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的年!广东过年的湖南打工者,似乎缺少回乡过年的理由

  潇湘晨报   2018-03-04 10:28:04

△ 2 月 18 日,广东东莞望牛墩镇街头巷尾都有庙,春节时香火旺盛。齐海兵在东莞南城做室内设计,周末过节都会来望牛墩父母家。大年初三早上,他跟妻子逛七夕公园,在文峰塔前为即将降生的孩子许了一个美好的愿望。 图 / 唐兵兵

大年初二下午,东莞望牛墩镇温度 22 ℃,年味很淡,有些寂寥。

这个在 1984 年就被授予 " 亿元乡镇 " 的岭南小城,在改革开放以后,吸引了无数的湖南打工者。在完成了工业的粗放、原始的积累之后,大量工厂倒闭,建设萎缩,小镇面临着转型。

而第一代南下凭借气力做活的湖南打工者,已经开始老去,显然没办法跟上这趟转型的列车了。不过,对于他们来说,离开,同样艰难,像再一次离开故乡。

" 往前两年,过年都是很热闹的,这条街上拥挤得很呢。" 那时,齐庭秀正带着我走过红桥,红桥两岸是小镇最繁华的区域,此时不过寥寥几个行人。" 现在小车多了,回去过年方便。" 这是他的解释。

留在广东过年的湖南人依旧不少,短短几百米的路程,齐庭秀就遇到了三四拨同乡,不免相互寒暄,敬烟,互道 " 新年好 "。

齐庭秀也说不清家乡究竟有多少人在望牛墩,街旁坐在石凳上聊天的是老乡,支起桌子打牌的也是老乡,寒暄竟然有些忙碌,齐庭秀的一包烟很快就散完了。齐庭秀是永州新田知市坪乡人,和我同乡。

他的村庄跟我的村庄,不过两公里路程,在广东小镇里竟然一路乡音,让我有回到家的恍惚,很快对这个小镇亲切起来。

相比在家乡过年时节的忙碌,广东过年的老乡们显然闲适得多。吃过饭人们都不约而同来到河边聚集,或闲聊或打牌,打牌是湖南流行的三打哈,外人无法参与,也不容许外人参与,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怕外人出老千,更深层的原因,是外人赢了钱,没有下次扳本的机会。

妇女们则更喜欢端着自家的剩菜,呼朋引伴聚集,组一个茶会,茶会依旧是传播新闻、家长里短的最佳场所。他们不像是一群异乡人,倒像是这个小镇的主人。

" 冬天湖南太冷了,冬天都起不来床,又得去拜年,不如这里舒服安逸。"

坐在河边聊天的一位妇女穿着单衣,在太阳里伸了个懒腰,开启了一场为什么不回老家过年的探讨。

张小军并不认同那位妇女的说法,他觉得异乡总也比不上家乡的过年气氛。

只是,如今他的亲戚都大部分来到东莞,母亲也在两年前接了过来," 过年就是为了团圆,亲人都在这里,也就没有回家过年的必要了 "。他家大年初一的聚餐中,他细算了一下," 有 38 个亲戚朋友,还有 38 个也在东莞或周边的镇上,没来。

不过,今年,一定要回家过年了。" 张小军说得坚定,像是对某个人,更像是对家乡的承诺。而对于去年活不多的张天生来说,回家过年依旧像一道难以逾越的 " 关 "," 回家过年,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再说起码要花费一两万吧,一年就白做了 "。张天生更愿意在平时回家,以避开花销巨大的 " 年关 ",在广东过年,更像是一种无奈的逃避。

这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下广东闯荡的第一代打工者们,青丝成白发。

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了新的闯荡者。

不少人家里的老人已经离开,他们少了牵挂,似乎缺少回乡过年的理由。

不过,他们大部分终究会离开这里,回到故乡。" 过几年,做不动了,就回老家。"

这几乎是所有第一代打工者的计划和退路,只是,对于归乡,谁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他们习惯了城市,已经难以应对撂下几十年的农活,也难以习惯乡村的生活了。

对于这个他们生活了近三十年小镇的情感,他们从来不轻易表露。只有他们出生在这里、已经忘记乡音、说着一口普通话的孙子孙女,才会天真地说出爷爷奶奶内心隐秘、羞于表达的爱与不舍:" 我有两个家,一个在湖南,一个在广东。"

潇湘晨报记者唐兵兵

责编:唐能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