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汝城那些感人至深的鱼水情深

  新湖南客户端   2017-10-19 22:29:27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的讲述了发生在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的红色经典故事,诠释了“半条被子”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正是因为这“半条被子”的故事,2017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的活动举办地定在了沙洲红色旅游景区!

汝城是革命老区,是湘南起义的策源地,白色恐怖年代下汝城革命高潮被评为“新湖南”。在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革命家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感人革命故事。

那些年,社会动荡不安,那些年,军民鱼水情深……


“半条被子”的故事

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故事地沙洲村全景(安新志摄).jpg

(▲“半条被子”故事地沙洲村全景 安新志摄)

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在汝城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经过文明时在百丈岭英勇顽强击退了尾随追敌,之后转移到文明瑶族乡沙洲村一带。

那时寒风凛冽,天上下着雨雪,红军抵达沙洲村。村里老百姓起初受国民党反动派宣传影响,对来到的红军充满了戒心,有的一家老小逃到了山里,有的在家关门闭户不敢出来。连日的征战行军使红军又累又饿,即使这样,红军战士们进村后,不但不扰民,在空地

里生火做饭和休息,而且主动帮老百姓打扫卫生、劈柴火、挑水。

“半条被子”主人公徐解秀故居2(安新志摄).JPG

(▲“半条被子”主人公徐解秀故居 安新志摄)

当时34岁的徐解秀因为裹了小脚,又背着刚一岁的儿子,没有来得及走远。看到这一幕,徐解秀隐约中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回到了家里。夜色渐深,寒风愈加刺骨,雨雪使不少红军的衣服都湿了,包括三名女红军在内的一批战士就呆在徐解秀家屋外,冷得瑟瑟发抖。善良的徐解秀看到红军这么艰苦,就让战士们进屋,给他们烧水做饭。

吃完饭,徐解秀领着三位红军姑娘进厢房休息。那是一张用楠竹扎成的床,破席上面是旧得发黄的破棉絮,下面垫着稻草。红军姑娘忙将她们唯一的行军被打开,与徐解秀母子挤在一起,而其他的十多名男战士则挤满了狭窄的堂屋。而朱兰芳,为了让出更多空间,为了红军的安全,一直在门口还远的草垛上守护……

当年徐解秀与3位女红军的睡床(安新志摄).JPG

(▲当年徐解秀与三位女红军的睡床 安新志摄)

之后,红军主力率先开拔转战资兴。由于种种原因,三名女红军等不得不留在沙洲村。在此期间,白天女红军战士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夫妇则帮红军战士煮饭、洗衣、烧水。通过女红军的讲述,徐解秀夫妇了解了共产党是老百姓的队伍,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人。三个日日夜夜相处下来,徐解秀夫妇与三名女红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临走时,徐解秀夫妇与女红军难舍难分。三名女红军决定把这唯一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徐解秀说:“你们三个人就共着这么一条被子,天寒地冻的,还要赶那么远的路,我们怎能忍心把它收下呢,我们在家里,至少还有一个躲风避雨的地方啊 !”徐解秀故居正面照(安新志摄).JPG

(▲徐解秀故居正面照 安新志摄)

三个红军姑娘怎么也说服不了徐解秀夫妇,于是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外跑,徐解秀赶紧抱起被子追出去,几番推过来又推过去。僵持不下,三个红军姑娘不约而同对视了一下,其中一人拿来一把剪刀,坚定地把一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们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大姐,这下你可别推了,这半条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您的。”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半条被子,泪水唰地流了下来……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想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引发会场热烈的掌声。


“红军借据”的故事

红军不准在农家借宿,不取群众一钱一物

当年红军长征在汝城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图为系列战斗中最激烈的青石寨阻击战发生地.JPG

(▲当年红军长征在汝城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图为系列战斗中最激烈的青石寨阻击战发生地)

1934年11月红军到达官亨,当地瑶民起初不知真相,赶着鸡鸭牛羊,扛着有限的粮食,逃往无人山谷。为了消除群众疑虑,红军在官亨自扎草棚住宿,不准在农家借宿,不取群众一钱一物。慢慢地,瑶民对红军有了深入的了解。

timg.jpg

(▲叶祖令当年写下的借据)

当时,为了突破敌人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红军战士连续跋涉,已经有几天几夜没进食了。得知这一情况后,胡四德便招来族人,一同商讨如何帮助红军筹集粮食。第二天下午,在胡四德带领下,村民从各家各户筹集来105担稻谷、3头生猪和12只鸡,送到了司务长叶祖令的手中。

位于青石寨旁的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纪念碑.JPG

(▲位于青石寨旁的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纪念碑)

就在红军撤出延寿向西转移时,叶祖令找到了胡四德,取出纸笔,铺开纸,对照那天所收粮食、生猪和鸡的数量,写下一张借据,在借据的下方盖上了自己的印章后交给胡四德。红军走后,胡四德偷偷地将这张借据藏起来,不向外人透露半点风声,甚至连自己的儿子、孙子都没有告知。1996年暮春的一天,被胡运海无意中发现,纸里面清楚写着几行工工整整的毛笔字:“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百零伍担生猪叁头重量伍百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落款是“叶祖令”,时间为“1934年冬”。胡运海看到这张借据时,它已在墙洞里深藏了62年之久!后据民政部等有关部门查知,写借据的叶祖令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于1934年12月在贵州省石阡县作战时英勇牺牲,时年28岁。

位于青石寨不远处的红军墓,埋藏了众多在青石寨阻击战中牺牲的红军战士.JPG

(▲位于青石寨不远处的红军墓,埋藏了众多在青石寨阻击战中牺牲的红军战士)

1997年5月17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汝城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在官亨村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征途经汝城借据兑现仪式”,按原价折款,由汝城县政府向胡四德的唯一继承人胡运海归还1.5万元人民币。当即将其中的13930元捐献给村里修建希望小学。


“一只藤碗”的故事

红军战士应该关心群众,爱护群众

位于濠头乡的红军楼.jpg

(▲位于濠头乡的红军楼)

1934年11月14日凌晨,汝城东山桥的贫农青年罗秀林上山割草,发现石棚里有一个人睡在薄薄的稻草上,草鞋里沾满了鲜血。经过一番交谈,罗秀林才知道这个人是昨天战斗中负伤的红军。

小罗早就听说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就是为工农翻身求解放,过幸福的日子的,于是他热情地说:“红军哥,到我家去把脚伤医好吧!”这位红军战士说:“感谢你的好意,我不能去,红军路过的地方,国民党军队及汝城挨户团就跟在后面清乡搜查。红军战士应该关心群众,爱护群众,不能连累你。”小罗再三劝说,红军战士坚持不愿下山,他每天只好找一些草药、粮食送给红军,还冒着生命危险机警应对敌人的严密搜查,每日早晚两次给红军送饭、送药,并细心地给红军换药。

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红军药箱(安新志摄) .jpg

(▲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红军药箱 安新志摄)

伤愈后,红军战士要追赶部队。小罗的叔父把家里仅有的4筒米送给红军做干粮,红军战士则把父亲留下的一只精美的藤碗送给罗秀林作纪念。他激动地说:“小兄弟,我父亲亲手编织了这只藤碗,父亲牺牲时,把这只藤碗交给我,我带着它跟着红军闹革命,现在我把这只藤碗送给你,希望你继续支持革命队伍!相信不用多久,我们会再回来的!”

80多年过去了,这只藤碗在汝城红军长征革命文物纪念馆内依然完好,散发着细碎的青光,仿佛在深情地讲述当年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金原 整合报道)

 

责编:金原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