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墓人丨刘崐墓:守了72年,只知道墓主是“大清官”

  潇湘晨报   2017-04-08 20:07:24

刘崐墓现状。

刘建其扶着母亲去刘崐墓。

正在整理刘崐墓的刘建其。

4月5日,刘崐墓,这里早无当年壮观模样。唯有黄白菊花寄托哀思。组图/记者杨旭

1945年,刘崐后人逃难到益阳安化,临走前将长沙岳麓区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的墓庐屋子让与给贺明华的公公刘泽安。

没有一纸契约,靠着口头的承诺,原本毫不相干的刘泽安一家开始为这个“不知身份”的刘崐守墓。70多年过去,当刘泽安和其子刘正兴都去世后,这份责任落到瘦小的贺明华肩上。只知道“大清官”刘崐的她用自己独有的威慑力守着这个无人问津的墓冢。若没有她,恐怕刘崐之谜也不会这么快就被破解。

文丨记者 伍婷婷

提及守了72年的墓,她反复说“大清官”

“哈,大清官刘崐,我只知道他是大清官。”刚满88岁的贺明华满头白发,精神矍铄,提及守了72年的墓,她反复说着“大清官”。

贺明华13岁时在刘泽安家当童养媳,刘崐墓就在她家对面。长沙文夕大火前,刘崐第五代后裔刘钜在湖南涟源某银行任职,其夫人带着全家10口人居住在天心阁附近。为避战火,刘钜夫人一家到现在长沙岳麓区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的刘崐墓地避难。当时的刘崐墓庐有三间房,一家大小在这里一住就是好几年,从城里到乡下,一家人住着有点害怕,喊了对面的刘泽安家人陪伴。

“那时候我奶奶带着我父亲和姑姑他们避难,跟附近居民关系要好,他们还时常送东西来接济他们一家的生活。”刘崐的第七代孙刘红介绍。局势稍微稳定后,刘钜夫人带着全家迁往益阳安化,临走之时,她见刘泽安一家为人忠厚老实,便将墓庐让与他家,嘱托他们一家代为守护刘崐墓。

刘崐是谁?刘泽安一家没人知道,整个村里人和贺明华一样,只知道刘崐是大清官。因为此处与曾国藩墓相距5公里,村里人在介绍刘崐墓时还会说他和曾国藩“一文一武”。贺明华从祖辈那里听说,当年修刘崐墓花了三年时间,墓修好唱戏都唱了三个月,特别是落葬那天,从河那边赶来送葬的人排了几里路,送葬队伍有上万人。

墓被盗那晚,她在坪里一夜未眠

刘钜夫人带着家人离开后,再也没回来。从此,墓地每年的维护和祭扫就落在了刘泽安家。

在贺明华的记忆里,这个墓在1966年前很壮观,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有墓冢、墓围、墓碑及神道石刻、石人石羊石马等,墓庐堂屋中间还有石乌龟,当时的牌坊建到现在的学士路上。贺明华侄子贺立平还记得小时候经过刘崐墓时常被墓地规模震撼,“那时候墓好大,山顶还有界碑,大概有一米多高,隔十米左右有一块。”

但后来因为兴修水利,牌坊中的石羊、石马等石雕都被用来修筑堤坝。就连刻有“刘公韫斋府君之墓”“诰受光禄大夫……”等字样的碑都消失不见,直到贺明华儿子刘建其在墓地旁建房时,才从池塘中找出。“那个特殊时期,我们没能力保护好它。”

刘崐墓的第二次破坏发生在1987年,那天晚上来了盗墓贼。当时守在家里的只有贺明华和老伴刘正兴,“他们来了好几十人,还告诉我老伴,他们就是来盗墓的。”贺明华想找机会报信,可有两个人守着她。那次盗墓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天亮。“声音很大,我在外面坪里坐了一整夜,家里人都不敢出门。”盗墓贼一走,他们一家人去往墓地,在周围看到一件天蓝色官服和一个红顶官帽。墓被盗后,墓前留下一个大洞。“盗墓的估计先用竹竿在洞内搅了几下,怕墓有机关。我们去看的时候,这个墓很深,还有阶梯。”看过盗墓遗留现场的村民回忆说。那次盗墓后,贺明华一家人和村民一起将墓填平。

“不姓刘就不能动这里一块石头”

距此次墓被盗,一晃20多年,还是没传来刘崐后裔的消息。贺明华和老伴年岁较大,时常跟儿子们说,“少奶奶(刘红奶奶)他们怎么还不来找刘崐墓。”她没精力时刻看着墓地,所以这时墓周围杂草丛生,不熟悉此处的人根本不知道草丛中还有墓地。2009年,刘崐墓西侧建学士路,一条正在规划的张家村路正从墓葬经过,刘崐墓将面临因道路施工而被摧毁的危险。

当时80岁的贺明华到处打听刘崐后人的下落,后来,她得知弟弟所在的湖南橡胶厂有刘崐后人,就送出信去,“那时候她特别着急,说刘崐墓都快变成道路了,后人还不来认领。”为了保全这个墓,谁动这里的石块,她就冲谁发气,“你们姓刘吗?不姓刘就不能动这里一块石头。”大家被老太太这种阵势所震慑,都不敢轻易乱动。“我们是2009年12月底收到这个消息的,我姑妈跟娭毑的弟弟都在湖南橡胶厂上班,她转达给了我们。”刘红说,因为特殊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一家人都不敢说自己是刘崐后裔,所以跟守墓人失去联系。其实,在20多年前,刘红父亲曾凭印象找过刘崐墓,但荒草和树木茂盛,墓地被掩盖其中,没找到。这次收到消息,他们从湖南大学那边一直走到罗家湾,才找到刘崐墓所在。当他们见到该墓时,墓地已经看不出原样了。

在找到刘崐墓之前,刘红曾听叔叔说过,奶奶曾收藏有碗大的玉做的官印、官袍和刘崐的画像。“破四旧”期间,奶奶将这些珍宝丢到长沙侯家塘附近的池塘。

“去到刘崐墓,村里人有的说这是刘崐墓,有的说是刘韫斋墓,我姑妈她们喊刘玉昆,但他到底是谁,什么身份无人知晓。”刘红结合此前收集的资料,再花了半年时间查找,才知道同治皇帝的老师刘崐就是她的祖爷爷。“‘玉昆’是他的字,‘韫斋’是他的号。”她将这些资料交由长沙市文物保护部门,在2010年6月,刘崐墓被认定为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

岳麓书院如今模样,是刘崐留下

刘崐到底为何人?贺明华和家人的72年守候,终于等来了答案。

为了弄清楚刘崐的一生,刘红到如今已经花了七年时间。原来先祖刘崐是晚清时期在湖南地区的正二品官员,原是云南普洱景东人。他当过同治皇帝的老师,历任湖南学政、翰林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会试读卷官、湖南巡抚等职。有一说称,学士路与翰林路因为他而命名。

刘崐跟曾国藩、左宗棠同一时期为官,他学识渊博,曾被慈禧太后指定作为同治皇帝的老师,还被曾国藩亲点为江南大主考。1852年,他来到湖南任学政,并连任四年,提拔曾国藩弟弟曾国荃,还有后来官至湖北巡抚的谭继洵。

“韫生始视学湖南,甑才而拔尤,黜浮而崇实,人心翕然知所归矣。”郭嵩焘和李元度都曾对他高度评价。1852年9至11月,太平天国大军攻打长沙,南城墙及天心阁、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均遭到严重破坏,他首先修复了南城门天心阁及一段古城墙,并在任期内先后重修天心阁段古城墙,设炮台9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

1867年4月,57岁的他刚到湖南巡抚任上,便着手岳麓书院的大修,费钱六万缗。现嵌于岳麓书院御书楼回廊的《重修岳麓书院记》就是刘崐所作。而现存的建筑模样基本就是当年的样子。

除了修复这些古建筑,刘崐在湖南巡抚任上第二年,提出修湖南省的第三部通志。他先后让曾国荃、郭嵩焘、李元度担任总编纂,从1868年开始,耗时18年,修成315卷的《湖南通志》。这本书收集自上古至19世纪末湖南地区包括天文、地理、人文、物产等各方面的史料,“刘崐修的这部通志是了解和研究19世纪以前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宝库。”湘军史研究专家王盾介绍。在刘崐60岁时,他还曾言辞恳切地要求郭嵩焘主讲城南学院,当时郭嵩焘并不愿意,可他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郭。这位重视教育的巡抚还多次拨款修缮城南书院,他亲自给学生讲课,并制订书院条规。

从31岁离开家乡后,刘崐再无闲暇回云南老家探亲。到了垂暮之年,刘崐特别想回老家,可是他一生清廉,没有任何积蓄。为了凑足路费,只能变卖朝珠。不过待路费凑足,他身体已经吃不消了。1888年,他在长沙去世,未能归乡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得知守护72年的墓主刘崐事迹后,88岁的贺明华很欣慰,“我们家保护它没有错,原来他真的是大清官。”

如今,被淹没草丛中的刘崐墓有了改观。贺明华的儿子刘建其在附近开了个饭店,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长眠于此的墓主就是大学士刘崐,他在去往墓地的坡上砌了台阶,还在墓前加了绿化。“现在来饭店吃饭的人都知道这是刘崐墓,有时候还有人慕名前来观看。”

现在,刘崐墓虽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要修复它,让其发挥教育意义,贺明华家人和刘崐后裔还在努力。“我更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国学文化园,做一个岳麓书院的延伸。”刘红说。在她看来,她目前的这些想法或许就是刘崐最想看到的。

>>知识多一点

清朝时,墓园石兽的种类和数量都有规定

按照唐代1步=5尺,1尺合今制29.5厘米,依此计算,该规定的最大墓园即一品官之茔为103.25米,最高的坟丘(或墓冢)是4.72米。最矮的坟丘则只有1.18米。除严格茔域即墓园大小和坟丘高度外,该《丧葬令》规定了官员的送葬仪式等,如规定“送葬祭盘,不许作假花果及楼阁,数不得过一牙盘。其百官葬仪,具开元礼”。

到了明清时期,官府对墓园的管理就更严格,不仅对墓园的规模、墓冢的高低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对石兽的种类和数量、墓碑的高低宽窄、碑首和碑座的样式、围墙的高低等,都有严格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到明清时期,我国的墓园管理制度更趋完备。

责编:朱晓华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