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爱民:从职业选择寻找价值点

  大汉国际工匠院【微信公众号】   2018-11-27 19:45:54

颜爱民,中南大学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工商管理”学科学术带头人,英国剑桥大学Judge Business School访问学者。兼任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学会执行会长,湖南践行国学基金会理事长,湖南人极书院理事长兼执行院长,国家精品视频课程《中国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获得者。

“ 4月8日,颜爱民接受大汉国际工匠院采访,谈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分工协作,以及大汉国际工匠院。

中国要想在现代文明或者说信息经济时代取得世界优势,非常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来支撑,必须在全民族构建起工匠精神,培养出大量的优质工匠。

我们国家由于农耕文化的影响,更多地受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所以大家都拼命往上读,都去读博士,然后读了博士,又不干博士该干的事,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世界500强的大企业里面,一些老板的小孩,都有很高的学历。他可能根本就不想去(做企业),他喜欢烤面包,那么他就去学着好好把面包烤好,他也很快乐。每个人只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你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你就会得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就是美好的人生。

帮助这些孩子找到自己的信心,然后找到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有有兴趣才能成为真正的、好的工匠。工匠精神在中国是非常应时应事的一件事,这也是我很支持大汉搞工匠院的原因。


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工匠精神

大汉国际工匠院:您是研究人力资源的专家,请您专业角度为我们解读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颜爱民:“工匠精神”,外面说的很热,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工业文明其实是讲究精细的分工,很精密的协作,最后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的一个体系。从农工文明到工业文明,最大特点是所有东西都是专业化,很专业、很精细、很精准,再形成一个组合体系。应该说,(工业时代)是我们现在知道的人类历史上效率最高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在精神层面上,非常精细、非常敬业、非常精准的工作精神,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这个“工匠精神”,用的是过去农耕文明的一个术语,但是所表达的是现在社会的一种需求。在农耕文明,在我们的术语里面,因为那个时候大多数人是面向黄土背朝天。比如说我们的农耕文明里面,大家是做的是一种自然生产,它是粗放式的,但是有一少部分人脱离土地,然后开始做工艺这一块,或者工匠这一块。而这一块他们一代一代的以家庭作为传承的载体,慢慢传承,所以越做越精细。因为精细和精密,最后成为他们唯一的生存法则和竞争力所在。所以现在我们用的是工匠精神,实际上是指的很精细、很专业的工作态度。

大汉国际工匠院:您说到了工业文明的工匠精神是对农业文明的继承。在信息文明、互联网+这种背景下,各行各业升级换代,您对工匠精神如何去赋予新的意义?

颜爱民: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正好是我要讲的一个问题。其实我在英国的时候,曾经跟剑桥大学一个搞市场的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的工业文明不是在中国这样非常古老的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中诞生,而是在英国诞生。我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因为英国它是一个海洋文明的特质,它是靠船保、运输,而作为船舶的制造、航行,它需要非常精细、非常精准、非常现代的一些东西,它催生了现代工业文明。那么工业文明我们讲的工匠精神,实际上是比农耕文明更精细、更普遍。农耕文明的工匠精神,就是说大面积的农业粗放式的里面,突然发现有几个做得很精致的,所以工匠精神秉承一个“凸显物”。而在工业文明的时候,则是大家必备的,是一个基础的生存法则。

到了信息时代,你刚刚提到的互联网+,在过去曾经有人把它叫做知识经济时代,Knowledge Economics Age,但是现在更多的是把它叫做信息经济。到了信息时代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也在思考,它实际上是现代的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人从工业文明里分割的市场协作,到依靠现代技术,在信息层面更紧密的协作。这里面有个概念,我想从专业角度稍微说明一下,我们有人把这个时代划出来。曾经有一个划分叫做“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实际上和信息时代是很相近的一个概念。之所以叫后工业,也就是说它工业更精细了。其实这个时候专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就像一个肝脏,在医学里面,有非常多的专家从上百个学科在研究他;买一个东西,大家都很精细的去分工,然后慢慢的信息技术又倒过来,把这些东西再联通起来。所以这个时候我个人理解的工匠精神,实际上是更精、更专、更职业,然后达到了社会的一种普遍价值观念。


天人合一、心专于事、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活水源头

大汉国际工匠院:您对人力资源、国学都颇有研究,您认为怎样在全社会培养和挖掘工匠精神,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颜爱民:我作为国内做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员,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真正的价值是中国的背景。农耕文化的背景太深厚。我们的工业文明的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我们快速地跨越了西方百多年的发展过程,直接进入到信息时代。实际上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有太多的农耕文化的比较粗放的、不精准的、不精细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所以中国要想在现代文明里面,或者说信息经济时代里面,能够取得世界优势,它非常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来支撑,而这个精神是我们一个大的缺失,就是我们的工匠精神沉淀不足,大家的习惯太粗放,非常需要进一步沉淀。而且说实话,我们更多的生活习惯是比较粗放的。按长沙话说:“大的桃子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如果想中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高水平的发展,必须在全民族构建起工匠精神,培养出大量的优质工匠。

我之所以关注国学,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联)。我受的是西式的教育,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严格来讲,我们说的是西式教育。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咱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西方不一样。思维模式不一样,行为特征就不一样。再去追究才发现,是因为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我就不得不去研究中国文化。应该说研究中国文化是我的专业工作的一个拓展和一个必须而已。所以我和那些专门搞国学的肯定相差很远,但是我们更多的从运营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我提出的是国学践行,更多的是从运营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发现,中国文化在帮助人,因为人的行为是受他思想控制的,而思想是受文化很深影响的。所以人的行为是这样一个特征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文化实际上很强调协作,很强调和谐,很强调和自然和他人怎么样协调。这种思想非常好,因为它是从天人合一角度,天人合一作为他的哲学源头。从这里面延伸和拓展出来的。正因为这样,它就会导致什么呢?中国人很讲究合作,而这种合作精神恰恰是现代后面的工业文明,以及现在的信息时代特别需要的。

人类是个共同体,需要协作,是一个群体性动物。咱们中国文化有很多这样的宝贵财富,当然中国人很讲究心专于事,很讲究做事很精确,很讲究精益求精,这些精华都可以作为现代工匠精神的活水源头。当然,具体需要了解工匠精神和中国文化在哪些方面。因为文化作为一个土壤,工匠精神作为现代的一朵美丽的奇花,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需要很精细的梳理,要用工匠精神来探索。


工匠精神的培育从青年学生开始

大汉国际工匠院:中职学生是未来工匠的重要来源。他们十五六岁,虽然可能学业成绩弱一点,但是一群有想法、很活跃的孩子。您认为应该怎么去培育这些孩子的工匠精神?

颜爱民:这回到一个教育问题。现在的教育有一个比较大的导向,就是单一化,都认为考上好大学才是成功。首先是考上好中学,现在据说好小学也要考,考上好中学好大学,考上好的著名的硕士,再到考上博士,(这些)才是成功的。这种模式导致社会人才单一性的发展。也许也有一些人是成功的、快乐的,但是会使大量的人为此付出不快乐的代价。因为他压根就不适合于做这个事,但是你一定要逼着他。我们看大自然系统是多元的,有花草,有树木,有多样的动植物,它是个很丰富的体系,我们把它单一来取用,实际上是一个偏颇。

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来到了中职学校,不要让他们以一种主流竞争失败者的心态到这里来,而是应该让他们知道,这是你人生最精彩的一个开始。应该让他们知道,你作为一个好的工匠,你的人生价值和作为一个著名科学家是等同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原子弹的设计者很伟大,航空航天飞船的设计者很伟大,但是没有一个个工匠把它做出来,他同样只是一个设想而已。所以,把它做出来的人同样伟大。我们要构筑这样的理念。

作为中职学生学习培训的平台,你们(注:大汉国际工匠院)可能有一个很重要的难题也是一个任务,就是要帮助这些孩子找到自己的信心,然后找到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有兴趣才能激发(他们)成为真正的好工匠。


寻找自己的价值点,创造美好生活

大汉国际工匠院:培育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是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重要保障。在您看来,中职学生应怎么看待自己的职业选择?

颜爱民:教育是与我研究紧密相关的领域,甚至也可以算是我的研究领域之一。我考察过,也关注过西方的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讲,西方教育首先一个大的特征,它是以市场为牵引的,然后政府支持或主导的教育体系。它的整个教育,是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提供有效支撑的,所以这种教育体系特别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比如说德国、美国、英国,他们有个特点,很多的教育模式是这样的,如果要想当学者,想干我这种活,当教授,就读博士;如果不想,当他读完本科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去谋个好职业,可能你去读一个职业学校,你的职业更好,而且他的薪酬结构也是这样。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的,他的薪水还很高,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符合社会(的认知),把人才进行了合理的配置。

我们国家由于农耕文化的影响,更多的受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影响)。那么你学的越多,你将来可以(有更高的成功预期)。我们已经把学历的高低和人的社会等级、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评估系统功能,(构建了)比较大的相关。所以大家都拼命往上读,都去读博士,然后读了博士,又不干博士该干的事,这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从我们专业的角度来讲还不仅如此,这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站在我的专业角度看,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可能这个人很适合做一个优秀的工匠,可偏偏读个博士,他啥也不想干了,最后他工匠也不做,教授也不好好做,就变成了“四不像”。这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对社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利。

任何一个时代,我个人认为,人力资源的配置都有它的(价值)。就好像是一种自然的配件,有个原始的供给的,你没用好,就会影响你的竞争。所以我个人认为下一阶段教育的配置,从改革来讲的话,应该是各取所需,适合于或者说有志于去做研究的就去读高学历,有志于去从事很好的职业,以此实现人生价值的就去接受专业技能训练。那么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大汉工匠院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而且有可能激发一些新的示范效应来,这个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突破意义深远。


培育当代工匠,实现多元价值

大汉国际工匠院:大汉国际工匠院要做的事情就是,培育出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所以工匠院提出了一个理念:工匠精神,创造美好生活。您怎么评价工匠院正在做的这个事情?

颜爱民:这个很好,工匠精神创造美好生活。其实在西方国家有很多世界500强的大企业里面,我接触过的,有的老板的小孩,他可能根本就不想去读很高的学历,他喜欢烤面包,那么他就去学着好好把面包烤好,他也很快乐。

我们现在社会,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之后是一个多元的立体社会,不是过去的那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人生的价值体现也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不是说我一定做个多大的官,才会对社会价值贡献最大,这样大家都去挤,那样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就不合理了,在立体结构上就是失衡了。

从价值层面来考虑的话,你可以有优秀的行政才能,去做官;你有优秀的学术潜力,你去做学者;你有很好的工匠能力和工匠精神,你去做一个好工匠,大家各得其所,而且每个人只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为社会整体做出了好的贡献,你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同,然后你就会得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这就是美好的人生。所以,工匠精神我觉得可以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价值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很认同你们工匠院提的这个理念。

我们现在的先进技术与西方相差无几,但是我们的精密制造确实相差很多。不是说我们想不到,是我们有很多地方做不到。做不到,它是一个系统问题。就是现在的高精尖产品,它不是一个环节,或者大量的环节做好就够了,是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做好。这个时候不单纯是技术,更多的是要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才能支撑起来。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工匠精神在中国是非常应时应事的一件事,这也是我很支持大汉搞工匠院的原因。

在国内,我们做人力资源研究算是做得比较早的。从一个专业工作者的视角,我们很希望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大汉能做这件事,我觉得是湖南想要从制造大省变成制造强省,否则到了这个层次就会“想到做不到。”然后中国要想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也必须要这个来支撑,所以从地域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振兴来看,都是很好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觉得(工匠院)是大好事,我们应该去赞叹、去支持!


责编:陈丽丹

来源: 大汉国际工匠院【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