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湖南省建筑设计院2016优秀绿色设计项目(市政类)

  湖南设计   2017-02-24 00:15:18

长沙市第一水厂提质改造工程

市政二所(二等奖)

项目概况

项目位置:湖南•长沙

规模:20.0万m3/d;占地面积:1.98ha(合29.71亩)

项目定位:建设绿色、生态、低碳的现代化水厂

(第一水厂提质改造后鸟瞰图)

绿色设计亮点

第一水厂为长沙市主城区以湘江为水源唯一一个没有实施提质改造的工程的水厂,第一水厂提质改造工程的建设对实现长沙市主城区同城同质、同城同价,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集约利用:厂区设计为给市民留住最佳绿色休憩空间,在现有围墙内仅为国家标准20%的可用地面积上进行建设,通过叠建等手段完成提质改造工程。设计本着土地集约利用,将青山绿水留与市民享受的理念,不占用厂区周边任何公园绿地,在极其有限的厂区围墙内进行提质改造工程;保留的18.57亩望江公园绿地将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发挥不可估量的社会和生态作用。同时可以节约1.8亿元的征地费用。

(第一水厂现状用地分析图)

高效排污系统改造:对厂区排泥水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实现全厂生产废水的全收集、全处理、全回收、零排放,减少了9200m3/d的污水排放量,一年减排量335.8万m3,全生命周期50年减排量1.68亿m3;同时节约了原水提升能耗626kWh/d,22.8万kWh /年,全生命周期50年节约原水提升能耗1142万kWh。

冷却水回收利用:利用臭氧发生器外循环冷却水出水,送至液氧蒸发器处,设置淋水喷头,下部集水坑收集冷却后水,经管道泵送至臭氧制备间外循环进水。利用液氧蒸发器吸收热量来保证外环冷却水温度。可节约自来2400m3/d,每年节约自来水87.6万m3,全生命周期50年节约自来水4380万m3;同时可以减少2400m3/d循环冷却水的排放,每年减排87.6万m3,全生命周期减排4380万m3。

叠建、叠合技术:设计创新性的将生产管理用房叠建在生物活性炭滤池上部,将回收水池叠建在生物活性炭滤池的下部,将鼓风机房叠建在反冲洗泵房的上部,节地率达50%。

BIM技术应用:一水厂为长沙市最早的水厂,史上经过多次改扩建,加之用地极其有限,故地下管线极其复杂,设计利用BIM技术对厂区地下复杂的管线进行碰撞检查。

专家点评

为给市民留住最佳绿色休憩空间,长沙市第一水厂设计团队穷尽思维,在现有围墙范围内可用地面积仅为国家标准20%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水厂提质改造建设。该项目设计始终贯穿绿色设计理念,实现了生产废水的全收集、全处理、全回收、零排放:创新性的利用臭氧发生器放电发热及液氧汽化吸热的原理节能减排;采用了适宜、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创建了一个相对舒适、健康的室内外办公环境。项目在充分挖掘自身绿色元素的同时,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融合,保持了滨江风光带的完美和谐。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座全国领先的绿色、低碳、生态、用地集约的现代化水厂。

洋湖再生水厂(二期)

市政一所(三等奖)

项目概况

项目位置:湖南•长沙

规模:设计污水处理规模8.0×104m3/d

功能:污水处理,污水再生利用

(项目鸟瞰图)

绿色设计亮点

本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积极引入了绿色市政理念,污水处理厂尾水100%考虑再生利用作为城市杂用水和景观回用水,实现了省内污水处理厂首例“零排放”;考虑初期建设投入成本以及后期运营和维护,坚持了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理念。

“地景式”建筑设计手法: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及洋湖湿地公园的协调统一,主体建筑采用 “地景式”处理方式,建筑形体模拟自然丘陵形态,模糊了墙体、屋面等建筑构件与基地的界限,同时采用种植屋面,屋面绿化与场地内部绿化融为一体,弱化厂区建筑体量,最大限度的减少厂区建筑对湿地公园景观的影响,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平面及立面优化 :建筑形体方正,体型系数小,尽量利用结合一期现有建筑,有利于节材节能,方案初期采用了软件模拟建筑的噪声、采光热辐射等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平面功能与立面形式作出优化。

结构设计:项目中的贮水构筑物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取0.20mm,且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6(预处理S8)。;MSBR生化池池型复杂,体量较大,结构设计时采用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沿构筑物长、宽两个方向分别设交叉伸缩缝,缝内嵌橡胶止水带,池壁施工缝采用钢板止水带止水;微絮凝过滤池集众多功能单体于一体,包括滤池、反冲洗泵房、鼓风机房和下叠出水渠,且上设种植屋面,通过设置双墙或止水带的方式在结构上进行分离,有效节约了场地空间。

海绵城市建设:整个厂区LID设施紧密结合,统一考虑绿化,整个厂区道路及雨水排放系统按照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标准设计,采用了绿化屋面、下沉绿地、垂直绿化、生态停车场等一系列设计,打造园林式再生水厂,二期绿化率达48.36%,其乡土植物占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70%,贯彻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将厂区打造为美观、生态、人与自然充分融合的场所。

智慧水务设计:自控系统按照“智慧水务”的理念,高标准设计了完整的污水处理全过程水质在线监测链,以及预警报警体系,通过实时监测到的水质参数指导水处理工艺的调试运行,在全生命周期中实现节能降耗。

创新性设计:总体方案设计理念创新,坚持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融入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低影响开发理念,以及智慧水务理念,进行高标准设计,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处理工艺创新,采用集生化反应与泥水分离于一体的改良的10单元MSBR工艺作为二级生化工艺,采用微絮凝过滤代替传统的高效沉淀+过滤,并同时具有反硝化功能,处理工艺先进高效,投资省,运行成本低,并实现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的结合与统一,构建了一个创新型、环保型、知识型“绿色”现代污水处理厂。

专家点评

专家点评:洋湖再生水厂(二期)项目设计充分结合一期项目的成功经验(一期项目获得了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综合考虑污水处理厂的特殊位置以及场地周边环境,并依托先导区两型社会的建设和上层规划定位,结合确定工艺路线及工程总体布局,贯彻了全生命周期成本、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智慧水务等绿色设计理念。项目工艺路线先进、低碳、生态环保,工艺流程短,将污水处理与中水相结合,尾水“零排放”,实现了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设计采用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影响开发理念,整个项目与自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一座绿色、生态、环保、现代污水处理厂的独特魅力。

湘潭市爱劳渠综合治理工程

市政一所、二所(优秀奖)

项目概况

项目位置:湖南•湘潭

规模:全长4.0km

定位:回归城市的河流;活力廊道,绿色引擎

(项目效果图)

绿色设计亮点

生态河流设计:项目整体通过 “截污——清淤——治水——造景”,实现“面清、岸洁、高效、长远”的整治目标。不仅利用汇水区域内的雨水补给爱劳渠河道水体自然损失,同时保障河道水体自然生态流量,保证景观效果。

土地集约利用和设计:利用地势高差,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建(构)筑物。如场地东侧地埋式调蓄池,其上层作为公园的公共停车场;又如场地南侧入口单层建筑,在满足书吧、咖啡吧和管理用房的功能性同时,屋顶层作为公园入口步道和景观绿化,巧妙的消化了地形高差。

雨水回收利用设计:百亩湖为爱劳渠的上游水源水库,为保障爱劳渠水质,同时具备调蓄能力,项目设置地埋式调蓄池,在雨季,调蓄上游初期溢流混合水,在旱季,连通百亩湖自循环调蓄;设置一体化水处理设施,处理雨季初期溢流混合水至一级A标准再自流入百亩湖湿地。

生态系统构建:通过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构建河道生态系统,恢复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回归自然,生态净化的效果。

海绵城市建设:全面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透水停车场、透水广场、下凹式绿地、植草沟、蓄水池、雨水湿地、人工湿地、雨水回收综合利用、雨水行泄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渗、蓄、净、用、排”六大功能。

专家点评

爱劳渠综合治理工程全面贯彻绿色设计理念,充分运用海绵设计手法,对水系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在彻底解决爱劳渠及周边区域的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等多层面的问题上做了大量思考,为将爱劳渠打造成“回归城市的河流”、“一条生态的河流”、“一条亲民的河流”作出了有益探索。

供稿:潘博文

责编:王铭俊

来源:湖南设计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