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小巷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长沙往南的主出城口是这里

  潇湘晨报   2017-12-10 07:21:53

▲1980年,已经建成的朝阳新村居民小区。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开发,带动了人民路从窑岭向东延伸。图/钟友援

▲上世纪80年代在韶山路窑岭建成开放的湖南图书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沙市往南的主出城口,应该说是自窑岭算起的。长沙市河东的长途汽车客运站在建湘路上,凤凰台巷口对面,长途客车经由工农桥、识字岭、窑岭,上韶山路,一路往南到株洲、衡阳、广州。韶山路既是城市道路又是107国道,除了客车,货车也同样是穿城而过。

先前,长沙市民管窑岭叫作“窑岭上”。为何叫窑岭上?大约是依从长沙方言的习惯,例如把河边叫作河边头,也就是在某些两个字地名加个后缀。但与口语“河边头”不同的是,“窑岭上”在路口有路牌。窑岭上的大致范围,即后来的韶山路与人民中路交叉路口往南的一段,再继续往南,就是长岭上。窑岭上、长岭上,这两处地方既不是路也不是街巷,仅是近郊的地名而已。

原来的窑岭上,属城市东郊。那时人民路还叫作识杨路,即从识字岭往东到后来的车站路,路面都是细碎沙石,两个有名的大厂:曙光电子管厂(也叫770厂)和长沙钢厂,都在临近这条路最东端的尽头。长沙钢厂的厂区很大,里面还有铁路专用到发线。

窑岭上最早还没有什么商店,但附近有湖南省京剧团、湘剧团、花鼓戏剧团和歌舞剧团、湖南图书馆好几个“文化艺术单位”,此外,湖南省卫生学校位于现在窑岭路口东北角,湖南橡胶厂的厂区占据着东南偌大范围,长沙市汽车发动机厂的厂区就是现在的维一星城地块,窑岭路口西南角是309队(之后叫核工业中南地质局),单位的围墙护坡离地面很高。至七十年代中后期,窑岭上东南角有了四层楼高的“工矿贸易商店”,主要售卖劳动防护用品,之后演变成“窑岭百货商店”,也就是现在还留存下来的“盛记海鲜”那栋楼。而沿着韶山路往南,建起了图章雕刻店、照相馆、澡堂、理发店。于是,周边的居民生活逐渐开始方便起来了。照相馆叫“东方照相馆”,照相水平很不错。近日发现这家有着四十多年历史的照相馆亦停业了。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农副产品逐渐丰富起来,在窑岭十字路口东北的街边,自发形成一个菜市场,规模不大,每天下午至黄昏时分有些近郊菜农户和小商贩,来此沿街贩卖蔬菜农产品。菜市场虽小,却能够买到农家采摘的新鲜蔬菜,还有公家菜肉店难得一见的小鱼小虾和火焙鱼。

那时,我家还居住在市中心的解放路东鱼塘街游击坪,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位于识字岭的工作单位上下班。便经常在傍晚下班后特意去窑岭上的路边菜市场转悠一下,顺便买点时鲜蔬菜。有一天,一个穿着土家族服装的人摆着一篮柿子出售,现今寻常的柿子,在那时竟然引得一些人以疑惑的眼光瞧瞧就走开了,因为不知道那东西究竟好不好吃。还有一次,一个小贩售卖市场上很难见到的螃蟹,螃蟹个头较大,每只在三两左右,问津的人也寥寥无几。而我家最爱螃蟹,我一下子就买了五“对”,小贩沿用着一母一公搭配出售“老规矩”,母螃蟹有蟹黄,公螃蟹不俏。记得螃蟹售价每斤1元4,我当时的月工资61元5。长沙人过去不讲究吃螃蟹,本地所见的螃蟹都偏小。我读中学的时候同学们去岳麓山游玩,沿着山涧的涓涓细流,掀开水中的大石头,往往能够发现一元硬币大小的螃蟹。同学们捉了带回家装在玻璃瓶子里养着玩。但要花近十分之一的月工资买螃蟹吃,还是十分少的。

长沙市区规划人民路一直向东发展,距窑岭不远处开发建设了“人民新村”,再远些是“朝阳新村”,建起了很多栋5-6层住房带厨卫的居民点,缓解市区人口密集住房不足的矛盾。但那时候人们的观念,都还嫌新的居民点“太远”,生活上不方便,要搬离住了几十年的闹市区,居委会干部竟要屡次上门动员做思想工作。记得1991年我家从解放路的游击坪搬到地质中学附近居住,晚上到窑岭散步,路口周边都还是一片昏暗。直至九十年代中后期,窑岭一带才热闹起来。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窑岭十字路口东北处开了一家餐馆,老板是个文化人,招牌字号“犇羴鱻”,店里的招牌菜有清炖牛肉、红烧牛蹄筋、葱爆羊肉和水煮活雄鱼,每日都引来众多食客。只是“犇羴鱻”那三个字有些让人挠头。

现在再也没有人管窑岭叫作“窑岭上”了,窑岭已成为市区内重要的十字路口。人民路是长沙市东西向最长的城市道路,从湘江路直达空港城。再过两年,地铁6号线从袁家岭过来,经过窑岭一直向东,通达黄花国际机场。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老了,但还是赶上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时光,过上了改革开放后的甜蜜生活。追昔抚今,回想起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及几乎每天都感受到的新鲜事物,当时那许多欣喜、感慨,那些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至今还让我萦绕于心。

文/郑寿山


责编:田甜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