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味相投

  大湘菜报   2016-12-30 17:06:42

湘菜的酸辣,酸味主要来自腌菜、泡菜,但也少不了醋的酸香。湘菜经典菜肴里很多就是用醋做主要调味料,或突出酸甜,或突出酸辣。总之,酸、鲜、香具备。

湘菜的一大特色是酸辣,而“酸”在湘西更为突出。普遍嗜酸的原因,除气候、地理等因素外,和湘西传统的主食大有关系。千百年来,湘西边民大多以包谷、糯米为主食,糯米糍粑更是一种充饥果腹的上好干娘。在崇山峻岭之间劳作时,拿出糍粑用柴火一烤,脆松香软,既无须菜食,又特别“经饱”。但包谷、糯米都是难以消化之物,必须以酸味食物来帮助消化。故湘西人嗜酸是一种本能的生理需求,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饮食偏好。

古法制醋

醋在古代称“酢”,周代以前便已出现。周王室中已有“酢人”,专管王室中酢的供应。

说到醋的源头,不得不提酒的酿造。远古时代,森林里的果子掉到地上,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酵,散发出一种醉人的香味。先祖发现这个现象后,逐渐掌握了酒的人工酿造技术。醋的酿造也一样,酒酸败后会变成一种芬香可口的酸味料,先人便有意将酒酸败,制取酸味调料。因为酒和醋都是通过发酵酿造获得,故人们认为“酒醋同源”。古代,“醋”又称之为“苦酒”,同样说明醋起源于酒。事实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凡是学会了酿酒的文明古国,都掌握了酿醋的技能。

醋的制作方法,典籍早有记载。如“米醋,三伏时用仓米一斗,淘净蒸饭,摊冷意黄,晒簸,水淋净。别以仓米二斗蒸饭,和匀入瓮,以水淹过,密封暖处,入瓮封酿,三七日成矣。糯米醋,秋社日用糯米一斗,淘蒸,用小麦大曲和匀,用水二斗,入瓮封酿,三七日成矣。”两种方法都是“三七日成矣”,也就是二十一天可以酿成醋,和“昔”字的含义完全一致。

玉和醋,老长沙的味道

如果说永丰辣椒来自福建,那么长沙的玉和醋则来自苏州。他们都是移民带入湖南的。清顺治六年(1649),苏州人董玉和于长沙原小西门正街创办“董玉和酱园”,以玉醋享誉省内外。

民国初期,长沙酱品行业形成苏州、南京、浙江、长沙四帮。“玉和”是苏帮酱园的首户,但玉和酱园十分清楚入乡随俗的道理,综合湘、苏两派的长处,形成了独创一家的风味,其味香醇,酸中带鲜。

清光绪二年(1876),“玉和酱园”转由蔡春林经营,更名为蔡玉和。1889年后,又改由沈万山经营,再更名为沈玉和。1911年沈家败落,由叶培生、徐铭笙、叶雨成、雷祖会(公产股)四股接顶,改牌为“老玉和”。

无论怎么变迁,“玉和”两个字始终保留下来。商户们的品牌意识,在那时就已经很强了。正因为如此,长沙民间曾流传“陈年老醋出坛香,玉字封泥走四方”的民谣,反应了玉和醋经久不衰的盛况。即使在建国后的三十多年里,长沙人买醋必买玉和醋,因其浓浓的红棕色,也称“漆醋”。前些年长沙的烹饪大师们外出表演或出国工作,除了随身带一把刀,还要带几瓶醋。在他们看来,不用玉和醋做不出地道的湘菜。

玉和醋博物馆一角

河溪醋的由来

自清代开始,中国便有“四大名醋”,即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红曲米醋和四川阆中的保宁醋。另据《长沙市志》记载,长沙的玉和醋(也成玉醋)也曾与山西醋、镇江醋并列为“全国三大名醋”。湘西吉首的河溪醋也是闻名遐迩的品牌。

“河溪醋”产于吉首市河溪镇,其色橙红,又名“赤醋”。其来历也和外地移民有关。

清乾隆、嘉庆年间的苗民大起义,震撼了清廷。嘉庆初年,清廷在吉首河溪镇设都司衙门,派重兵驻守。辗转而来的外地驻兵不适应当地水土,经常闹腹泻。一位叫余森(号成泰)的领兵,其妻向氏擅长酿醋。她用祖传工艺,以优质糙米为主料,用鲜辣蓼草等野生中药做发酵剂,兑入附近狮子山的清冽泉水,酿出米醋供官兵食用,神奇般消除了疾患。

此后,向氏将酿醋技术传给当地人家。久而久之,家家户户都会酿制赤醋,河溪以“醋乡”闻名一时。因其色、香、味俱佳,颇受欢迎,民国初年已进行商品生产,畅销省内外。

(据彭子诚《回味悠长——湘菜文化纵横谈》)

文/彭子诚

责编:郑礼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