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沅水丨西洞庭湖上砍苇人

  常德晚报   2015-10-03 12:37:59

汉寿县西洞庭湖一带港汊纵横,星罗棋布地散落着近百个人迹罕至的洲岛。温暖湿润的自然气候和肥沃土地,使这里成为理想的芦苇生产基地。

日出洞庭,苇花染金,万亩芦苇荡壮美如画!

中国最好的芦苇在湖南,湖南最好的芦苇在汉寿。汉寿西洞庭湖的芦苇在业界早已声名远播。

芦苇全身是宝,不仅根可入药,叶可作饲料,而且它还是造纸的主要原料,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每年初冬时节,当苇花如雪、芦秆金黄之时,望不着边际的芦苇荡便开始热闹起来。



日落洞庭西,洲岛上,仍有不少砍苇人抓住最后一线余光抢收。

为了生计,来自贵州、湘西及周边农村地区的砍苇人此时会像候鸟一样从四面八方如期奔向这片洲岛,开始用汗水书写他们在西洞庭湖上的这段苦旅故事。


芦苇秆垫底,塑料布撑顶,这就是外地砍苇人临时的家。


一天艰苦劳作,砍苇人无不湿透衣背,晚上回到住地,每个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用芦苇搭建的挡风棚中冲个澡,那怕冻得浑身发抖。


一钵鱼头煨热在锅里,这是先来就餐的人为迟到的同伴而留。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起眼的这一细节却透射出砍苇人之间朴实的人脉情谊。


一些包工头每天租船早接晚送,为的是让本地的砍苇人辛劳一天后能回家享受家庭的温暖。


砍苇人卖的是力气,每天收入的四分之一得上交包工头,加上分摊的伙食费,一天下来,人均收入不足70元。因太辛苦,洲岛上几乎看不到年青人入伙。有人告诉我,芦苇场这两年已开始有人采用机械化收割。如真要实现了机械砍伐,砍苇人这一延续近百年的传统作业行当或许将尘封历史……

平时在基建工地干水电工的邓小尼,被村里的包工头临时雇来。干了刚三天时间,他说砍芦苇实在太辛苦了,过一天他就会回城里干老本行去了。


“我每天都能挣百多块,他们喝白开水,只有我喝饮料。”提着几元钱一瓶的橙汁,来自岩汪湖五龙村的许必海在镜头面前一脸骄傲。

自2008年以来,每年的收割季节,我都会来到这里将镜头伸进芦苇荡,用影像关注这群砍苇汉子们的生存状态,记录下这一行当渐渐远去的历史背影……

龚建辉 文/图

责编:周杨

来源:常德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