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保丨陈远平:用一部手机把博物馆带回家

  新湖南客户端   2016-04-21 07:00:00

【背景】

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4月19日上午,长沙市宁乡县大屯营镇狮北村的汉代古墓群发掘现场。

 

搭上“互联网+”的便车,让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利用达到共赢

陈远平:用一部手机把博物馆带回家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婷婷

实习生 欧阳一鹏

“用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文物,让人触摸湖湘文化的脉络,成为一个乡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或窗口。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通过建设小型文物陈列馆,让文化遗产惠及当地百姓。”4月19日上午,长沙市宁乡县大屯营镇狮北村的汉代古墓群发掘现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指着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狮北村古墓群说。

为配合宁乡花明楼大屯营联合集镇项目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宁乡县文物局对项目用地进行了文物调查勘探,发现一处汉代古墓群,包括48座砖室墓和10余座土坑墓。不久的将来,一座文化园及文物陈列馆将在此落成。湖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说,这是响应习总书记近日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的一个具体举措。

4月19日下午,陈远平接受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采访,谈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湖南模式”。

 

让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利用达到共赢

新湖南:近日,习总书记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湖南的文物工作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让文物“活”起来?

陈远平:作为文物部门,既要把文物抢救保护好,同时也要积极服务于经济建设,我们有很多地方具有这样的经验。现在根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总理的重要批示和全国的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对于如何统筹好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能够达到共赢,我们计划在这方面积极而为。

我们也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对历史文物、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心存敬畏敬仰之感,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同时我们也能积极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特别是各级政府,也要向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把文物保护当成是一种政绩,要树立好这样的科学理念,如果这样,我们的工作也更好做了。

湖南作为一个文物大省,文物数量丰富,种类也多,价值也很高。这么多年来,湖南在建设过程中只要动土,往往就会有发现,而且有很多重大的、震惊世界、改写历史的发现。比如长沙出土的三国吴简,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简,还有马王堆,都是轰动世界、改写历史的发现。这些发现都是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或者是施工之前,在规划过程中通过考古勘探、调查来发现的。这些遗址发现以后,对它们的保护和利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这些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大文章。

比如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宁乡大屯营镇狮北村汉代古墓群,埋葬品都是能够反映墓主生前生产生活的一些东西,同时也能反映当时汉代人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都是有利用价值和展示价值的。可以是原址利用,比如原址建立遗址公园;也可以是文物出土后存放到博物馆进行保护、研究、展示、主办展览。

 

任何一件文物都有利用价值,但保护始终最重要

新湖南:怎样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文物合理利用与旅游业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

陈远平:任何一件文物、一个遗址、一个文物保护单位,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都有它的开发利用的价值。我们通过保护、研究、宣传、开放、展示,将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转为一种经济力量,教育力量。这种转化过程的,实际上就是文物的利用过程。

根据现在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我们理解为现在对于文物工作来说,重在保护、拓展利用、严在执法、完善保障。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对于文物的合理利用,也要大力推进。在过去,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双方共赢,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会影响经济建设,也有可能会影响文物保护。你偏重于经济建设,文物保护就受到影响,文物有可能受到破坏,荡然无存;强调了文物保护,如果不在经济建设方面动脑筋,用智慧,对于经济建设有时候也确实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文物保护始终是最重要的,就看如何将建设和保护的矛盾处理好。

比如宁乡这个汉代古墓群,建设单位和政府双方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保护文物当成一种政绩,对历史文物心存敬畏感,在建设过程中重视文物保护和利用,重视考古发掘和文物抢救,提前与文物部门进行沟通,为文物保护留出时间和空间,甚至提出经费的支持,这是重视文物、敬畏文物一个具体的表现。作为文物部门来说,为了配合当地的建设,积极作为,提前介入,动用主要的技术力量,加大工作力度,抢时间,也尽量在资金的使用上为工程建设进行节约。双方配合得好,在建设和保护两者之间达成了共赢的最佳点。

 

文物保护与利用,“株洲模式”值得推广

新湖南:文物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湖南有没有其他的好案例和范本?

陈远平:文物利用有途径和手段,方式有很多,我们现在要求在这方面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手段、新的途径、新的方式来对文物利用进行开拓性的、开创性的、创新性的工作。

文物是各种各样的,价值也是有大有小。从面积上来讲,一个大遗址,对大遗址的保护、挖掘,我们可以建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个小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可对它进行开发利用。既要做好大文章,也要做好小文章。

株洲市在我们之前的印象中似乎就是一个工业城市,但是通过三年时间,株洲市的文化部门、文物部门进行株洲城区、郊区历史文物资源进行普查,发现了很多小遗址和一些文物点,比如秋瑾故居。他们通过调查发现,秋瑾当年在郊区有一栋民居,在这里生活学习,然后对这栋民居进行了修复保护,做了一些适当的陈列,对社会开放。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点。株洲城区还有很多小遗址,在建设过程中对遗址进行发掘,并保护起来,建成一个小型的遗址公园。

我们正在进行这样的探索,除了重大考古发现的建成的大遗址,在对小遗产、小遗址的保护利用上,也可以做些文章。株洲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应该进行推广。

 

湖南的文物保护要搭上“互联网+”的便车

新湖南:您刚说要利用新手段和方式进行文物保护和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支撑、从共享走向协同的新模式是否会成为未来考古和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湖南的文物保护如何搭上“互联网+”的便车?

陈远平:总书记和总理讲到了历史文物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名片,国家文物局正在组织实施一个大的工程,就是“互联网+中华文明”。除了按照常规的传统手段,比如通过博物馆、陈列馆进行保护展示,通过新闻出版来发行一些文物方面的读物之外,现在更时髦的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确实能够在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途径,创新我们的利用手段。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它的效益和影响肯定是更加广泛的。

在“互联网+中华文明”这个大系统工程里,我们每个省都有任务,每个单位、每个文物点、每件文物在这里面都大有可为。原来你去博物馆参观,看了就看了,回去之后记得多少还不一定。现在,我们可以对里面的每一件展品扫描二维码,图像可以转动,可以仔细琢磨,全角度、全方位观看和了解一件文物。

我们可以用一部手机就把博物馆带回家。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后,在传播、教育方面,这些新手段、新方式、新的科学技术都要尽量使用上来。

 

责编:李婷婷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