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误打误撞成名的湘菜

  大湘菜报   2016-12-10 09:09:00


湘菜被众人所知,不仅因独特的味道,还因其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千年湖湘文化,博大精深,也滋润了湘菜千年。无数经典湘菜的背后藏着的一段段小故事会让您发现,原来许多名菜最初是那么普通,有些甚至是误打误撞成了名。

一碗腊味合蒸,乞丐翻身变大厨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刘七的人,他原在一个小镇上开饭店,被村霸逼债勒索破了产,只好流落他乡讨饭。


一天,刘七来到了一座县城乞讨。因为正近年关,大家舍给他一些腊肉、腊鱼之类的食物。刘七见家家户户都在操锅舞勺准备团圆饭,他便也把讨来的腊鱼、腊肉调味一下,用蒸钵盛了,蹲在一个财主家的屋檐下,生起火蒸起来。

这时候,财主正陪一个客人在饮酒,忽然有一阵浓郁的香味溢上客厅。客人使劲用鼻子闻了闻,说:“老弟,酒已三巡了,你为何留一手呢?快快端出来嘛。”财主也早闻到这个香味,忙向身边的仆人一瞪眼:“还不快端来!”仆人急忙跑进厨房,厨房里什么菜也没有了,一股越来越浓的香味却扑鼻而来。仆人打开厨房小门一看,只见墙角下,一个乞丐正从炉子上端下蒸钵准备吃食。仆人急中生智,以两倍的饭菜换得这蒸钵,另装在一只漂亮碗内端进客厅。客人一见,忙夹起一块肉塞进嘴里,连声喊:“好菜,好菜!” 恰恰这位客人,是本县一家大饭庄的老板。他提出要借财主家厨子去兜兜生意。仆人在一旁慌了,赶紧凑近主人耳旁一阵低语。财主则顺势将刘七送给了饭庄老板。

刘七进了大饭庄,着实把他的那道菜精心发挥一顿,并取名为“腊味合蒸”。果真色、香、味、形俱佳,招来了大批顾客。从此饭庄生意兴隆,而“腊味合蒸”也作为长沙菜谱上的名菜流传下来。

文/周楚怡

郭沫若吃牛中三杰,发丝牛百叶要两份

清光绪十一年,益阳桃江鲊埠的回民李国安到长沙安营扎寨开餐馆。餐馆名为“李合盛”,以卖牛肉为主,很有民族风味,受到各民族朋友的青睐。于是薪火相传,到民国初年,“李合盛”经营到李德生一代,店址选在三兴街,生意开始做大,卖炖牛肉、牛杂汤锅,尤其是发丝牛百叶、红煨牛蹄筋、烩牛脑髓非常有名。


郭沫若经常听田汉提起李合盛。1938年2月,郭沫若来长沙造访田汉,宾主见面十分高兴。田汉对郭老说的头句话是:“啊,你来得恰好,今天中午我们打算去吃‘李合盛’。” 在田汉的推荐下,他们点了五香牛肉、发丝牛百叶、红烧牛蹄筋、烩牛脑髓、松鼠鳜鱼等,发丝牛百叶还点了双份。

后来,郭沫若在其著作《洪波曲》中,特地饶有兴趣地介绍了李合盛餐馆,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在李合盛吃“牛中三杰”的动人情景,一时传为美谈。

文/刘国初

(摘自《湘菜盛宴》,有删节)

红煨八宝鸡,误打误撞成名菜

红煨八宝鸡,充分体现了湘菜擅长调味的特点。成菜色泽红亮,体态丰满,原料丰富,多味融汇,醇厚浓郁,油润鲜美,是湖南的传统名菜。


舒桂卿,长沙名厨,1947年受聘于南京华宫酒家。有一天。酒家已打烊,突然进来几名军官要吃饭。此时,厨房中只剩一鸡一鸭。舒桂卿急中生智,提鸡宰杀,将厨房所剩余料填入鸡腹上笼猛蒸,并将鸭依叉烧肉法烧烤。所成两道菜大获赞赏,被一扫而空。

军官即白崇禧及其随从。舒桂卿不久便被招入白崇禧支持的白林餐馆。他将此制鸡方法加以改进,命名为红煨八宝鸡,很快成为餐馆的招牌菜。

(摘自孔和平主编的《中国湘菜》)



责编:郑礼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