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梅山气象新

  娄底日报   2016-12-27 09:20:14

“转型创新进行时”大型集中采访报道之新化篇

记者 陈坤 摄


绿色,是梅山的主色调。


发展,是新化人们的呼唤。

绿色发展,是新化大地的新景象。

正是转型创新进行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化县深入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矢志攻坚克难,制定了脱贫攻坚、“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暨文化旅游产业、教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工业提振、天蓝水净地绿、综合交通提升、中心城区提质扩容、财源培植、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等九个行动计划。每一位新化人,每一个发展项目,均围绕“富民强县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主题,把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新化在青山绿水中加快崛起。

11月21日,“转型创新进行时”大型集中采访报道团走进新化,探寻新化的“新”风采。

文化传承,“大手笔”的全域旅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新化有大熊山、梅山龙宫、紫鹊界等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美景美食、歌谣习俗、历史遗迹等更是承载着独特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文化旅游自然而然成为最大的发展特色。

出名看特色,发展靠创新。2013年,新化县成功获评湖南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重点县。自此,全县坚定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发动“全民兴旅”,促进“全业融合”,建设“全景梅山”,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带一接二引三”的“首位经济”,确立了“一心两翼·多点发力”(即上梅古镇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紫鹊界梯田“农耕文化体验翼”和大熊山“蚩尤文化感悟翼”,景区多点建设、资金多途筹集、项目多方争取)的旅游空间布局,争取率先在全省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近年来,新化从搜集、整理、融合、宣传四个方面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出台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暨文化旅游产业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尤其是注重景区演艺人才培养,培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推出以景点为模型的仿古工艺品,打造农耕文化博物馆和大熊山古寺“福”文化基地,创建省级梅山文化保护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同步进行。

“感恩大自然的赐予,祖先的积淀。同样,要想方设法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个延续文明、值得守护的家园。”这是一句无声的告示。在奉家镇渠江源风景区,一位工作人员正在用双手搬起一块块石头堆放在景区指示牌的后面,清除排水沟淤积物,很明显是为了迎接冬天的风雪而未雨绸缪。

“抓林业就是抓旅游!”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在新化日益兴起。林业工作从开发森林资源向保护、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转变,成功纳入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和全省茶叶主产县、中药材种植示范县。除了竹木加工、中药材与林下经济、楠竹产业、油茶产业及特种养殖,各个林区结合特色逐步打造健康疗养天堂,从单一的观光游向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转变。今年10月,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列入第二批中国森林氧吧名单,将建成智慧旅游基地。古台山林场正打造秀美林场和森林康养基地。

为做好“旅游+”大文章,新化启动旅游标准化建设,制订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主要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着眼游客新型需求,瞄准未来旅游业态,推动景区提质升级。陆续完成了蚩尤文化园一期、梅山民俗文化村、渠江薄片茶文化主题公园等一大批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启动了古桃花源、正龙古村景区建设,实施了民居风貌改造、旅游标识标牌、景区停车场、旅游公厕等一系列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眼下,紫鹊界梯田景区掀起了热火朝天的整修热潮,为来年春天的“新梯田”夯基造势!

“我们是全民参与的文化旅游大开发!”新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全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探索村(居)民入股分红制度,实现旅游发展成果共享。到2020年,全县将创建5A景区2家以上、4A景区4家以上,年接待游客力争3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220亿元以上。文化旅游成为群众增收致富、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强县的主旋律。新化农业积极推进农旅对接、促进农旅互动、实现农旅融合,把农村建设成乡村旅游景区。目前,全县有一定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乡镇达到10个以上。奉家镇下团村、水车镇正龙村获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吉庆镇油溪桥村等6个村获湖南省“最美乡村”。水车“草龙舞”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奖,龙湾湿地公园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新化相继成为全省首批文化旅游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和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力争打造中南地区知名康体养老基地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大熊山景区被授予湖南省十大最受欢迎养生旅游基地称号,梅山民俗文化村成为国家五星级生态休闲农庄,三联峒评为全国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十佳休闲农庄。

绿色崛起,“高大上”的新型产业

生态资源是新化最宝贵的财富,绿色发展是对这份财富的最好继承与守护。

“坚持低碳高效发展,做大新型工业。”县委书记朱前明在访谈中表示,力争到2020年,全县新增有色、轻工、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5个20亿元产业,以精、快、优三字为主要特征。

绿色环保企业回乡发展是一大特色。“我很感动,家乡全力支持,从作出决定到正式搬迁的两个月时间,我的生产只停了6天!”2015年,因公司所在地拆迁,“依梦”门业创始人邹彦成把2005年于长沙创立的恒安工贸有限公司迁回新化,谈起这一经历,至今感慨不已。他回迁时用于生产线投资的1000余万元没有向银行贷款,全靠公司承担,但有了家乡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指导,公司经营基本不受影响,发展态势良好,年产值3000万元,利润在20%左右,下一步将规划好新的厂房基地,并开拓本地竹木环保家具,通过全国范围内的2000多名经销商推广新化“绿色发展”的理念。

本地新型产业发展成为风向标。经开区一位负责人表示,实施产业转型战略以来,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8.9:33.9:37.2调整为26.5:28.5:45。湖南海螺二期、鑫星电陶石英谐振器二期、金品电器、美程陶瓷、大熊山与古台山风力发电场、鑫鑫矿业铜矿采选、天马水泥转型、新园电子陶瓷节能环保烧结生产线等相继竣工投产;工业园区新增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56家;特种陶瓷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启动了格林美塑木生产线和循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都使用了我们新化生产的零部件!”这是最让新化陶瓷人自豪的事情,目前正力争打造全国特种陶瓷产业基地。

在以“基于干压成型工艺制备复杂结构高性能电子陶瓷项目”得到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扶持的美程陶瓷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牵引带有序转动着,佩戴口罩的工人带着手套,检视着一个又一个成型的电子陶瓷产品。该公司拥有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及外观专利10项,与中南大学粉末冶金院共同成立了“中南大学研究院美程科技研究中心”,专注于电子陶瓷产品及新材料的开发。从事质量保证和评审的专家总人数超过员工总人数的11%,2014年获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已被比亚迪评为A级客户,成为至尊合作伙伴,年产1.5亿件陶瓷系列生产件、3000万只真空封接陶瓷。

塑木掀起循环产业发展大潮!今年9月,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映鸿科技有限公司与知名上市公司、循环产业经济备受社会关注的深圳格林美达成战略合作,筹建年产量10万吨的塑木生产线和年产值可达30亿元的循环产业园。“我们和全市相关部门取得联系,采取实践+开发的模式推广塑木。娄底有几个公园已经换上了塑木。”该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塑木是一类新型绿色环保复合材料,由塑料与木粉、稻壳、秸秆等植物纤维混合成型制备,具有防腐耐酸碱等特性,92%以上的废弃资源利用,100%可回收再生,不仅适用于公共场所的栏杆、花篮、栈道,而且在建筑、交通、物流、娱乐设施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

转型创新、绿色发展的典例在“一区三园”的新化经济开发区数不胜数,而且取得了2015年在全省134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排名第51位、在大湘西地区45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排名第4的好成绩。

产业集群效应发挥、园区城市功能完善是新化“绿色崛起、科学跨越”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目前建设和改造了18个标准化农贸市场,完成了鑫泰农贸综合大市场一期建设,引进了友谊阿波罗、沃尔玛、步步高等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产业发展迅猛,成为了湖南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民生服务,“接地气”的精准脱贫

攀登着大熊山的台阶,没有人会感受不到美景的变换;站在紫鹊界梯田的顶峰,没有人会感受不到沧海桑田的变化。

“近几年,新化文化旅游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可以用‘井喷’二字来形容。新化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这一‘金字招牌’,争创全省、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打造绿色家园。”县委副书记、县长左志锋介绍,预计2016年全县旅游总人数达到88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9.36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47倍、2.88倍;规模企业农产品加工值2014年为16.2亿元,2015年为23亿元,预计今年可达32亿元,年均增幅近40%。

文化旅游的兴旺离不开乡村的同步发展,但农村脱贫不能盲目地引进外来产业和资金,而是要找准适合山区生态的发展模式。乡村要脱贫,解决“何时脱”“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一系列问题是关键。为此,新化以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原则,从建档立卡、帮扶机制等方面发挥原生态的资源优势推广针对性脱贫方式,推出了产业扶贫、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助学培训、低保兜底、金融扶持等扶贫项目,有效推进贫困户凭本事致富。

“2016年小籽花生种植220亩,产量达200斤/亩,年产值26.4万余元,平均给每户贫困户增收4400元;共有41户贫困户参与光伏扶贫项目,评选出了12户最困难的贫困户,可以占4股-6股之间。”吉庆镇老塘冲村驻村扶贫干部介绍,村里组织产业大户、致富能手成立了富农养牛专业合作社和裕民花生种植合作社,打造了西瓜种植基地、牡丹产业园以及稻田养鱼示范点与光伏扶贫示范点,并建立了贫困户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更困难的贫困户能得到更好的帮扶。

天门乡青围村确定了茶叶发展目标,在现有茶园400亩的基础上,计划在2015—2017年3年内复垦600亩,力争使全村茶叶发展为1000亩,确保贫困农户每年收入增加1万元以上。统筹资金50多万元建设了加工基地,购置了茶叶加工机械设备,确保茶叶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采取直接帮扶和股份合作帮扶方式,成立了新化县天茗有机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65人中有38户、98人加入合作社。2015年来,全村茶叶产业收入达到18万元,贫困户收入增加8万元以上,有效地推动了建设扶贫工作。

山窝变成金窝银窝!新化的蔬菜、中药材、杨梅、茶叶等各类生产基地达到113万亩,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个、生猪养殖示范场3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新增紫鹊界贡米、新化杨梅、白溪豆腐、松山水酒等“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渠江薄片荣获国家金骆驼奖。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亿元,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力争打造全国优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

几年来,新化发放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9亿元,着力推进了模式化稻田养鱼、中药材、茶叶、休闲旅游等产业精准扶贫;完成了24000人的移民避险解困安置、7973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和8900人的农村危房改造,移民避险解困安置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目前,原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2884户、211566人,已脱贫73590人,到年底预脱贫10814户、32247人,贫困村将减至179个。

这就是转型创新进行时的新化!立足良好的资源禀赋,关注市场的新兴需求,新化人的每一滴汗水与心血都凝聚在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一项项得来不易的成果里。

夯基固本、蓄势而发,140万新化人正脚踏实地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前进:走贴近民生需求的发展之道,演绎更为精彩的“新”新化,为建设富饶美丽健康祥和的新娄底不懈努力!(记者 罗江 何维涛 通讯员 伍实强)


责编:娄底日报

来源:娄底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