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仅存的古城遗迹,背后居然隐藏了这么多的军事秘密!

  过山捡到爱   2018-05-01 03:49:28

每回有人问小编长沙几个历史久远的地标,天心阁总是无法绕开的话题,而面对现在长沙不断兴建的高楼中,这个位于南城和天心阁楼合二为一的长沙唯一古城墙遗址!

雄据于城东南与天心古阁融为一体的长沙唯一古城墙遗址,更成为这座城市所剩无几的地面文物建筑。

入园

粗看这座极典素雅的牌坊,“天心阁 ”三个金色大字,在寒冬中仍旧闪动着历史的光芒。

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 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古阁位于古城长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颠,被古人视为呈吉祥之兆的风水宝地,人们多愿在此祈福消灾、强世兴家。

踏足走在古旧的石路上,进入大门买票后正式进入天心阁景区,感受着过去历史的声音。

天心阁一直保留到现在,尤为不易。1746年修建好之后,可以说是屡毁屡建。“文夕大火”,古城长沙一片焦土,阁楼更是荡然无存

天心阁为1984年重建, 阁楼具有明清两朝城楼风格,高阁用游廊连接,形似山峦起伏,错落有致,气势宏伟。2000年10月天心阁再做修缮,阁外建开放式市政公园,成就“湖湘第一公园”美誉。

天心阁阁楼

它是过去长沙地势最高的地方!人们视为风水宝地,所以过去很多长沙人都喜欢来到这里。

天心阁的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又有“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 四景相随,近有妙高峰为伴,远望岳麓山为屏,因而显得更加挺峭、峻美。

站在城墙上展望,真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天心阁城墙

天心阁下这段城墙作为文化遗迹得到认可,到这里一定要去感受一下才是。

天心阁月城

1820年长沙和善化两个县的知府修葺城墙时,增建了南北两个月城。

从雄镇门进入能够看见呈半月形的月城 ,可不要小看它了,它的防御体系和构造设计很精妙!

月城内共有11个炮洞, 分上下两层。城内可以藏兵数百人,士兵可以轮番上阵,轮流休整。是当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天心阁古城墙下的月城是修筑在城内的,打仗时不容易被敌方发现从而造成很有效的迷惑作用。

在历史上曾有一个“天心阁时间”,它是当时惟一的计时工具!

崇烈亭

这里 竟然 隐藏了这么多的军事秘密

作为历史久远的地标——天心阁,在长沙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雄据于城东南与天心古阁融为一体的长沙唯一古城墙遗址,更成为这座城市所剩无几的地面文物建筑。

(红框为古长沙城东南角的天心阁及城墙位置)

长沙城墙原是四四方方,湘督谭延闿一声令下,1923年屹立于湘江之滨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古城墙轰然倒下。1924年,当拆除工作快接近尾声的时候,部分文人学者认为,不可将城墙完全拆除殆尽,应保留一小段以供后人凭吊。

(曹典球先生像)

时任长沙市政公所总理的曹典球先生此时力辞不可,并慷慨发声:“要睡在城墙上,誓与城墙共存亡”,省府这才决定保留天心阁下这一小段。从古长沙的地形图上来看,这一段城墙和阁楼处在东南一隅,现已成为长沙一块风水宝地。

“扶摇上天心,到此方入胜”。越过崇烈亭,眼前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遗址,长度为251米,高13.4米。

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长沙守域指挥使邱广改土筑城墙为砖石结构,目的就是增强城市的防御功能,使长沙成为了“坚不可摧的古城”。在后来几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因各种战争或自然灾害,古城墙屡毁屡建,屡建屡固,到了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852年)古城墙已经形成方圆8.8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

天心阁城墙颇为有趣,从雄镇门进入,左边望去,一眼呈半月形,这种结构被称为月城又叫瓮城。它的防御体系最齐全,构造最精妙。

(天心阁城墙下的北月城)

(天心阁城墙下的南月城)

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一年(1638年)长沙知府将长沙古城墙的九道城门都增建了月城,但并未在天心阁城墙处建立。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长沙和善化两个县的知府修葺城墙时,才在此处增建了南北两个月城。

两个月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民国邹欠白所著《长沙市指南》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记载:“阁旁城垣成二巨窟,左右各一,昔时守城藏兵之处也”,简单提到了月城的作用。

月城内可以藏兵数百人,士兵可以轮番上阵,轮流休整。月城城墙上有8个炮洞,分上下两层,上面一层用来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一层用来放置近射程大炮,并且火炮安置在洞内可以避免敌人大炮的轰击。天心阁古城墙下的月城是修筑在城内的,打仗时不容易被敌方发现从而造成很有效的迷惑作用。

(天心阁城墙下的南月城密道道口)

天心阁古城墙结构甚为精妙,但其实在南北两个月城下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军事秘密。据《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中黄纲正、周英所著的《湘城沧桑之变》一书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政府在天心阁脚下的城墙处加筑了南、北两月城,密道也随之挖建而成。而这一历史又在民国邹欠白所著《长沙市指南》中得到进一步印证。书中载“阁旁城垣成二巨窟,左右各一,昔时守城藏兵之处也,其下有蛰穴,闻可通城中之皇仓街,为战争危急时之避险暗径,今涅塞久矣”。从以上两段史料中我们可知,清代天心阁大修,密道也得到过修缮,并分别通往城内、城外。

(图中红框处分别为天心阁及皇仓街)

密道一:通向城内

史料中提到了一个地名“皇仓街”。 清朝时期的皇仓街位于现“五一广场”区域,而此地正好为当时长沙城的中心地带,并且该区域为清代长沙粮仓之处。据悉,清长沙此地周边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地名也颇为有意思,我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五一路附近有这样几个地名:一仓里、仓后街,在我的脑海里印象深刻,今天得知,这些街道原来都因云集湖南皇仓、长沙府仓、长沙县仓等粮仓而得名。密道直通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方便战时快速传递情报,准确下达命令,也便于前线的士兵疏散。二是自古以来粮食是打仗的首要储备物资,在紧急情况下将其运往前线,保证粮食的充足供应,将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

(天心阁城墙下的北月城密道道口)

密道二:通向城外

月城下另一密道则是一条约为15里路长、通向城外的隧道,长沙俗称“隐门”。相传这条密道在太平军攻打长沙城时起到了解燃眉之急的作用。当年太平军进驻长沙,湖南巡抚骆秉章加固了长沙古城池,与此同时也将通往城外的这条密道一并进行了修缮,可谓全力做好了迎敌的准备。战争开始,长沙古城内一片惊慌,各处城门紧闭,城中百姓祥和安定的生活顷刻之间被硝烟战火所弥漫,各种粮食和供给一天比一天稀缺,皇仓街一带的粮食又被严格控制根本无法进入。在这种窘境之下,为了防止城中百姓不忍饥饿而闹事,左宗棠建议可以秘密启用天心阁下这条通向城外的密道,随即安排部分官员和粮商一起出城觅粮,夜晚再运进城内,果然不出数日,大批的粮食就从这条密道中运进城来,快速解决了长沙古城在这场战争中粮食短缺的问题。

由于城市发展和不断建设,两条密道早已在民国修环城马路时被封,今天所能看到的密道也只保留了南北两个小小的洞口且早已鲜为人知。和平年代,我们已然看不到战争纷扰和兵荒马乱的场景,更加无法想象当年这两个密道到底有多长,规模有多大。

缓步到此,驻足停留于密道口,当年他们就是从这两个洞口将大批救援物资送进城内的,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两条密道的确救了长沙全城官兵和百姓的性命。伸头向里探去,眼前似乎显现出一百多年前战争中将士们运送军事弹药粮草的紧张气氛和繁忙的身影,耳畔也依稀还能传来城墙下阵阵炮火轰鸣之声。

行者:日方 汤蕾

责编:田甜

来源:过山捡到爱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