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故事 湖湘名片丨远隔重洋的湖南与法国中央大区越走越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8-12-19 18:05:52

原标题:从蒙达尔纪出发,远隔重洋的湖南与法国中央大区越走越近—— 美好初心 传承情谊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孙敏坚 通讯员 黄礼

12月13日,从法国图卢兹市传来好消息:在第六届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层论坛上,湖南与法国中央大区提交的“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项目,被评选“中法友谊奖”。

而在2016年成都举办的第五届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层论坛上,湖南与法国中央大区提交的“湖南省矿区影响减缓的研究与技术示范”项目获得“中法地方合作奖”。

连续两届获评中法地方政府合作奖项,湖南与法国的亲密关系可见一斑。

蒙达尔纪见证美好初心

“五四运动”前后,为了寻求救国图强、改造社会的道路,一大批有志青年赴法国开展勤工俭学运动。由毛泽东、蔡和森等湘籍学生创立的湖南新民学会也积极参与。1919年,新民学会多方筹集资金,资助组织会员和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

赴法勤工俭学的革命先驱们,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不远万里来到法国。据统计,这一时期,全国赴法勤工俭学1600人,湖南有346人,其中著名的有蔡和森、蔡畅、李立三、向警予、李维汉、李富春、何长工等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旅法勤工俭学的60名女生中,湖南就占了40名。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及向警予等人一道乘法国邮轮启程赴法。这是由华法教育会组织的第12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共有50余人,54岁的蔡母葛健豪随儿女赴法,引起了极大轰动,给女界巨大鼓舞。上海《时报》称之为“中国女界之创举”。长沙各报刊也刊载消息,发表评论,称赞蔡母是一位“惊人的妇人”,以这么大年龄远涉重洋,“到法国去做工,去受中等女子教育,真是难得”。 蔡和森、向警予于1920在法国蒙达尔纪自由结婚,写就了“向蔡同盟”的历史佳话。

位于蒙达尔纪雷蒙特列街15号的三层法式公寓,见证了这段历史。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蔡畅、罗学瓒等革命先辈,有的在这里居住过,有的在这里活动过,这幢公寓成了他们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场所。

期间,蔡和森以顽强的毅力,用“霸蛮”的精神,“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先后译出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一批马列著作的重要章节,为中国革命寻找经验、求索真理,付出了艰苦劳动。他通过大量的阅读、比较,确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蔡和森及时向国内的毛泽东等会友宣传、扩散、介绍,并相互讨论分析,写给毛泽东的多封长信,是系统地宣传介绍马列学说基本原则的重要文献。

其他赴法会员向警予、李维汉、罗学瓒、萧三、张昆弟、刘清扬、蔡畅等,都积极学习和向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

经过实践斗争的锻炼,蔡和森、李维汉、李富春、蔡畅等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的先进青年,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不仅成为了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开始认识到,只有把勤工俭学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织起来,形成领导核心组织,才能更好地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革命斗争。

1920年7月6日至10日,在法的新民学会会员从各地赶到蒙达尔纪,在蒙达尼公学的教室连续开了五天会,探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标和道路,确定了新民学会的方针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政党的主张,并建议命名为中国共产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蒙达尼会议”。

1920年7月,蔡和森、向警予等旅法青年在蒙达尼杜吉公园召开留法学生会议。

正因为如此,蒙达尔纪这座城市被称为“中国共产主义摇篮”,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初心,是不少人心中的红色圣地。

红色旅游与历史小楼“结缘”“牵手”

时光荏苒,雷蒙特列街15号仍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定格住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4年,时任湖南省省长杜家毫在访问蒙达尔纪期间,曾到访雷蒙特列街15号,得知当年这幢公寓居住的大多是湖南籍的革命青年后,即嘱托随行的相关人员留下来了解情况,之后湖南买下了这幢有故事、有温度的寓所,将其改造成一个小型纪念馆,作为湖南走向法国乃至世界的一扇窗口。

法国中央大区对湖南的这一举动给予了极大支持。按照法方的惯例,此类改造项目从建筑师递交报建文书到政府完成审核,至少需要半年。而蒙达尔纪纪念馆改造项目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就拿到了法方的批准动工文件。对于“中国湖南速度”,当地媒体不禁把“神奇”二字写进了新闻标题,卢瓦亥省行政署长保尔·拉维勒还在办公室里开启香槟,为共同打造蒙达尔纪的“湖南文化之窗”干杯。

2016年8月27日,湖南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海外主题纪念馆——“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上世纪初那一群心怀救国救民志向追求真理的中国青年和蒙达尔纪这座城市一道,再次栩栩如生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纪念馆以“爱国、求索、奋斗、友谊”为主题,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原貌,同时也见证了中法两国的友谊。馆内陈列着一辆邓小平骑过的同款单车,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当年的一个傍晚,邓小平骑单车下坡时,遇到一个法国警察向他招手。当时邓小平以为是车速过快,警察要罚款。但没想到的是,警察很友善地与他打招呼并提醒他,他的自行车后车灯坏了,要注意安全。

纪念馆的陈展还洋溢着浓郁的湖湘气质。如馆内陈列着湖南醴陵制作的两个陶瓷盘:一个是反映湘江码头图景的“中国长沙”,一个是反映1920年当地火车站场景的“法国蒙达尔纪”,深得当地游客青睐,常常围满了人。

湖南的红色旅游与历史小楼“结缘”“牵手”,蒙达尔纪纪念馆也成为了欧洲联系中国、联系湖南的桥梁,成为了中法交流的历史之窗、文化之窗、友谊之窗和开放之窗。

如今,蒙达尔纪纪念馆每周三、周六对外开放,开馆两年多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他们中,既有在欧洲的华人,也有法国人、德国人、瑞士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蹒跚学步的孩子;有的是全家老小齐上阵,有的坐着轮椅来参观,给纪念馆馆长王培文留下深刻的印象。“百年前,中国革命先辈在法国蒙达尔纪市勤工俭学,让这里的居民对中国刺绣、豆腐耳熟能详;百年后的今天,蒙达尔纪的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中文,可以来纪念馆参观,还能去湖南与湖南的中学生交朋友。”她说。

演绎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鲜活故事

蒙达尔纪纪念馆是湖南与法国友好交往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高层互访不断、携手水资源保护治理、互派学生交流、矿产整治合作……远隔重洋的两地越走越近,彼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中法两国友谊的重要见证者、推动者。

湖南与法国中央大区签署了《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与法国中央大区水资源环境中心合作备忘录》,双方在水资源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信息方面加强交流,共同开展水资源领域的研发和利用、人员培训、信息共享、水资源领域国际合作项目申请等。

2015年11月,由法国中央大区政府资助经费20万欧元,湖南出资50万元人民币的“缓解湖南省矿区影响(ATIM-HUNAN)”项目启动野外考察调研第一期工作。项目为期三年,由湖南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与法国地质调查局牵头,以娄底涟水流域矿区为研究样本,联合中法11家机构开展矿山酸性废水生物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今年7月,中法双方发布了项目成果:项目中研发的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反应器,实验证明,可去除废水中90%以上的重金属,下一步将在浏阳七宝山矿区进行应用示范,以实现大面积推广,预计可节约成本2/3以上。

湖南还在巴黎设立欧洲首个商务代表处,以法国巴黎为中心,在法国及西班牙、比利时、瑞士、荷兰、卢森堡等西欧国家,开拓并夯实湖南与欧洲各国的合作伙伴关系,搭建企业间深入交流的平台。

据统计,去年,湖南对法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3%,经贸合作硕果累累。2017年11月,法国著名房车Pilote集团和湖南猎豹汽车举行签约仪式,成立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旅居车制造企业——“湖南湃力特旅居车有限公司”并落户长沙,2018年已正式投产,预计2020年产销量达到3000辆以上。

湃力特旅居车亮相北京车展。

在湖南与法国的交往中,文化再次成为民心交流、跨越国界的“世界语言”,演绎着一个个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鲜活故事。

法国民众零距离感受湘绣魅力。

湘书、湘绣、湘瓷、湘茶……1500余件“湘”字号文化产品齐聚巴黎;土家织锦、苗族银饰、苗绣、常德丝弦、泥塑……“湘”味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巴黎布隆尼亚宫。2016年9月,以“传统与创新”为主题的“感知中国——湖南文化走进法国”活动,从世界遗产、现代艺术、人文风景三个视角,在巴黎向法国人民集中展示了湖南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

法国小朋友学习常德丝弦。

参观者科尔尼埃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拿起针线体验了一把湘绣。“我非常喜爱中国文化,从1981年起曾多次去中国参观,但由于前往中国的旅游团很少有去湖南的线路,不太了解湖南的本土文化,”她兴奋地说,“非常喜欢这次展览,这一针一线的传统工艺太不可思议了!”

明年是旅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蒙达尔纪纪念馆将迎来更多关注的目光。从这扇窗口望去,既生动再现了湖南与法国的过去,更将彰显两地灿烂友好的未来。

责编:谭思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