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长沙的“破铜烂铁”做成艺术,放进了社区

    2017-05-10 00:08:14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铭俊 实习记者 万枝典

星城长沙,是东亚文化之都。除了发达的传媒业、娱乐业,美术设计文化也在这座古老而又鲜活的城市生根发芽。雕塑,就是近年涌现的长沙又一张闪亮的名片。洋湖雕塑艺术公园、湘江两岸雕塑景观轴、《长沙市城市雕塑规划》等都在标明一座现代雕塑之城在向我们走来。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侯中民,是这个城市玩小众雕塑的一个代表。他把废弃的铜、铁、铝等金属机械零件材料收集,经过抽象后,工业原形的美,又变成了一个个新形态的雕塑作品。

侯中民的工作室,位于望城区雷锋纪念馆附近一户居民家。与城市干净、宽敞而又现代的工作室比起来,这里有些独特。

侯中民是在2012年干起雕塑这一行的,此前,他是一位职业摄影师。2013年,长沙梅溪湖又展出了巨大的变形金刚,金属质感和极强的表现力冲击着侯中民,他更跃跃欲试,做些个类似的雕塑。

一只300多公斤的大猎狗是侯中民的第一件雕塑作品。他将液化气罐切开做成了猎狗的身子,用机芯、齿轮镶嵌其中,一条大链条垂下来,猎狗活灵活现。

通过材料做设计,这么多年,侯中民的设计思路一直没变。寻找材料时,他便进入设计状态:哪些材料可以用?

把材料往地上一放,摆上一摆,看能否摆出一种想象中的感觉,再依据材料的特征做造型。于是,侯中民的工作室里,各式形状、各式材质的物料成堆摆放,在一堆废铜烂铁的空间里,工作室也算齐整、干净。

经过几年的潜心创作,侯中民和他的团队相继完成了飞马、欢庆的锣鼓、孔雀之王、母与子等30多件作品。其中,作品飞马高3米,展开的双翼宽达2米,光羽毛就用了1000多片废弃铁片。“从寻找废弃金属到打磨焊接作品,每一步都走得非常不容易。”

去年11月5日,打磨了四年的侯中民与他的这些作品向长沙市民亮相。他的个展“叮铃哐啷——侯中民个人雕塑艺术展”在月湖时当代艺术中心开幕了。这是月湖时的第77个展览,此前,关于雕塑的展览他们只做了一个。

新湖南湘设计频道跟进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大多市民反映他的旧物改造作品精致、高雅、艺术表现力丰富。原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巡视员孙凌平在参观展览后建议侯中民勇敢走出去,走向社区、园区,开拓市场。这也是侯中民一直努力的方向。按他的话说,营收是选材、造型、焊接、喷漆这四个人的团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接受高端订制;连接商业场所,进行雕塑的商业展出;制作材料简便、流程简单的小文创产品都在侯中民的考虑序列内。幸运的是,他的作品已被长沙东湖街道看中,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具体实践,部分作品将于5月份在东湖街道龙马社区展出,龙马社区更为侯中民安排了一幢二层小楼作为新的工作室。

按照侯中民的设想,他的作品会做得更亲民一些,与观众的互动更足一些。一挺机枪,小朋友可以趴在那儿瞄准、射击。动物的眼镜会安装摄像头,给观众行走的错觉。“我今年一直在做减法,在考虑和观众的互动程度、参与程度。”

当然,针对去年展览中部分观众给出的“作品太写实”的意见,侯中民也在慢慢改变。对原材料不熔解、不锻铸,他会保留原始工业和材质原始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为观众呈现朦胧的美。

雕塑四年,个中辛苦自知。侯中民向新湖南湘设计频道记者坦言,这是科班出身的雕塑师看不上的创作。“可能科班出身的人认为,这是纯粹的体力活,脏不拉几的。他们看不上眼,也不屑于做这种雕塑。导致这种创作很偏门,很小众。”

但其中的喜乐同样自知。侯中民不管别人的评价怎样,他自己喜欢、热爱这东西。他就要玩出点味道,从自己的感觉出发,随性、随意而又努力走向专业。

在展览走进社区后,他还想着在专业的博物馆、展览馆开一个更为正式的展览,他想让大家知道,在长沙有一个玩破铜烂铁的团队,这个玩破铜烂铁的团队一直在一条艺术之路上走着,变废为宝,寻找着美。

责编:王铭俊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