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回”字文章 “转”出发展空间

    2016-12-23 09:11:45

———“转型创新进行时”大型集中采访报道之涟源篇

在传统支柱产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涟源市全面探索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交出一份靓丽答卷:“十二五”年均GDP增长10.7%,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010年的1.6倍、2.0倍、1.7倍、3.1倍。从地下“挖煤”到地上“掘金”,从过去对资源过度依赖,到现在向绿色生态要效益,短短几年间,“船大掉头难”的涟源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源型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由最高峰50%降到30%左右,被评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进县市”。


图为涟源三一中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区一角 记者 雷超 摄

在推动这些变化的力量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企业家群体,他们的名字叫“涟商”。围绕“三区两基地一中心”目标,涟源市积极做活“涟商回归”文章,拓展转型发展空间。5年里,合同引资200多亿元的8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中,涟商资本就占了50%以上。

抢抓机遇战略性引才引资引智

涟商一直是湘商品牌队伍里的一支特殊力量,他们的每次成长、出击,都会在商海激起不小的浪花,被外界称为“涟商现象”。

涟源人素有经商传统。以城区蓝田为核心的商圈已拥有600多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就是贯通南北连结中西的重要商埠,并因盛产药材和楠竹,在水运上开辟了远近闻名的“竹木商道”。改革开放后,深受这种商业文化熏陶的涟源人开始走出蓝田,走出湖湘,闯出了一个响当当的涟商品牌。中国慈善事业第一人彭立珊、中国股改第一人梁稳根、中国专利第一人邱则有、中国保温杯及搪瓷制品大王肖自江、世界电解锰业大王曾纠雄就是其中佼佼者,被当做涟商群体的标志性符号。

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涟源人。改革开放后,他们凭着敏锐的经济触觉,在各行各业中寻求商机,创造出了三一集团、长沙巨星集团、五江集团、天雄控股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而在日用百货、铝塑制品、小家电等行业,涟源人经销的商品在全国所占市场份额也是名列前茅。“涟源市百货城”是我省唯一一家以县级市命名驻地省会长沙的商业批发大市场。作为首个在长沙成立的县级市异地商会涟源市商会,2007年至今已在机械制造、房地产开发、轻工建材、有色金属、能源、贸易流通等领域累计投资近5000亿元。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人才,涟商资源可谓极其丰富,对涟源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本。

但这颗“珍珠”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因为涟源有大自然馈赠的资源财富,素有“煤炭之乡”“建材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被誉为湖南的“鲁尔区”。其中煤炭储量4亿吨以上,占全省近1/6,年产原煤400万吨左右,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过去20多年间,煤炭产业带火了煤电、煤化工、煤机等中下游产业,形成了煤炭、机械、建材、轻化、医药食品等五大主导产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都保持在60%以上。涟源市也凭此在2007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2009年县域经济进入全国中部百强。

然而,“兴也资源,败也资源”。涟源市委、市政府越来越意识到,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过分依赖资源的产业结构、过于粗放的发展方式暴露出了严重弊端。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转方式、调结构已成为时代强音。涟源市坐拥丰富资源的同时,转型升级的压力骤然增大,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单靠自身现有资本、技术和人才转型发展,困难重重。如何引资求发展,如何引智寻突围,成为摆在涟源这个资源型城市面前的大事。

谁抓住了引才引资引智机遇,谁就能求得又好又快发展。

在前有标兵“换挡提速”、后有追兵“狠踩油门”的大环境下,招商引资的竞争更加激烈,引进市外资本技术的难度更大。如何充分发挥“地缘”“人缘”关系,召唤远方的游子回家投资兴业,找到“涟商兴,涟源市强、涟源市强,涟商兴”的路径,变“涟商”优势为招商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

“十二五”初,涟源市委、市政府在吸引“涟商回家、资本回归”上进行全面探索,并将其作为一条长期实施的战略确定下来。

筑巢引凤打造涟商经济生态圈

人在千里,家在心里。为使涟商想回家、愿回家、安下家,涟源市一方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开招商引资门路;一方面着手搭平台、出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为涟商回归创造良好的软硬件基础条件。

首当其冲的是加强园区建设。为了让大项目进得来,落得下,留得住,2011年,涟源市“一区多园”建设正式起航。所谓“一区多园”,就是以涟源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开辟乡镇特色园区新阵地,带动其他六个各具特色工业园的发展。

涟源经开区现有入园企业105家,近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率31.2%,2016年7月正式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据涟源经开区党委书记邱许爱介绍,园区正在对接一批北上广深战略转移项目,届时将有30余家涟商企业组团进驻。

而以五江集团、天华牧业为代表的茅塘石门工业园,以汇源焦化、国产实业为代表的斗笠山煤化建材工业园,以一六九化工为代表的杨市化工、轻工工业园,以华润电力、华天能建材为代表的渡头塘煤电一体化及新型建材工业园等园区,均已初具雏形并成长迅速。

其次是加快完善交通体系。近年来,通过实施“大交通、大发展”战略,涟源市加快推进总投资达160余亿元的八大交通项目,交通瓶颈得到有效解决,正朝着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进入环长株潭1小时经济圈迈进。这也给杨市、桥头河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乡镇落实“涟商回家、资本回归”战略赢得了先机。

“我们重点推进旅游产业提质转型,主打湘军文化牌和立珊慈善牌,把休闲农业和一二三产业都融入进来。”杨市镇镇长刘五洋告诉记者,总投资4.5亿元的湘军文化商业街就是涟商回归的代表性招商引资项目。该项目占地近百亩,分二期建设,按照仿古风格、街巷建设模式,集商业和旅游开发于一体,高标准打造主体电商、星级酒店、农贸市场、休闲旅游、湘军博物馆、文化展示中心等主题建筑。刘五洋表示,该项目将大大推动杨市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建设。

另一人口大镇桥头河镇则更倾向于打造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

“桥头河的转型之路是被逼出来的。”在该镇党委书记肖俊看来,桥头河是因为在资源上不占优势,穷则思变。上世纪90年代镇上仅有的几家煤矿关闭后,该镇就基本依赖传统农业,但农业产业大而不强,财政贡献率很低。2012年开始,该镇审时度势,开始谋划依靠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和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盘活集体闲置资产,改善投资创业环境,激发涟商回归创业兴业的信心,探索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

经过一轮针对性的招商引资,目前园区内已有“博盛”“肖老爷”“邬辣妈”等16家农业企业入驻,其中投资亿元以上企业5家,70%以上资本为涟商回归投入,基本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计划在3-5年内打造成百亿级的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培育一批特色本土品牌,把桥头河农业的综合实力做大做强。

在优化发展软环境上,涟源市一方面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规范权力运行,力推基建联审和刚性收费;一方面深入开展“千人百企服务”等活动,各级领导干部点对点帮扶,一对一服务,深入现场办公,及时排忧解难。同时凝聚各方力量重点抓整治,铁心治“四乱”、打“三强”,破解阻工难题,营造招商、安商和富商的良好环境,涟商回馈桑梓的愿望日益增强。

打通经脉做大做强创新型产业链条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经过几年探索,涟商回归成效初显,涟源市重点项目资金到位率、履约率连续3年位居娄底首位。三一中源新材料产业园、五江汇源焦化项目、五江汇源循环经济园、湄江国家岩溶地质公园提质改造项目等,被视作“金凤返巢”的最好见证,也是实施“涟商回家、资本回归”战略的得意之作。

“虽然还没生产,但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3月,根本不愁销路。”11月17日上午,站在静悄悄的工地上,湖南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业成从脚下抓起一把土,摊开看了看,微微一皱眉,“现在就怕下雨,工程进度赶不上。”

今年39岁的肖业成已经跟植物打了快20年交道,在植物化学领域颇有名气。这个从涟源市七星街镇走出去的中科院研究生,拒绝了浙江某市的两次邀约,2015年6月带着康麓农业生物科技项目回到七星街,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

这是一个主要做全产业链柑橘产品的绿色环保项目,投入小,销路好,见效也快。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不出3年就能建成超2万亩的国内最大玳玳酸橙种植基地,全部投产后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肖业成说,他要把家乡的荒山变成绿茸茸的“金山银山”,让农民“在家就把钱赚了”。

近几年,同肖业成一样回到涟源“掘金”的人不少。2011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湖南省博盛生态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卫和就在桥头河镇画了一个3000亩的“圈”,投入2亿多元,开始了他的生态农业梦。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一个集园林工程绿化、苗木栽培、珍贵树种观赏保护和花卉培育种植、林下经济推广示范、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现代化综合性生态园初见雏形,明年春天将迎来首个牡丹花花期。

湖南肖老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良也正打算在桥头河5000亩蔬菜基地开始“互联网+农业”实践,明年开始陆续投入1000万元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

目前,涟源市各级各部门围绕“涟商回家、资本回归”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重点做大做强创新性产业链条。市农业局已经安排专项经费,着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并专门组织12人的技术团队专门为市内各个蔬菜基地点对点服务。在该局牵头下,一批新型农业企业每年都组织管理人员到清华、复旦等高校进修,针对性地学习农业企业管理、互联网+、市场营销、市场定位等课程。
“加速转型、加快发展,仍然是全市共识,也是‘十三五’时期发展主基调。”涟源市委书记谢学龙表示。

“要通过推进‘涟商回归’战略,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让涟源市成为共赢发展的财富‘洼地’。”11月28日,在涟源市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长宋建明为“涟商回家、资本回归”战略赋予了新的内涵。

涟源再次站上全新的起点,整装待发。(记者 刘惠南 唐丽丽 实习记者 李莜 通讯员 王万超)

责编:娄底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