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吃“野生”小龙虾

  大湘菜报   2016-09-15 07:35:52

从路边小摊到高档大饭店,小龙虾的特殊香味已经飘溢一时了。但自2010年起,我国不少地方逐渐出现因吃小龙虾而发生“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报道,俗称“龙虾病”。一时风声鹤唳。

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它跟小龙虾到底有什么关系?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还有个英文名字叫Haff病(哈夫病),于1924年在波罗的海沿岸首先被报道出来。患者在食用一些水产品几小时至十几小时后,出现了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酱油尿等症状。医学检验发现血清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浓度显著增高,呈几十,甚至百倍地上升,并出现肾功能损伤,高钾血症,极个别严重者可并发多脏器损伤,危及生命。

我国自2010年起发现此病,政府立即组织了各方力量对小龙虾产业链进行了全程和细致的调查、研究。数年下来,虾肉并未发现任何致病因素。因此推测,致病原因可能是个别小龙虾携带了某种还不知名的生物毒素,其来源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通过对患者的调查发现,我国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确实跟进食小龙虾有关(国外的报道提到跟其他一些水产品,如淡水鳕鱼、鳗鱼、狗鱼等也有关),但进食小龙虾后发病与否,以及发病的严重程度,跟小龙虾的产地、清洗、烹饪方式和吃多吃少没有直接联系。

因此,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都没有对小龙虾发出禁食警告,国内销售和国外出口也均未受影响。“龙虾病”仍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一个城市发病者每年不过十余例,且都恢复良好,均未留下后遗症。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谈虾色变,若进食后出现相应症状,立刻去医院就诊,及时治疗,一般来说问题不太大。

另外,不要自己捕捞小河、小沟,特别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市区、近郊的排水沟里的所谓“野生”小龙虾食用。这些非养殖的小龙虾携带各种毒素、病菌的可能性更大。

文/唐文杰 (作者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诊医学》教研组组长,主任医师,教授。)

责编:郑礼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