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忽见衡阳雁

  潇湘晨报   2017-09-24 10:14:05

文丨郑学富

秋季大雁集体迁徙,向南飞越。这一现象,引发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客的“咏雁”情结。众多的咏雁诗词,不少都与衡阳有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衡山的回雁峰栖息越冬,来年开春后再北归,所以有“雁不过衡阳”之说。

东汉大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说:“上春候来,季秋就温。南翔衡阳,北栖雁门。”可见在汉代就有“衡阳雁”的记载。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之誉的刘孝绰在《赋得始归雁诗》中云:“洞庭春水绿,衡阳旅雁归。”南宋地理历史学家王象之在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中记载:“回雁峰在州城南,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峰势如雁之回。”

在唐诗宋词中咏“衡阳雁”的诗句甚多。唐朝诗人李白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感叹“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叵耐薄情夫,一行书也无”。杜甫到衡州时,写下《归雁二首》:“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诗人借雁抒发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这首诗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贬谪龙标,写给一位要到幽州去的穆姓朋友,表达问候之情。

北宋范仲淹在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了一首抒怀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王安石《送刘贡甫谪官衡阳》有“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之句,安慰刘贡甫虽谪官衡阳,但到了二三月份,必将与雁同返而再次相见。宋代诗人秦观在他的词作《阮郎归》中,抒发了自己贬谪郴阳无鸿雁传书,漂泊异乡的孤寂难耐的心情:“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1915年3月,毛泽东的同学、湖南衡山人易昌陶病死家中。5月,毛泽东为悼念挚友而作《五古·挽易昌陶》:“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既表达了对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又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责编:朱晓华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