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汝城为啥叫“汝城”?它是“你的城”吗?

  汝城史志网   2017-04-10 11:28:09

原标题:《“汝城”之名探考》

文丨邓超群

汝城之“汝”字,最早出自《书舜典》:“汝喜登帝位”,《五帝纪传》作“女喜登帝位”。词典中“汝”字主要作代词 “你”用,也有用于地名,象汝南、汝阳,取汝水之南、之阳方位而定。“汝”与“城”连为县名,史为少见。仅从字面上解,可理解为“汝之城”,你的城市,你之安居乐业之地。

汝城,一个偏邑小县,有如此典雅大气之称谓,必有其深厚之渊源。

汝城人文活动很早。神农帝曾在此作过耒耜,文明楼江出土过石器时代之石锄石斧,延寿发现过西周礼器“铙”,县城附近发现过殷商遗址、西汉古墓,汝城南下百余公里,即是韶关“马坝文化”发源地。以此推断,汝城人文活动至少在公元前26世纪至22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汝城属楚南边境。秦时为长沙郡郴地,汝之南、粤之北之城口一带建有秦城。西汉置郴县为桂阳郡治所。东汉属汉宁县,辖资兴、汝城、桂东三县。三国时期属吴地,改称阳安县,清荫侯黄盖在此曾经营边略,惠民有德,民间立将军庙以祀,至今南洞淇江边还有清荫侯庙遗址。西晋改阳安县为晋宁县,直至东晋始置汝城县。

汝城之地能够置县,足以说明当时汝城的人文已有了一定规模。古老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古老的人文活动,应该说是汝城适宜“汝”居的最初佐证。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析晋宁县汝桂两地,设汝城县,城址于泉水城郭。后县名数次更替,县城数次迁徒。南北朝称卢阳,县城原址城郭;唐改义昌,迁址城头寨附近,后唐改郴义;宋太平兴国初,改名桂阳,并迁城于现址;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复称汝城,可谓汝城之县名1500年复归。

封建县治之立、县令之任,无不出自帝王将相之意,汝城亦然。但何以用一个“汝”字立城?却史无记载。或是汝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气候优越,宜于人文的自然扩张,故用汝字彰显其地;或是因神农作耒耜于汝的影响,用“汝喜登帝位”来告嘱县治,那是皇帝的经略之地,去那里犹如进入小皇宫,在你的城里犹如登上了帝位;或是将汝城这块地盘置县用以赐封王公贵族或有功之臣,意谓汝之城;或是贬任官员到此置县,并用“汝城”之意诓一批居民过来,发展一方之地。总之,汝城之“汝”缘不外乎此。

不管“汝城”之称谓到底从何而来,“汝”与“城”两字相吻,实乃珠联璧合。从立地条件看,汝城生态独特,气候宜人,实为居住的好环境。从地理位置看,汝城地处湘粤赣三省边境高地,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与“汝”字相形。从人口渊源看,汝城先辈均来自全国各地,不少县令在此至仕时尚留居汝城。陈时县令邓平值,至仕难舍,在汝繁衍,即汝城邓氏之祖;唐朝名相宋璟,在汝任县令并留下次子宋成于汝安家,娶同朝宰相张九龄之女为妻,是为宋姓之源;唐太师朱全昱后人朱埙任广东节度使时,值唐末丧乱,两子从广东回安徽砀山,一子留恋汝城之地,落户得靖,而立朱姓之基。从文化看,自古汝城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底蕴深厚,除史载神农于汝耒山作耒耜,濂溪于汝倡理学、著《爱莲说》外;宋元明清历出进士39人,均颇有功绩。古有朱英、朱海、范辂、曾鉴、曹琚、郭远,近有李涛、朱良才、朱子琦等,皆为时代之风云人物。此外,明之李东阳、陈献章,清之魏源、左宗棠,近代之毛泽东、朱德、陈毅等,无一不与汝城有其深厚渊源。从风俗看,汝城人从不避外,多民族居住,民俗民风各异,宗族习俗不同,但相融并处,好客热情,以“汝”为中心的人文理念,实质是汝城之文化核心。

由此思之,汝城之称谓“汝城”,确匠心独到,吻其地理,合其文化,彰其人气,显其前景。汝城之成为全省文物大县、文化大县、历史文化名城,实属当之无愧。

责编:朱晓华

来源:汝城史志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