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餐饮界的早年早事

  大湘菜报   2017-01-23 09:45:54

从大西门远眺水陆洲

长沙最早的自助餐

1920年9月,长沙流行霍乱。这种被报纸上称为“虎烈拉”的急性传染病,让市民们极度恐慌。一时间,人们谈“虎”色变,不敢到外面去吃东西,生怕一不留神惹“虎”上身。

最早拿出办法对付“虎烈拉”的是曲园酒家。一楼卖堂菜,二楼礼堂接婚宴酒席不变,专门腾出平时卖早晚茶点的三楼,做自助餐。当时没有自助餐这个名称,就叫分餐。

由于自助餐是不需要开菜单的,所以无从知晓当年曲园的自助餐吃些什么东西。但根据常识,自助餐当以素菜水果为主,荤菜当然也会有几样,但绝不上海味,也不上容易变质的鱼虾蟹类。菜肴里会多有大蒜、老姜、胡椒、辣椒等一些辅料配料,一则能起口味,二则有利于肠道消毒杀菌。

曲园的经营者很能抓住人们的消费心理。他们在三楼自助餐的大堂上特意安放了两炉煤火,每炉火上置一口大铁锅,沸腾的开水里,一口锅煮饭碗菜盘,一口锅煮调羹(汤匙)杯筷。人们就餐前,要用铁夹子从锅里夹出消了毒的餐具,这样,人人都可以放心使用。

当年,道门口、南门口都在这条线上

早期湘菜馆里的湘菜故事

民国年间,长沙市从八角亭、司门口到南门口这一线的酒家餐馆很多,比较知名的餐饮招牌就有南国、德园、万利春(西餐)、石三胜等。这里想着重提一家不知名的餐饮店——青春宴饮社。

青春宴饮社有着独特的推广菜肴的方式。比如有一道菜是“如意茄夹”,就是两片茄子中间夹层肉泥,用油煎出来的。青春宴饮社的介绍是这样写的:

茄子是至仁至孝之物。昔唐朝有一寡妇,膝下一子,大号落苏,乳名加儿。一日,母病想吃水果,加儿得知后便瞒着母亲上山去采果子,遇猛虎,将加儿咬死,加儿便变成了一株矮矮的植物,上面挂满了紫色大果子,人称茄子。故宋朝苏东坡诗云“子在荒山成茄子,娘倚柴扉呼落苏”。

这个店里还有一道菜叫“虫草三霸”,就是虫草炖乌龟、乌鸡和蛇,滋补的,销量很好。青春宴饮社的介绍是这样写的:

文洲圩陈草乡保长邬贵和他弟弟邬其、邬奢在乡里鱼肉百姓,人称邬家三害。这一年发大水,眼看就要溃堤,县官老爷来了,责令邬贵动员老百姓上堤抢险,老百姓集体罢工不出。县官老爷问原因,村民们递上一张状纸说“邬贵(龟)邬奢(蛇)与邬其(鸡),三邬不是好东西,陈(虫)草乡(香)里除(煮)三霸,除了三霸再修堤。”

这是迄今发现比较早的湘菜故事。

民国时期的长沙司门口

长沙早期的冰业故事

1918年,长沙第一家做冷饮的丰盛冰厂在水陆洲投产。有了冰厂,市面上便有了“冰房子”“冰担子”“冰箱子”。

“冰房子”,就是今天的冷饮店,那时候称为“清凉店”或“饮冰室”。最早的冷饮店装修都很华丽,外观金碧辉煌。店里的门窗都是紧闭的,主要是阻挡户外的热浪。当你撩起那厚实的门帘,就会感到一股冷气扑面而来,

“冰担子”每年端午节后出来,中秋节后收束。“冰担子”是专门为进不了(或舍不得进)饮冰室的人准备的。一头是圆桶,有盖,里面放食物饮料,盖上又可以坐人;一头是方桶,桶盖揭开竖起来就是一块小招牌,上书“坐坐饮冰”“包你凉饮冰”等字样。方桶里面有橘子、香蕉、柠檬等各种口味的果露和自己配制的汽水。还有一大砣冰和一只冰刨。顾客来了,冰担子师傅就会请你坐下来,倒上一杯你点的果露,刨一些冰放入其中,让你喝了马上收汗。

“冰箱子”是指背个箱子沿街叫卖冰棒(当时叫纸包冰)的冰棒贩子。冰棒的历史似乎较冰厂要迟一些,因为它是由专门的工厂生产的。这里有1937年7月15日《力报》上的一篇文章:

纸包冰业已出世,香甜可口

两君创制冰棒一种,如方烛形,外裹蜡纸,装潢精美。成分为玉蜀粉、果子汁、纯白糖,投入冷水煮沸后,置美国冰机冷箱中二十分钟即成……此诚消暑中之圣品。每支定价五分(钱),较玻璃杯冰淇淋实为简省。果汁亦分柠檬、香蕉、橘子等,每日更换,以期调和口味

文/江异

责编:郑礼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