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大手笔”消肿大班额 大决策温暖大民心

记者:李婷 通讯员:袁愈雄 王朝辉   娄底晚报   2015-11-27 10:40:00

娄底市委书记龚武生一行到星星实验学校调研二期项目建设情况

娄底市委书记龚武生一行到星星实验学校调研二期项目建设情况

四年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0.2亿元,竣工54个项目,新增学位60058个

这是娄底教育史上最浓墨重彩的四年:2012年,娄底市委、市政府把化解大班额问题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强力实施《娄底中心城区化解大班额问题四年(2012-2015)行动计划》。四年来,累计完成投资20.2亿元,竣工54个项目,新增学位60058个。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看了娄底化解中心城区大班额工作情况汇报后,亲自批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总结推广”;湖南省委主要领导要求向全省推广这一做法。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相继进行报道和推介。

这四年里,娄底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民为本,立足教育发展大局、整合城区教育资源、切实化解大班额问题,举全市之力促进我市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硕果累累。

大难题:城区短缺1.8万个学位 学校严重“超载”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长,但城区学校规划、布局、建设未能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以致供读矛盾日益加剧,学校严重“超载”运行。

据人大代表在2009年的调查,娄底中心城区有43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5.3万人。如果按教育部标准,小学45人/班、初中50人/班计算,仅娄星区小学生就需开设459个班级,少开的班级数达172个,占37.5%;初中生需开班级209个,少开53个,占25.2%。据统计,娄底共缺少1.8万个学位(其中小学缺学位1.3万个,初中缺学位0.5万个)。

以中心城区为例,2011年下学期城区中小学校平均班额达80人,最多的班级有108人,大大超过国家对班额的标准。娄底一小建校时设计容量为1200人,一度发展到5000名学生。因此,出现了一年级新生就只能在新搭建的板房里上课的情况。教室内,学生上课胸脯贴着前面的课桌,后背靠着后面的课桌。连文具掉到地上,也不能弯腰捡拾,只能等到下课了搬开桌凳后才能捡起来。如此狭窄的空间,束缚了正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为扩大学位,许多学校将原有计算机室、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功能教室都转为普通教室使用,严重制约了学生科学、艺术素养的培养。

据了解,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快速增长,加之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许多农村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城里寄宿读书,娄底城区学生人数从1996年的8万,增加到2012年的15万人,在这十几年里,城区却始终没有新建学校,让大班额问题更为凸显。

大决策:化解大班额被列为第一民生工程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面对城区学生大班额等教育发展难题,市委、市政府不回避、不延缓、不懈怠,而是举全市之力,尽份内之责,解民生之难。

2011年底,来娄赴任不久的市委书记龚武生等领导在调研教育工作时,发现娄底一小部分学生挤在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中上课,且城区中小学校班额严重超员,学生拥挤不堪,深切感受到城区读书之难和学生求学之苦,要求相关领导深入学校调研,亲临班级体验,迅速化解难题。市、县两级领导深入学校课堂,再当中小学生,亲历大班额现状,真切感受到了大班额的危害,迅速凝成了化解大班额的共识。

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这一民生难题,娄底市委、市政府组织专题研讨,制订化解方案,出台了《娄底市化解大班额问题四年(2012—2015)行动计划》。从2012年起,利用四年时间,采取市县联动、整体化解,城乡互动、扩容分流,公私(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驱动、双管齐下等举措,逐步化解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难题。同时,市委、市政府将化解大班额项目做为市级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统一领导,统一调度,强力推进。

娄底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化解大班额四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将化解大班额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第一民生工程;有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多开“绿灯”,尽心扶持,形成合力。建立领导挂点联系教育基础建设项目制度,市、县两级党政“一把手”对四年行动计划项目工作一季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全面负责对口项目的建设质量、工程进度和协调工作,确保按预定计划推动工作进程。

大手笔:四年投入20.2亿元 硕果累累

2012年2月,总投资6亿元的城南中学举行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这消息一出,引起一阵热议。对娄底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6个亿算得上绝对的大手笔。而事实上,城南中学的建设,只是市委市政府化解大班额亮出的“大牌”之一。

为化解大班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娄底市委、市政府落实“三个优先”战略,注重从人力、财力、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优先保障,确保化解大班额工作有序发展、稳步推进。

市、县两级政府严格执行国家、省教育投入政策,娄底市财政从2012年开始,每年还安排5000万元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专项经费,并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2013年市城投拿出5000万元用于四年行动计划。2012年,市、县两级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捐资助学活动,其中市本级就筹款1.7亿元,通过吸纳民间资本、BT模式等途径,多渠道筹措化解大班额工作资金。娄底一中城南校区建设项目,是我市采取BT融资模式推进城市公益事业建设的重点工程,可容纳学生7500人,2014年秋季已经投入使用。投资6000余万元的吉星小学也采用BT模式兴建,已于2013年春季正式投入使用。

根据市人民政府2011年第21次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精神,凡属四年行动计划内的新增学校建设用地,一律由政府行政划拨;凡是学校建设项目一律享受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公益设施建设项目优惠政策,除中央、省相关收费外,一律免收市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只收取工本费。建立办事“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加快项目审批进程,提升项目建设速度。

四年期间,累计完成投资20.2亿元,竣工54个项目,新增学位60058个。到今年秋季开学,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平均班额由2011年的80多人降至2015年的52人,困扰多年的大班额真正实现了消肿、瘦身。

在新增学位的同时,教育部门还加大了对原有教育资源的潜能挖掘。为及时接纳快速增加的中小学生源,各城区学校大力扩容,千方百计腾出闲置教室,紧缩教师办公室和教学功能室,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学位。如把娄星区党校改建为娄底一小南校区,新增学位900个。

眼下,大班额得到了暂时缓解,10年后,大班额还会席卷而来吗?为了有效防范这种情况的再次出现,市教育部门科学测算未来10年的生源状况,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提前应对可能再次出现的城区大班额问题。积极做好教育用地规划工作,根据城市整体规划和功能分区,预留足够的教育教学用地。市、县两级机关事业单位搬迁后,其原址收归国资部门统一管理,符合办学条件的,优先用于办学办园。2014年,我市还制定了《娄底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点专项规划》,计划到2020年前,新建学校6所。

责编:娄底日报

来源:娄底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