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云山之子谭中:泰戈尔为我取过名

  新民晚报   2018-02-25 10:25:11

文丨王镫令

在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承办的《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上,我见到了已经85岁高龄的谭中教授。他的父亲谭云山先生是泰戈尔的好朋友,1927年在新加坡应泰戈尔的邀请,到泰戈尔国际大学执教中文和中国文明。十年后,1937年4月,泰戈尔亲自任命他为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圣雄”甘地发来贺信:“愿中国学院成为中印两国人民结合的象征。”

同济大学教授、《泰戈尔:中国之旅》的作者孙宜学先生告诉我:“谭中教授是出席会议的代表中唯一见过泰戈尔的人。”谭教授笑了,他说:“那是1929年,母亲抱着我从马来西亚到印度国际大学和父亲团聚,泰戈尔过来看望我们,还特地风趣地给我取了个印度名字AsoKa阿输迦,古代阿育王的名字。”我不知道泰戈尔在给谭中取名时,是否知道唐朝大诗人王维的字叫“摩诘”,他是把印度佛教神话人物“维摩诘”风趣地拿来做字的。谭中教授在研讨会上,很为父亲对中印文化交流的重大贡献感到骄傲。是的,这的确是很值得自豪的。中国印度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早就说过:“谭云山的特殊性在于他和中印两国的领袖都有深厚的友谊,是沟通两国的‘金桥’。”

谭云山和毛泽东都是湖南人,是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毛泽东比谭云山大5岁。谭云山很敬重学长毛泽东。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他马上跟着参加;毛泽东从长沙第一师范毕业后到长沙船山书院进修两年,他马上跟着也到船山书院进修。毛泽东在湖南发起有志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谭云山选择了另一条前进之路:先到南洋为那里的华人子弟讲授中文,然后再到法国勤工俭学。但是,他到达南洋,在马来西亚认识了湖南的陈乃蔚女士,在一起创办柔佛巴株巴辖的爱群女校时,相爱并结婚。1927年7月,泰戈尔到东南亚演讲,谭云山在新加坡认识了泰戈尔,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国际大学正缺中文教师,应泰戈尔邀请,谭云山前往印度国际大学执教,开始与泰戈尔亲密共事15年。他以“湖南牛”的蛮劲儿,在泰戈尔身边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泰戈尔研究的专家,成为中印文化研究的专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成为“现代玄奘”,不但与泰戈尔,而且与“圣雄”甘地、尼赫鲁等印度领袖有着亲密的关系。

1931年,因夫人陈乃蔚父亲去世,谭云山全家回国奔丧。办好丧事,到达上海。谭云山在江湾立达园教书,同时撰写《印度周游记》《海畔》等著作。1932年9月,“圣雄”甘地为印度人民的解放事业在狱中绝食,谭云山也在上海绝食表示同情和支持,直到英国当局迫于社会压力接受甘地要求,甘地宣布解除绝食。这期间他还辛苦奔走,和蔡元培、周谷城、梁漱溟等筹备“中印学会”。蔡元培担任第一任会长,谭云山任秘书长。1934年谭云山和妻子带着两个较小的孩子返回印度国际大学。将大果子谭中和二果子谭正留在中国。谭云山将孩子称为“爱之果”。这大果子和二果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回印度的。

新中国成立后,谭云山得悉他一直崇拜的学长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在印度写下动情的诗篇:“衡岳崔巍灵秀钟,三相七泽多英雄;美人香草今何在,海角天涯古国中。”他写信给毛泽东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思念。毛泽东回想起来以后,热情邀请老同学回国观光。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谭云山当选为特邀委员。这位为中印人民的友谊作出杰出贡献的泰戈尔朋友、毛泽东同学,于1983年在印度菩萨伽耶住所病故,终年85岁。他是值得中印两国人民永远怀念的一座不朽的“金桥”。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民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