职院校要提高认识、争取政府支持,紧紧围绕外向型经济发展、企业“抱团出海”等对于外经贸人才的需求,坚持外经、外贸、外资、外事“四外联动”,着力打造“外字号”职教品牌。近年来,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紧抓“外”字机遇,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仅2018年就举办援外培训81期,培训各级官员和技术专家2364人,涉及83个国家和多个领域。

二是追求内涵化。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内外兼修、多元互动、协同创新,融学校底蕴于人才、凸显人才优势于产业。要着力打造“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商会支持、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高质量外经贸应用型人才的“政行校会企”产教融合生态圈。

三是实现品牌化。相关高职院校要紧扣助推湖南开放崛起的现实目标,围绕外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打造颇具特色和美誉度的职业教育品牌,为湖南扩大高水平开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因势利导,打好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牌

杨顺顺

湖南拥有承接东西、联通江海的“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担负着两型建设、绿色发展的国家任务,亟需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推动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成为全省开放崛起的特色抓手和重要支撑。

当前,全国各省市竞相开展绿色产业、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效益显著。比如新疆建设“中国-中亚生态环保合作基地”、建立环保产业国际合作服务平台,承接国家对外援助项目、发展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业、生态修复及沙漠化治理产业;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已与200余家使馆、商会协会及全球100余家知名企业密切合作,有效推动了天津开发区的节能和低碳改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引进先进治理技术、决策经验和孵化项目,现已成为几乎覆盖相关领域所有顶级国际组织、100余所大学、近千家企业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

近年来,湖南在开展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方面逐步具备了一定基础:一是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智能方向骨干企业;二是拥有亚欧会议框架下首家在华设立总部并落户我省的国际性科技合作机构——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三是积极主动对接绿色发展国际合作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如省两型委与世界自然基金委共同启动了“长江美丽家园计划”浏阳河示范项目,常德与德国汉诺威在城市水系治理方面很早就启动了对话项目。

但总体说来,湖南仍然缺乏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合作平台,绿色产能国际合作的经营模式和政策设计有待完善。

在全国各地竞相实施“绿色+开放”战略背景下,湖南应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一是建设能服务全省的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综合性平台

参考亚太经合组织(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的功能模式,建设有助我省绿色供应链发展、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绿色信息共享的开放式、统一式平台。平台功能包括实现合作国家区域相关信息整合集成,提供生态环保信息共享、绿色供应链合作、环保产业技术交流等服务;为企业提供政策研究、智库咨询、登记认证、绿色融资合作、专项税收优惠、涉外法律服务等方面精准服务;举办国际论坛,加强与相关国家使领馆、节点城市和商会协会的对接,逐步构建常态化国际对话交流合作机制。

二是完善国际绿色产业合作模式,促进产能合作交流

一方面,依托我省现有优势领域,通过技术联合研发、示范工程建设、国际投融资等形式,拓展绿色国际合作领域范围,重点加强尖端种业、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装配式建筑等方面合作;做好优势项目国际推广示范,扩大与美、日、欧盟、东盟、非洲等区域交流,提升我省相关产业品牌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加快开展环保产业技术合作园区及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国内外优势环保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支撑和咨询服务,推动一批富有市场开拓能力的环保企业“走出去”,建设境外绿色产能合作示范基地,探索完善国际绿色产能合作机制。

三是加快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关键领域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用好用足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这一重要平台,助力我省“一湖四水”流域治理。积极对接欧洲创新水伙伴、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等,促进围绕流域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村镇打造等设计推动一批国际合作治理工程。

另一方面,强化土壤修复国际合作,加快瓶颈技术突破。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法律法规、资金运作、技术标准、管理制度方面的交流学习;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土壤修复人才和团队,与国际先进土壤治理企业、研究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同时支持我省该领域骨干企业和治理模式进军海外。

四是探索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探索设立区域性绿色发展国际合作基金,开发绿色信贷等金融产品,重点支持我省及合作国家、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和能力建设项目;推动跨境绿色债券投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市场,促使绿色技术国际转让更加便捷;探索建设绿色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引进全球知名绿色金融企业和资本市场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健全全省绿色金融体系和管理框架。

(作者单位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责编:杨兴东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