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与笔

  红网综合   2017-11-04 11:17:21

文丨伍锡学

浯溪位于祁阳县城附近湘江西岸,不仅以旖旎秀丽的风光著称于三湘,而且以琳琅多姿的碑刻闻名于四海。浯溪之能够如此,是与笔分不开的。

浯溪,唐代以前原是一条被野草埋没的小溪。代宗广德元年(763),唐代大文学家元结任道州刺史,四年之间,五过此处。卸任时,“爱其胜异,遂家溪畔”,命名“浯溪”,作《浯溪铭》刻于岩石上。又于大历六年(771),请中兴功臣鲁国公颜真卿书写他10年前所作《大唐中兴颂》刻于摩崖上,形成文奇、字奇、石奇的摩崖三绝。颜真卿的书法,雄浑刚劲,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绝,被誉为“宇宙杰作”。碑刻全幅约3.7米见方,每字直径约20厘米。“杀贼余力存毛锥”,碑上332个字,字字方严正大,壮阔浑厚。“鲁公遗墨此第一,评家自审非谬欺。”这是他唯一的大幅作品,也是他晚年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后人为保护此碑,自宋皇祐五年(1053)始,已经6次修建“三绝堂”。最近一次仿清楼阁式的三绝堂于1990年7月竣工。

从此,浯溪名满天下。游客千里过访,无不以一睹“三绝”为快。

北宋进士柳应辰,曾做过尚书都官员外郎。神宗熙宁六年(1073)为永州通判,重过浯溪。是夜,月明星稀.江波荡漾,官船泊在浯溪的磨崖渡口。柳应辰正在船舱里专心披阅诗书。陡然,刮起一阵阴风.随即一个山妖跳上官船,把一只毛茸茸的手掌,伸进船舱。柳应辰原是道家人物,随手用硃笔在怪物手心上一笔画成一道“夬”符。霎时电闪雷鸣,风狂雨骤,不见了妖怪。翌日清晨,柳应辰上岸.发现中兴碑右边磨崖上有一道“夬”符,和他夜间画的一模一样。碑高4.4米,宽2.3米,最深处17厘米。“夬”符印记中流淌着条条血水。此“柳押符”至今犹在。

还有一个传说,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苏东坡为乌台诗案遭贬,遂游览天下名山大川。一日来到祁阳,祁阳县令盛情款待,并邀他驾舟夜游浯溪。是夜皓月凌空.滟滟随波,苏学士沉浸在迷人的夜景中。县令见他高兴,思忖机会难得,忙躬身施礼,拜请题诗。苏东坡一口承允,便唤书童取来自己的一管紫毫,卷袖执笔,饱蘸浓墨,正待下笔,忽然江面凭空卷起一股羊角风,呼呼作响。苏东坡一惊,毛笔飞腾而去,落入溪水汇注湘江的入口处。须臾波平风软,只听水面“拨刺”一声,那支笔窜上船舷。东坡喜出望外,便命书童去拾。谁知那支笔又活动起来,跃入浪中,分明一条活鱼。大家面面相觑,齐道:“怪哉,怪哉!”翌日,苏东坡走了,县令率人察看,发现浯溪口至上游老山湾一带,有一种独特的小鱼,长约30厘米,头部圆小,紫棕色的溜尖嘴,极似毛笔的狼毫;彩黄色的圆筒形细长身子,极似毛笔杆子。捕来烹食,鲜美异常,既有鳜鱼的嫩腻,又有鲭鱼的甘甜。县令说:“这定是苏学士的大笔化成.就叫它‘笔鱼’吧。”笔鱼又叫竹鱼,至今还能捕捞得到,是一种极难得的席上珍品。但也只有苏东坡夜游掉笔的那段水域才有。

唐宋以来,历代的文学家、书法家、雕刻家,慕名而来,怀古凭吊,吟诗咏志,运笔抒怀,打碑刻石,使浯溪溪两岸、崖上下、台周围、洞内外,处处都留下了珍贵的碑刻。“幻石镌成锦绣堆”,形成了驰名中外的露天碑林。现清查出的历代名臣、大吏、文人、学士、越南使者等300多人的505块碑刻,形成—部庞大的石书,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

沧桑变幻。如今,浯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亭榭已修缮一新。陶铸革命事迹陈列室、陶铸铜像也修建在这里。浯溪的渡香桥畔又矗起元结、颜真卿塑像。塑像肃穆清高,颜老夫子手中还握着那支笔哩!

责编:朱晓华

来源:红网综合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