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加强疫情防控中的公众心理调适

    2020-03-03 06:43:02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疫情暴发以来,部分公众因新冠肺炎的未知性和认知偏差,容易产生恐惧情绪、焦虑心理、消极懈怠甚至牢骚逆反等偏激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切实做好公众心理调适工作,培育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就成为了当前疫情防控的重要内容。

一、引导公众自我调适

政府应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如北京市发布《公众防控指南》,引导公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增强了公众的自我防控意识和防护能力。

第一,增强公众战胜疫情的信心。疫情发生后,有两个问题需要警惕,一是部分人心存侥幸,大意懈怠;另一个是莫名恐慌,造成混乱。当前,全国确诊人数的增长日趋减缓,新增疑似病例数快速下降,治愈人数大幅度上升,疫情暴发趋势得到控制,疫情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结束。因此,要引导社会公众客观、冷静、辩证地看待和分析疫情,积极配合、支持政府对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增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定力。

第二, 增强公众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疫情可能使部分人面临患病、失去亲人、失业、收入减少甚至破产,关键是怎样看待和处理。一般而言,产生挫折的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对待挫折正确的方法是学会科学的归因,即找到产生挫折的真实原因,将不良归因置换为某种中性的、无害的归因,然后通过调整目标、增加努力、改变行为、寻求帮助、借助外力等方式来克服挫折。有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才能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应对各种挫折,及时疏导消极情绪,减轻和排除精神压力,防止心理失调。

二、重视组织内部调适

各级各类组织要按照“守土有责、守士担责、守土负责”的要求,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采取强有力的组织措施,确保每一位员工身心健康。

第一,注重员工心理疏导,形成群体合力。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逐步复工复产,但疫情让部分人产生惧怕和懈怠心理阴影,患上出门恐惧症和长假慵懒症,产生顾虑畏难情绪和消极怠工行为。“心病还得心药治”,要解决公众的心理问题,关键还靠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培养员工自主、自觉、自律、自为的责任意识,自觉履责、尽责,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各单位应安排专职人员和专业人才开展这项工作,或请专家学者设立专线电话或微信等服务平台,开展系列咨询服务活动,让员工保持理性、尊崇科学,切实遵守和执行相关制度。

第二,全面建立防控制度,加强人文关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还能使制度规范内化为人们行为的自觉自律,激励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各单位应强化疫情防控组织领导工作,建立轮流值班、信息通报、宣传教育、个人防护、志愿服务、防疫物资保障等制度体系,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加强人文关怀。

三、加强社会总体调适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调动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握主动权,下好先手棋,打好系统攻坚战,加强社会总体调适,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第一,加强对疫情舆论的引导。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舆情热点多,非理性情绪易传播谣言,没有官方权威说明易导致众说纷纭。因此,政府部门应继续完善疫情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主动发声,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最新的、真实的、全面的权威信息,增强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权威性,围绕疫情热点话题,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消除公众疑虑,提高公信力。要加强对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的打击力度,惩治谣言的传播者,依法取缔网络中各种不实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加强政策法规调控。针对此次疫情影响严重的市场主体面临的较大生存发展压力,国务院及其部门密集出台20多个文件,在防控物资保障、交通运输保障、财政金融支持、税收减免、促进就业、优化服务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地方应及时跟进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帮助公众渡过难关,提振社会信心,增强公众安全感,维护社会稳定。同时,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提高震慑力,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执笔人艾医卫:系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湖南省智库领军人才)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3月3日08版)

责编:肖秀芬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