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06 07:45:34

刘瀚潞
一支画笔,勾勒出新中国的模样。一生回望,最眷恋仍是故乡的山水民情。
2025年10月28日,湘江之畔的湖南美术馆,透着暖意,周令钊作品捐赠仪式暨“湖湘百年美术之路——周令钊抗战主题作品展”开幕式在此举行。
周令钊先生之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周容站在众人面前,温柔而坚定。
周令钊作品捐赠仪式暨“湖湘百年美术之路——周令钊抗战主题作品展”开幕式
这天,她正是来履行6年前的约定——把父亲的艺术心血,送回这片孕育他的土地。
水墨、水粉、水彩、丙烯,创作、写生、速写与设计手稿……325件艺术珍品,凝聚着这位著名艺术家、共和国“最美奋斗者”的心血。
“湖南是父亲家国情怀与一生信仰的萌生与养成之地。”周容的话语在大厅里回荡,落在在场者的心上。
1.从平江走出,提笔赴烽火
“这都是家乡题材的作品。你看,这是韶山的,这两幅是岳阳的,我们老家平江的是这一幅,原画有9米多长。”
展厅里,周容领着记者们,走近湖南主题的画作前。
“父亲在平江生活了6年半,6岁半到长沙,又在那里待了9年,在湖南的15年,是他艺术感知和实践最初的养成期。湖南也是他一生劳作与成就的奠基地。”周容缓缓道来。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两日,周令钊出生于平江县一个书香之家。墨香伴着他长大,平江的青山绿水,融入了他的眼底。只是童年的安宁,常被动荡打破。
周容记得父亲讲过的一个往事。五六岁时,平江正逢军阀混战,南北军阀在乡下劫掠。一次,他在平江爽口村写生,正专注描摹景致时,一只小狗从旁跑过。他低头看狗,就在这一瞬,一颗枪弹从他原先头的位置飞过。是这只偶然出现的小狗,无意间救了他一命。
动荡中,周令钊从平江走到长沙,又在抗战烽火燃起时,背起画板踏上了救亡之路。
周令钊 《云南芒市》纸本·水彩 29.2×19.3cm1944年展厅里的一块展板,清晰勾勒出他的烽火足迹。武汉、上海、广州、桂林、昆明……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他以艺术为武器投身抗战宣传:绘制宣传画鼓舞士气,奔赴前线慰问将士,开办漫画训练班培养人才,深入战地写生记录真实,远赴缅甸慰问中国远征军。
他加入湖南省抗敌画会,每周赶制一个画展,扛着画板往街头、乡镇跑,让抗日宣传画走进百姓视野;在广州参加“八・一三”歌咏队,在火炬大游行中绘制《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和《挺起胸膛,按住疮伤,前进》两幅大画;参加漫画宣传队,加入抗敌演剧队后,既设计舞台布景,又客串配角,忙得脚不沾地。
周令钊 《从废墟中建设起来》木刻版画 1939年展厅里,一张照片展示了周令钊参与绘制的黄鹤楼城壁大壁画《全民抗战》。
1938年,19岁的周令钊在武汉黄鹤楼下,与第三厅的同事们在黄鹤楼下抢画这幅抗日巨作。
后来,周令钊回忆:“那时国难当头,日军已经推进到长江以北,武汉即将沦陷。我们画画时,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天天来丢炸弹,老百姓灾难深重。”
“那些惊险的经历,给父亲建立起了坚定的信仰。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国家和平安宁,老百姓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周容说。这份在烽火中铸下的信仰,成了周令钊一生创作的底色。
2.窄窄的书桌,盛下万里山河
许多人都好奇,周令钊那些气势恢宏的巨作,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父亲在哪里都能画。”周容领着大家看向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正值1994年,周令钊在岳阳一处临时住所里,创作石刻壁画《沅江水暖》《澧水花繁》,画案只是一张窄窄的桌子。
“他不用看全貌,整个画面的比例、细节都在他心里。这点,我做不到。”周容的话语里满是敬佩,这份功力,源于一生的艺术积淀。
周令钊 《回忆开国大典毛主席画像绘制现场》1949年,30岁的周令钊接到一项重托:为开国大典绘制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6.2米长、4.8米宽的巨像,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彼时既无专业升降机,也无照片放大设备。他请工作人员在天安门城楼上搭起脚手架,凭着抗战时画大壁画的经验,用“打格放大法”将小照片上领袖的面容一笔一笔“搬”上马口铁皮做的画板上。
开国大典前夜,领袖画像已挂上城楼,周恩来总理提出修改意见。周令钊当即拿起画具,登上一个由三个木梯绑在一起的8、9米高的梯子,小心翼翼爬上去。梯子晃悠悠的,画面有4米多宽,他反复数次上上下下,稳稳落笔,直至修改妥当。
国徽、政协会徽、团旗、少先队旗,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以及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票面……后来,周令钊还参与了许多以国家名义发布、为国家代言的作品,被誉为“新中国设计第一人”。

周令钊作品捐赠仪式暨“湖湘百年美术之路——周令钊抗战主题作品展”现场展厅里,这些展品件件分量千钧,陈列却朴素寻常。
策展人陈礼解释,策展之初,周容便特意交代:“父亲是个很温和的人,希望这个展厅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展厅一角,还原了周令钊的工作书桌——这张书桌购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北京,他曾在此创作中国共青团团旗等重要作品;椅子的扶手上,仍可见常年使用留下的岁月痕迹。简朴的环境,诞生了不平凡的作品。
艺术家黄永玉曾这样评价他:“他搞了许多重大的事情,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也不张扬。如果换成有的人,能参与其中任何一项事情都可以吹半辈子了。”

2011年,周令钊为北京湖南大厦壁画作草图。资料图
“父亲的心思全在把事情做好上,做完一件再做下一件。”在周容的印象里,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
84岁时,周令钊与夫人陈若菊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北大厅设计《松》《竹》《梅》浮雕;91岁时,耗时四年绘制《汨水平江永流芳》长卷;94岁时,完成北京地铁朝阳门站的陶瓷壁画《凤舞朝阳》《京东粮道》;96岁,创作完成《平江八景》;98岁时,设计第四轮中国生肖邮票《戊戌年》。
2011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周令钊首次个人大展,现场人山人海。面对众人,周令钊语出惊人:“我今年才92岁,来日方长。”与会的同行和友人们都高兴地鼓掌。
3.画不完的美景,是故乡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刚落成的湖南美术馆为周令钊举办了开馆以来的首次艺术家个展。
展览上,已百岁高龄的周令钊坐着轮椅亮相,听闻美术馆希望收藏作品,当即欣然答应。
6年前的这个约定,如今终于让这批艺术珍品循着他的故乡情,安然还乡。
实际上,自从走出平江、离开湖南,周令钊的“返乡”从未停过。
“从20世纪50年代起,父亲就经常回到家乡。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回来,为湖南进行创作,用艺术作品诠释和赞美这片土地。”周容说。
周令钊的笔下,永远有湖南的山、湖南的水。
周令钊与陈若菊1984年合作的《白云黄鹤》彩墨画。
1982年,63岁的周令钊接下武汉黄鹤楼壁画的任务。到了武汉,完成工作后,他想到家乡岳阳也有一座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他就去岳阳楼设计了一幅朱漆描金的漆刻座屏《巴陵胜状》。又想到离平江不远,特意绕路回家乡,打算为平江画一幅壁画。当时平江最好的“宾馆”是县委招待所,他见一楼餐厅西头有面大白墙,便跟县里领导说,想给老家画幅画,要把美丽的平江画这墙上,也能帮着宣传平江、推动旅游。
接下来一段时间,他跑遍平江山水,在黄金洞水库边见一湾碧水映着满目青山,赶紧写生记录;回北京后反复修改小稿、放大样稿,最后再回平江精心绘制,最终完成丙烯壁画《春洒黄金堰》。这是平江历史上第一幅表现本土美好山水的壁画。
《放排》(平江黄金堰) 纸本水粉 1983年 周令钊
此后多年,他对湖南的艺术回馈从未间断,其中不少是夫人陈若菊和他一起绘制的。1996年,为“中国常德诗墙”绘制完成两幅各高2米、宽30米的石刻壁画《沅江春暖》《澧水花繁》;1999年,为平江县邮电局创作丙烯壁画《深山邮情》;2000年,81岁高龄受邀到岳阳过春节,爽快答应创作,历时一年多为南湖宾馆留下《天下忧乐情满楼》《春风又绿盘石洲》两幅巨作;同年,还为平江县三市镇办公室画了一幅丙烯壁画《碧浪连天茶香四海》;2006年,画平江彩墨长卷《汨水平江永流芳》;2011年,应湖南驻京办之邀,为北京湖南大厦创作壁画《长沙——橘子洲头》。
《春洒黄金堰》(平江县医院门厅) 布面丙烯 1983年 周令钊
出生在北京的周容,起初是从父亲的画作里认识湖南,后来跟着父亲一次次返乡,才渐渐熟悉了家乡,也懂了这片土地对父亲的意义。
此次捐赠,她亲自整理作品,特意挑选父亲与湖南、广西、四川等南方地区相关的画作:“我就想让这些作品回归故里。老家的人们看起来更亲近。”
2022年10月,103岁的周令钊先生回到家乡。那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湖南。
面对家乡的青年美术工作者们,他说,家乡的风景使我手不停笔,我会出很多作品。我走在家乡的每一块土地上,感到亲切,画不完的题材,画不完的美景。
如今,那些曾在他笔尖流淌的平江晨雾、汨罗江波、岳阳楼影,终于落回了故土。
责编:邓正可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