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撷芬:她是秋瑾的朋友 也是我国新闻史上最年轻女主编

  新湖南客户端   2017-03-12 08:53:37

陈撷芬(1883~1923),笔名楚南女子,湖南衡山人,出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是上海爱国女学校第一批学生。

她是《苏报》馆主人陈范的长女。1899年冬在上海创办《女报》,并担任主笔。该报不久即告停刊。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续出《女报》月刊,仍由她担任主编。次年改名《女学报》继续出版,由苏报馆发行。同时还担任上海爱国女校的校长,参加了一些进步活动。

1903年“《苏报》案”发生,《女学报》也只得暂停出版。为了资助《国民日日报》的出版,她曾典卖首饰。后随父避居日本,在东京续出《女学报》第四期,并参加反清秘密组织三合会,同留日女学生组织共爱会,被推选为共爱会会长。留日期间,肄业于横滨基督教共立女学校。后与四川人杨儁结婚后,同赴美国留学。

陈撷芬是活跃于沪上的女报人中的佼佼者之一。其父就是著名的《苏报》发起人陈范。在这样一位改良思想浓厚的知识分子父亲的熏陶下,陈撷芬白幼就受到相当开明的培养教化,思想观念也较一般女子开明、趋新。1899年,16岁的陈撷芬在父亲的支持与帮助下主编了《女报》,可谓从事报业年龄最小的女报人。

《女报》“随《苏报》附送,亦即《苏报》的妇女版”。冯自由称这份《女报》为女《苏报》,并说陈撷芬“名重一时”。惜不久该报停刊,以至影响不大。

但陈撷芬并不放弃,三年后,在父亲的协助下陈撷芬于上海以月刊的形式重办《女报》,并自任主笔。《女报》专以妇女为对象,提倡女学、女权,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颇有影响。1903年,《女报》改名《女学报》,增设女界近史、译件等,陈撷芬先后发表过《元旦问答》、《独立篇》、《论女子宣讲体育》等文。

后来《苏报》被清廷查封,有“女苏报”之称的《女学报》也在劫难逃。陈撷芬与父亲同赴日本,继续出版《女学报》。


陈撷芬在日本结识秋瑾,加入了反清会党三合会及留日女学生组织共爱会。光绪三十年与秋瑾改组共爱会,被推为会长。后肄业于横滨基督教共立女校。她与杨镌结婚后,同赴美国留学。

陈撷芬因鼓吹女权,向被人看作与父齐名。因为生长在一个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家庭里,习常耳濡目染,使她很早就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和为妇女同胞争志气的取向。

1898年16岁的她就已经主编《女报》,因种种原因,报纸不久就中断,但这已经让她尝到了从事新闻的滋味。1902年她又在上海续出《女报》,时常以主笔兼记者身份撰写论说、演说及新闻报道,为妇女运动鼓与呼。她擅长写政论文,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当属《独立篇》,笔锋税利,分析深刻,充满势如破竹的气势与风格。在新闻编排上十分注重读者来信和附加编者按语,以此营造论说的氛围,也是充分利用报纸处处呈现战斗的气息。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政论风气占主导的社会大环境下,陈撷芬反其道而行之,让新闻唱起主角,极力刊登鼓吹女权,提倡女学的政治新闻,写了无数鼓吹平等、自由、独立的新闻,如《妇人政党》《女子从军》《女子经商》等,鼓吹女子教育的新闻更是数量可观。

在抓数量的同时,她更看重报纸的质量与风格,报道内容多涉及好学、才女、男女平等等内容,没有庸俗低级趣味之作。就连翻译的著作也都是西方女子教育理论与实践。因《女学报》是随着《苏报》附送的,“苏报案”后,也难逃休刊之痛。

与父陈范逃亡日本后,这位“楚南女子”仍然在东京恢复《女学报》,向清政府宣战。1907年,秋瑾在创办《中国女报》时,主张要把该报作为《女学报》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来办。

1912年3月,陈撷芬和汤国梨和吴芝瑛等各界妇女一百余人发起成立“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提出妇女参政要求,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赏与支持。陈撷芬后又就读日本横滨基督教共立女学校,毕业后嫁四川人杨镌,双双赴美留学。1923年,陈撷芬逝世,年仅40岁。从她16岁登上新闻舞台到因求学而离开报界,不过五六年时间,却以其非凡的业绩和超群的风格注定要被历史深深记载。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封建时代的女孩子具有如此出色的胆识和能力呢 只要看看她所写的《独立篇》,就可以得到大致的答案:‘大官受制於朝廷,小吏则受制於大吏’,乃是我们固有的传统;再加上如今‘朝廷大官小吏百姓而悉受制於外人’,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国情。因此,所谓‘独立者,脱压力,抗阻挠,犹浅也,其要在不受男子之维持与干预’。可见,对於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的不懈追求,才是她崭露头角并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