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家庭”的“红色基因”

    2021-05-11 09:14:14

90岁的皇甫玉成平时最爱读书看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1日讯(通讯员 周赛男 莫锦文)银白的短发,缓而稳的步伐,精神矍铄的她热情地迎向客厅。近日,我们来到河口镇宏兴村,再次拜访了“全国最美家庭”——皇甫玉成家庭。四十几年来,皇甫老人不忘红色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良好家风,不仅感染熏陶着每一位家庭成员,更像一缕春风吹醒了乡邻们质朴向善的心灵。

皇甫玉成与儿子儿媳一起做包子。

红色家风代代传——坚强乐观

1930年,皇甫玉成出生于河北唐山的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是一名秘密的地下革命工作者。在父亲的带动下,兄弟姐妹六人,相继隐姓埋名走上了革命道路,只留下皇甫玉成一个人照顾家庭。

战火纷飞的年代,生死危机无处不在,1942年,皇甫玉成的大哥牺牲在日寇手中。1945年,她的父亲遭汉奸严刑拷打去世,当时年仅15岁的皇甫玉成不得不含泪独自为父亲送葬。年轻的她那时并不懂得多少国家大事,但父亲兄长的相继牺牲让她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当看到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前赴后继、英勇就义,她更是无比坚信,父辈们所做的事一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父亲和兄长背后的政党一定是一个备受人民拥护的政党。信仰的种子从此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逐渐安稳。然而,厄运之神再次袭击了皇甫玉成。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唐山大地震。皇甫玉成从地崩山摧中惊醒,从瓦砾中拉出两个女儿。雷雨交加中,皇甫玉成安顿好女儿,便转身砸开倒塌的房屋,用半边铁锅、几袋面粉和带灰的油盐,在简陋的雨棚下烙起了大饼,分发给了受伤的邻居和救援人员。这些大饼,填饱了大家的肚子,更安定了人心。

一边照顾邻里,一边却紧紧牵挂着在前线抢救伤员的医生丈夫和参与救灾的大儿子。牵肠挂肚了一个月后,终于,儿子平安归来,丈夫却因劳累过度,再也没有醒来。这一年,皇甫玉成46岁。少年丧父、中年丧夫,各种打击接踵而至,就在别人都以为这个女人可能从此一蹶不振的时候,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响应党和政府疏散救灾的号召,带着3个儿女回到丈夫的老家湖南湘潭。

女儿张凤霞教皇甫玉成使用智能手机。

不忘初心跟党走——爱党爱国

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户口,儿子没有工作,女儿无法上学,生活的重担全压在皇甫玉成一个人身上。加之水土不服,刚来湖南没多久,皇甫玉成旧病发作,再次累瘫,身体三分之二失去知觉。即便在如此困苦的情况下,她依然婉拒了广州兄妹接他们一家过去生活的邀请,并对妹妹派来探望的人撒谎说:“放心,我们一切都好。”

很快,“河口来了一户唐山地震灾民”的消息在当地传开了,政府派人来了解情况,第一时间给一家四口上了户口,还批了一块建房子的地基。凭着勤劳肯干,皇甫玉成一家慢慢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儿子张志远主动挑起家庭重担,逐渐从“门外汉”成长为种庄稼的“一把好手”。有母亲操持家务,农闲时,年轻肯干的张志远还跟广东那边的亲戚取得联系,在两地之间跑起运输,手头渐渐宽裕起来。

1998年,在村民的一致推荐下,“外地人”张志远当选为村支书,并且一干就是20多年。期间,村上的水库修起来了,路更宽了,电通到了每家每户,村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在村上资金紧张的时候,皇甫玉成要儿子自掏腰包垫资建设。在推进湘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时,皇甫玉成主动站出来,跟村民讲道理,做思想工作。在给房屋装修时,皇甫玉成又坚持要把堂屋保持原样,她对儿子说,“你这铺了地板,进门要脱鞋,人家来了不自在,有什么话也不跟你说了。”她还说,当村支书不是当官,是要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带领一方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子孙辈中,先后有5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皇甫玉成一家人。

以诚待人讲大爱——邻里和睦

“鸡蛋面饼1元钱,稀饭你自个盛都行,管饱!”一大早,皇甫玉成便在儿媳陶利娥开的早餐店里忙活了起来,做烧麦、蒸包子、烙鸡蛋面饼,都不在话下,麻利的的手法让年轻的客人们看得目瞪口呆。考虑到来店里吃早餐的客人大部分都是周边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及其家长,皇甫玉成还叮嘱儿媳,份量上要有保证,价格一定要实惠,赚点薄利就可以了。

“婆婆年纪大了,家人本不愿意让她操心,可老人家完全闲不下来,乡邻们也都喜欢她的真诚实在。”陶利娥说,婆婆一生乐善好施,与人为好,她经常告诫家人“远亲不如近邻”,人家有困难,搭把手,把乡里乡亲的关系处理好,没有办不好的事。

婆媳关系在很多人眼里压根就是一“千古难题”,可陶利娥却从未因此犯过难。几十年来,皇甫玉成以身作责,勤俭持家,从未与媳妇吵过架、拌过嘴,哪怕儿子儿媳、孙儿孙媳偶有口角,皇甫玉成也永远站在媳妇这一方,她深知媳妇满意这个家,这个家就会充满人情味,充满暖意。通过传帮带,如今的孙媳妇也成了村民眼中的好媳妇,热情好客,待人和善。

在一次颁奖活动上,主持人问她,回望过去,经历了战争、地震,从旧社会迈到了新时代,遇到了那么多打击和磨难,您是怎么走过来的?老人用浓浓的乡音笑着回答:“没别的,听党的话,跟党走,日子总会好起来的!”这,或许就是信仰的力量吧!91载春秋,老人见证了国家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坚定的信仰是她不变的初心,更是她力量的源泉。

责编:蒋睿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