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摄影金像奖的评价中找到成功密码?

杨徽   湖南省摄影家协会   2018-12-08 11:47:57

从第12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的获奖感言中,我们能够发现出发自不同摄影家的共同的关键词,那是他们赢得金奖的要素秘籍,那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让我们都看看密码是什么?这一期,我们将从专家对金奖作品评析的角度找答案。

考量价值: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无问东西,金像是,荷赛也是,这两个标准国际通用。摄影作品必须是能够见证时代风尚,促进社会进步,带着温度,让人心有所动。带来思考,让人有所回味。充满正能量,把持住人格尊严、法律底线、道德尺度。作品中能照见摄影家灵魂,融入情怀、责任与担当。同时,你的作品表现表达、形象语言、视觉形态一定能带来艺术审美愉悦的,要有取悦眼球、取悦大脑的美感。作品中能洞见摄影家的的修为,是眼光、心灵、智慧汇聚。当然,这里面也会涵盖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作为军事记者,张雷多年来情系部队官兵,深入军营生活,以高度的责任感、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表现力,拍摄出一大批内涵深刻、匠心独具的优秀军旅摄影作品。他的作品紧随人民军队前进步伐,突出“能打仗、打胜仗”的使命主题,是人民军队阔步迈向新时代,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的形像纪实。

陈杰,秉承新闻的专业精神,徒步远行调查环境污染、深入大山腹地讲述悬崖村故事、勇闯滨海大爆炸现场……陈杰以冷峻的视角,身怀家国理想深耕于新闻摄影报道第一线,推出有温度的影像,见证社会发展进程。他的报道触动读者的心灵,体现摄影人的担当,直面社会、人生,以自己的勇气汇聚了更多力量,努力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小平善于观察生活,体验时代脉搏,从而使作品能够准确地传播品牌理念,同时打动消费者。作为职业摄影师,他的作品富有创意,对色彩、光影、构图气氛以及人物情绪的调控,都以个性化的表现,让作品充满情感张力,将作品的商业影像价值融入光影变幻、想象放飞的独特表达中。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汪强始终以质朴的形象语言、明晰的视觉形态,记录乡村历史变革标志性村落——安徽小岗村的发展变化,书写了当代普通农民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以朴素的情怀,近乎执拗的坚持,再一次抒写了纪实摄影的意义与价值。光影伴随时代,这是历史赋予摄影人的责任,更是当代摄影人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注重独创:独特表现与个性风格

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肯定是因为它有独创性。独特表现主要是抓有独特性的摄影题材,发现身边不为人关注的现象,寻找独特的视角构成、彰显与众不同主题,独特的视觉文本表达,呼应别具一格的内容。个人风格正如塑造产品的LOGO一样具有个性内涵和标识特征符号,不是人云亦云,跟风扎堆,而是在作品中分明找得到摄影家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的影子。映射出个人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或婉约、或豪放、或冷静、或善感、或含蓄、或幽默、或刻板、或有趣,构成作品的鲜明的个性风格。

三十余载的摄影记者生涯,兰红光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众多特殊历史节点上的精彩瞬间。他擅长运用摄影语言,刻画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性格。无论是政坛风云中的各国要人,还是体育竞技场上的运动健儿,无不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内涵丰满,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风采。这些珍贵的影像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公共记忆符号。

体育与模特——刘占崑以此作为自己的切入点,长期关注文化体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中国摄影界连续五届报道男足世界杯的第一人。通过文化体育这一独特的视角,展现出时代发展的画卷,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城市变化中的娱乐生活和大众审美观念,写下独特个性的视觉文本。

为伟大的时代作传,离不开劳动者的篇章。王芯克多年来深入生产建设一线,聚焦普通劳动群体。他的作品将劳动者的力量转化为视觉张力,通过个性化的作品展示,还原生活样貌、挖掘劳动者内在气质、呈现劳动者的尊严。对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热情讴歌,充分体现出摄影的强大记录力量;娴熟摄影技法的把握,赋予了每一个瞬间艺术的表达。

聚焦创新:鼓励探索与力举突破

这一点评论专家和摄影家都是相通的,探索与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源泉,文艺创新既是技术的更新,更是艺术家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探索摄影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和摄影社会功能的多元化呈现,摄影与其他学科、艺术门类、媒介的跨界、融合、迭代以及摄影自身的无限可能。创新无处不有,突破无处不在,看摄影作品从概念思维、主题题材、技术技法、构图视觉、影像语言、艺术价值、风格个性的突破、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金平对摄影始终秉持虔诚与热忱。他持续多年,专注拍摄边地古村落和民族传统文化;他将大画幅相机扛上珠穆朗玛峰,截取冰川雪峰的真实面目;他沉醉于古典工艺和手工技法,探究影像语言的突破;他真挚诚实地从事摄影公益与文化的保护……为摄影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和摄影社会功能的多元化呈现,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董冬的摄影创作,既借鉴了西方精致写实派的传统理念,又揉合了中国山水画中“极简主义”的精髓,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实现了风光摄影新的美学追求。其作品宽宏中不乏精炼的细致表达、朴拙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希望,理性深刻的思考与严谨的艺术态度,可以助推他在未来的探索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周民的摄影实践,再一次证明了技术手段的创新,足以推动摄影艺术价值的突破。他以自己发明的双相机拍摄装置为利器,抓取处于快速运动中的被摄物,两个镜头下一虚一实的物象,完全定格于同一幅画面,将灵动与沉滞、激越与凝练完美统一。作品在平常中截取了非常,始于“一虚一实”,终于“亦虚亦实”,技术与艺术互为表里、彼此推进。

用纯粹的光影为柔美的人体做造型,用夸张和表演性的泼洒彩色粉末进行拍摄,朱汉举的作品创意新颖,充满了时尚的张力和冲击力,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在一个处处有图像流动的社会里,身体转化为时尚文化的主体。朱汉举的作品作为文化节点,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留下一个影像注释。

注重知行:理念导向与精准践行

在专家的眼里,理论不是灰色的,而是作品的必要构成,每个申报金像奖的摄影师都要提交自己作品创作的论文。作品要求是清晰创作理念构思下的策划拍摄,所以,摄影不仅仅是好运气,或瞎猫碰上死耗子。好的作品一定是知行合一的产物。善于新理念的吸纳与实践,既能博采众家之所长,又能书写一己之性情;体现了科学与艺术、历史与人文的精妙融合;深厚的文化积淀、创新的技术技巧等古今中外不同元素的整合再造、不断交汇。只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扎实的技术技巧才能达成目标,拍出我们想要的样子。

吴健执着摄影三十八年,作品体现了科学与艺术、历史与人文的精妙融合。他凭借专业的视角、赤诚的眷恋和矢志不渝的坚持,将镜头对准丝绸之路沿线珍贵遗迹,特别是对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展示和广泛深远的传播。其作品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精确完备的文物图谱,也为敦煌艺术的传播发扬贡献了一份极其珍贵的视觉样本。

叶文龙擅长于新理念的吸纳与实践,他的作品既能博采众家之所长,又能书写一己之性情,取山水气韵以作画,借草木精华以写诗,于空灵飘渺中寄托情感,在抽象蹈虚间映照现实,体现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他在继承画意传统基础上所做的探求,于追寻当代观念中绽放的思考,使我们对他未来的创作之路有着足够的期待。

白辰善于使用中国传统美术和大自然形象作为自己创作的视觉元素。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又有对大自然的无限敬仰,以摄影为载体将不同元素进行整合再造,让人与自然、当下与传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融合,最终呈现出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佳作。

黄贵权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创新的技术技巧,在艺术摄影领域进行了弥足珍贵的实践,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摄影美学表现形态。他的作品融汇中西,在抽象寓于具象、条理隐于复杂的审美意趣中给予人们清新脱俗的感受,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两地摄影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看重难得:拍摄难度与稀缺程度

比技术难度。有特技、特效的技术含量,有超乎常人对题材的执着坚守和深度挖掘,有更奇、更巧,更新、更妙的创意高度,让人出其不意,脑洞大开,拍案惊奇,比到最后,就是高、精、尖的干活。比稀缺性程度。物以稀为贵,你的作品越独具特色,价值就越高。你能拍人家拍不到的题材,抓人家抓不到的动态、瞬间,抢到人家少有的画面,甚至是独特的发现,肯定是稀缺程度高。如果一张照片集稀缺性与主题性于一体,那无疑是一张优秀的作品。

年逾古稀依旧钟情于“跑街”的叶健强,用自己的坚持与热忱描绘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百态风情。他的作品如同一锅“老火靓汤”,平和醇厚、有味有根,定格着悠长的岁月里的感人瞬间。他在《羊城晚报》开设的“叶健强跑街”专栏,以日复一日的积累,深埋历史的坐标,凝练而成羊城百姓的生活写照。

从事摄影四十余年的吴宗其,长期扎根于自己的家乡千岛湖——一个因水库建设而改变了生活面貌的地方。他用手中的相机讲述寻常百姓故事,留存住烟火气中的温度与感动,以此传递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摄影的执着。质朴间展示真情、平凡里透视变迁,这些鲜活又富有诗意的影像,独具真实永恒的力量。

有一种境界叫做从热爱到痴迷,有一种执着叫做十八年坚持。在航空摄影这一充满了挑战与风险的领域,罗韬的实践,体现了速度与激情的交融、勇气与胆识的结晶;从“地对空”、“空对地”,再到“空对空”,他在尝试个人胆略的极限中,追求航空摄影的瞬间极致。其作品,让航空世界绽放了美丽,也令摄影艺术丰富了边际。

因为挚爱摄影,所以挑战极限。从南美洲到北美洲,从太平洋到印度洋,无论是热门的潜水地还是危险的荒芜海域,都留下了岳鸿军辛勤的摄影轨迹。他在水下对微距和广角镜头的作用相得益彰,其深海“黑水摄影”,为摄影在人迹罕至领域的探索增添了艺术的砝码。岳鸿军用海洋生物的美丽与哀愁,激发了人们保护海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热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品格绘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高建设多年来致力于黄河这一中华民族艺术母题的耕耘,他以深沉凝重的黑白影调、含蓄内敛的结构取舍、磅礴细微的空间组合,展开对漫长历史、久远时空以及丰厚文化的探寻,将深情倾注于黄河的山水沟壑、高天厚土之中,直观阐释了母亲河的现实祈愿。

牛畏予在四十年的摄影生涯中,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拍摄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佳作。她记录的重要的新闻镜头和历史瞬间、创作的众多脍炙人口的肖像作品、拍摄的新中国时期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是中国摄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摄影生涯,诠释了一位老摄影家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对艺术的炽热情怀,是中国摄影事业的宝贵财富。


点评:杨徽

中国摄协会员、湖南摄协理事、“金镜头”奖作品评图专家、多有摄影作品、评论见诸国家级专业报刊。

责编:李梓延

来源: 湖南省摄影家协会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