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平坎坷成大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8-09-03 16:14:0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赵府臣 李大群

位居湘北边陲的临湘市詹桥镇,把淘汰落后产业、全力打造休闲旅游业、发展食品加工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为全镇人民留住了蓝天白云,带来了新村新貌。走进如今的詹桥,洗沙厂、养猪场、鞭炮厂等高污染工厂彻底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樱花小镇、酿酒小镇、团湾风景区、省级农村“四好公路”示范点,一条康庄的乡村振兴路,正在徐徐展开。

昨日黄花春去也:坚持生态立镇 淘汰落后产业

8月22日,詹桥镇19名干部与临湘市打非办、交通路政执法大队、治超大队联合执法,将该镇龙门子非法采砂点强制拆除,扣押运输车辆17台、扣押采矿机械设备3台,立案查处2人。

6月18日,该镇35名干部,会同临湘市国土资源局20名工作人员、公安局20名特警干警,赶赴该镇水泉村,将位于该村的总投资450余万元的李四平铣厂主体建筑全部拆除。

曾经,作为山区的詹桥镇,詹桥镇矿石加工业较为普遍,对环境破坏极大,不可逆转,直接消耗当地发展潜力,滥采滥挖乱象导致山地千疮百孔,全镇“颜值”尽毁。自临湘市委、市政府全面禁矿以来,该镇始终坚持“三禁”原则(禁挖砂、禁采矿、禁砍伐),全力保护生态环境,随着17家矿企全部关停,昼伏夜作式、捉迷藏式的私人偷采偷挖现象应对而生。

今年4月,该镇抽调环保、国土、安监、水利、林业等精干力量成立打非治违办,专门打击偷采偷挖,坚持联合执法,坚持24小时巡查值守,坚持顶格处罚,共开展巡查执法87次,打击盗采盗挖行为39起,扣留采砂机械设备19台,立案查处3人。在该镇打击的高压态势下,水泉村李某改行外出放酒,三界村车某重操经商旧业。针对千疮百孔的山地,该镇实施植树复绿,投入58万元,打造了水泉村、雁南村、云山村三个矿山复绿点,共恢复植被3万平方米,昔日的矿山又开始摇曳满目青翠。

“太臭了,特别是夏天,蚊子苍蝇黑压压一片,异味熏天。”说起钟星海猪场粪便直排问题,该镇壁山村钟家组居民,怨声载道。该猪场饲养牲猪3000余头,排放系统缺失,严重污染当地水系和空气质量。去年5月20日至6月16日,詹桥镇所有干部齐动手,拆猪厂、转移牲猪、寻找新址,历时26天,耗费30余万,完成了拆除搬迁任务。以前臭气熏天的钟家组,摇身变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美景。

(拆除钟星海养猪场。)

7月11日,该镇又对集镇冯秀明养猪场进行了退养,150头牲猪给附近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为尽快转运牲猪,该镇财政垫资20万元进行补贴,在5天内全面完成退养。目前,在临湘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该镇全面启动畜禽养殖退养工作,全镇21户养殖户全部纳入计划,已签订协议17户,拆除棚舍5户,预计9月份完成退养。

忽如一夜春风来:坚持旅游旺镇 打造全景詹桥

詹桥镇党委、政府以旅游为抓手,以基础建设为切入点,以临湘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把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该镇参天古树众多,森林覆盖率达到98%,负离子含量平均数达1.4万以上,具备极好的绿色资源,配缀着团湾水库的碧波潋滟、大云山的避暑朝圣、野樱岭的踏春交友、革命遗址的红色追忆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3月18日,临湘市委、政府举办第二届湖南野樱花摄影节,在专业摄影团体、摄影爱好者和户外爱好者的推动下,来野樱岭踏春、采摘野樱桃和攀岩、戏水的游客经常爆棚,整个樱花季和“五一”期间,野樱岭迎来了两万人次的“花痴”、“果迷”,让昔日养入深闺人未识的大山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游人们除了赏花、拍照、赋诗、发朋友圈,还纷纷购买山里的土特农产品,土鸡蛋、野菜、粉皮、豆豉、米酒、花卉等,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0余万元,省、市媒体先后进行报道,涌现了一批“旅游+扶贫”的典型事例,如:野樱岭所在的詹桥镇壁山村原来是岳阳市有名的贫困村,百年来,这里总是与贫困紧密相连,通过两年的樱花旅游发展,翻身变“凤凰”,于2017年12月成功脱贫摘帽;村里的贫困户钟曙酬利用易地搬迁的新房开办了一家“樱花人家”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住服务,仅20天的樱花季,就有5万元的毛利收入;壁山村支部书记刘仁安利用自己的住房也设办了一家“樱花土菜馆”,免费提供场地给村里的贫困户,在土菜馆门口兜售土鸡蛋、野菜等特产,为其增加了一大笔收入。

一时之间,大云山、雁峰关、团湾水库等景区也被带活。镇党委书记袁胤、镇长柳勇和党政一班人形成共识,把唱响旅游品牌,助推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引爆点,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樱花季后,该镇投入180万和120万分别在印石高速出入口处和景区沿线栽种了3000株和2000株野樱树苗,扩大樱花栽种面积;投入40万实现旅游标识、标牌全覆盖;投入50万在壁山街道完成了樱花壁画,渲染赏樱花氛围;投入500万元平整、拓宽、硬化10公里游步道;投入110万新建大型生态停车场;投入20万修建了旅游厕所。同时,该镇钟家组至冷石坑约4公里长、1.8米宽,五家组至林场路段约4公里,4.5米宽;林场至冷石坑约3公里、3.5米宽等三条旅游公路修建过半;余湾村至湖北通城的跨省公路、沙团村至岳阳县的通县公路、雁南村至忠防镇的连乡公路等“农村四好公路”正在修建。临湘市首个山岳生态旅游示范点,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明年首批赏樱客。

正是橙黄橘绿时:坚持产业强镇 发展食品加工业

走进该镇湘北八味豆鼓厂,只见大厅里码放着一袋袋新收购的黄豆。从生产车间,不时飘来一阵豆鼓酱的芳香。湘北八味豆鼓厂始建于1993年,以百年秘方经改良形成詹桥镇一大传统特色,曾获湖南省食品博览会银奖,自前年品牌化以来,产品远销全国,2017年产值近500万元。

据了解,该厂是今年新建,为强化产业扶贫,詹桥镇党委、政府考虑到豆豉新厂的劳务需要和易地集中安置贫困户的务工需求,特意把新厂选址在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旁,今年4月底,投入1200万元,占地2200平方米的新厂房正式投入使用。“看,这些工人都是住在旁边的贫困户,一共有32人,他们在我厂做工,既方便又增加了收入,同时一年下来,我的人工成本至少减少3成”。负责人李明关说道,“加上新厂投入使用,正式开始了规模化生产,我估计今年的年销售产值将会突破1000万元”。

(豆豉新厂集中安置点。)

“酿酒、打豆腐,莫到詹桥称师傅”该镇历来就是名闻全国的酿酒小镇,拥有19家企业,年产值在30万元以上的企业14家,年利润在5万元以上的企业12家。“詹桥美酒走天下”一句话道出了该镇特色。2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小灶“酒糟”遍布全国,占据全国小灶酒市场60%的市场份额。

( 酿酒协会成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风云激荡,酿酒行业政策调整,品牌酒强势崛起,还停留在家庭作坊生产的詹桥酿酒人尝到了竞争的残酷。正月初四,在镇政府的引导下,以詹桥酿酒人为主临湘市酿酒协会成立,150名在外酿酒人开始回乡发展,抱团取暖。

“一家强不如众家强,成立酿酒协会就是要打破在外酿酒人散而不大、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协会会长魏洪说。不少回乡酿酒人纷纷表示,之所以回乡共谋发展,既是事业遇到了瓶颈,更是看中了家乡战略地位和惊人变化。

该镇集镇商业贸易发展迅速,市场繁荣,拥有湘鄂边界最大的谷酒市场,经营各类农副产品的店铺182户、专业市场11家,流通大户28家,商品成交额达7000多万元。据临湘农村商业银行詹桥营业所负责人介绍,每年春节之前的几天时间内,来银行存钱的人都排起了队。据统计,2018年春节期短短几天时间,在外放酒赚得盆满钵满的詹桥人陆续回家,使该行新增存款超过1.5个亿。

返乡热潮不仅带来了产业的兴旺,也带富了这一方百姓。该镇沙团村四坡组村民李神旧,是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安徽放酒两年,已建新房,购置小车,如今返乡后不仅继续操持酒业,而且开始带、帮其他贫困户。

据统计,仅酿酒协会成立以来,就带动了该镇480多名农村人口就业,预计人均年收入将会超过2万元。

责编:王相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