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肥肠,情色是生活的原味

  大湘菜报   2017-03-28 15:31:00

早些年吃常德肥肠,老吃货教导说,真的正宗,就该保留些原味。

长沙八一桥附近有条小巷,一条逼仄的小巷,原来有家常德肠子馆,生意好得不得了。晚去的人,早走的人,只得侧身进出。我一进巷口就开始流口水,吃过那一回,我的胃,准确的说,是鼻子,如初恋般记住了常德肥肠的原味。

肥肠粉

曾经,常常要到北京出差,一个人,寂寞,就想着法儿吃。前三天一定不吃湖南菜,第一天去东来顺涮羊肉,第二天去南来顺吃水爆肚,第三天就有些犹豫,仍旧坚持不吃湖南菜,一般会选择吃东北菜。三天后一定去吃湖南菜,不论邵阳、湘西、郴州、永州、衡阳,只要是湖南菜就来神。有一次惊叫着点了一份常德肥肠,感觉太干净,少了味道。喊来老板一问,原来怕京城的大爷嫌弃,居然用青盐反复搓洗,甚至动用清洁剂。从此不吃外地的常德肥肠,怕乱了记忆中的味道。

干锅肥肠

那一年,在海口,一个可以看见大海的街角,碰见一家常德肠子馆,先问:洗干净了吗?老板是地道常德人,用坏坏的眼光看了我半分钟,然后实话实说:正宗常德肥肠,要的就是那个味。正中下怀,大喜,叠声说:要得要得要得。果然是原味,大呼过瘾,以后再去海口,次次必吃,仿佛回到了长沙城里那条逼仄的小巷,错认异乡作故乡。

肥肠钵

早几天在昆明一座老房子里吃臭豆腐,不是长沙的,是当地臭豆腐,白的,用一片青瓦盛着,排列整齐,蘸干的调料吃。我口里说好吃,其实言不由衷:哪里有火宫殿一半有味啰?但昆明人津津乐道,也难怪,因为那是别人的故乡。

我的文字里常有情色,很清淡的情色。偶尔把控不住,气色浓些,淑女们就会掩鼻,作躲避状。遇到严肃的编辑,纵使千般不舍,仍旧会小心删除情色。好像从菜地里扯了一兜白菜,菜是好菜,水灵到让人心疼,就怕有农药残留。

肥肠,洗干净了是情色,没洗干净就是色情,洗过分了就是一层寡淡的皮皮。

我无可救药地想念常德肥肠的原味了。

文/傅舰军

石门肥肠煲的由来

“石门肥肠煲”是由土家族青年覃正村一手炒出名气的。

覃正村系石门县所街乡麻纳峪覃家台村民,自幼与大山为伍。1968年从军后在营房中当炊事员,学得一手过硬的烹调技术,1974年复原回乡后务农。第二年经人介绍,他被招聘到县供销部门掌厨,先后在供销学校、县供销社、石门大厦从事炊事工作。

覃正村少言寡语,炒菜精益求精。尤其是他炒出的北方溜肥肠,就餐者赞不绝口。他想,北方溜肥肠大家这样爱吃,如果采用土家族的传统方法炒出来炖着吃,肯定又是一番风味儿。于是,他便把猪肥肠干炒,佐以花椒、桂皮、辣椒、豆瓣酱,炒后干炖,果然形成了独具一色的“干锅石门肥肠”。一经推出,每次席上都吃得锅底朝天,从此成为单位招待来客的必点菜。

1992年单位改制后覃正村下了岗。他把乡下的老婆孩子接进城里,自立门户在闹市上办起了“华华肠子馆”。开张三日,名声大噪,门庭若市,食客如过江之鲫,一个个,一伙伙,一家家的相邀而来。

石门为交通枢纽,过往客多,长沙、武汉、常德、益阳等地的远客慕名品尝“石门肥肠”后还打包带回家中。肠子店的生意火爆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餐馆老板看得眼谗心动,便纷纷效仿,把自己的招牌换成“肠子馆”。一年光景,在石门火车站通往城里的大道两旁,肠子馆如春笋林立,形成了有名的“石门肠子一条街”。

(据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编辑/周楚怡

肥肠煲

责编:郑礼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