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桥,长沙“刘妈妈”十五年为“喜憨儿”铺就人生路|26℃

  三湘都市报   2025-11-02 18:11:28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蔡银)霜降过后的长沙寒意渐浓,长沙市开福区博爱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机构的活动室里却暖融融的。近日,刘晓正蹲在学员身边,拇指轻轻擦掉孩子嘴角的饭粒,声音柔得能化开深秋的凉:“慢慢吃,刘妈妈等你。”这位被400余名心智障碍学员唤作“妈妈”的家园主任,身上叠着“全国助残先进个人”“最具爱心慈善人物”等十余项荣誉,而支撑她十五年坚守的,是一份共情与担当。

以共情筑巢,在琐碎里撑起一方暖园

2009年的一次公益走访中,刘晓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心智障碍群体。她亲眼见到孩子们因沟通不畅而独自蜷缩在角落,家长们为了全天候照料孩子,常年无法正常工作、社交,眼里满是疲惫与无助。有母亲红着眼眶向她倾诉,“不敢想自己倒下后,孩子该何去何从”。

这些真实的痛苦与绝望,深深刺痛了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让她无法再置身事外——“我必须做点什么,哪怕只是给孩子们一个能遮风挡雨、有人照料的地方,给这些家长喘口气的机会。”

怀揣着这份疼惜,2010年,刘晓成立了博爱阳光家园,免费为心智障碍者提供生活训练、社会适应辅导、职业康复等服务,每天为托养的孩子们提供免费午餐,一条温暖的公益之路,就在这份共情里启程了。

在博爱阳光家园,技能培训的路处处是反复与琐碎:好不容易教会一名学员打包、送货,到了岗位上,他却可能因为紧张忘了沟通礼仪,或是弄错了货物数量,只能重新回园再练;刚掌握的生活技能,隔几天又会因状态波动变得生疏,老师们得耐着性子从头示范。这样“培训—上岗—返岗—再培训”的循环,常常耗费数月心血却险些功亏一篑,连旁人都觉得疲惫,刘晓却从未流露过厌烦。在博爱阳光家园,学员需要帮助,同伴会主动伸手,老师会及时引导,这份彼此支撑的温柔,是她十五年坚持的底气。她把每一次返岗都看成“再陪他们走一程”的约定,用最朴素的善良,接住了这些“折翼天使”跌跌撞撞的成长。

“难,特别难,但一想到那些家长的苦衷,我就不能停。”十五年里,刘晓把心底的共情,化作了日复一日的琐碎付出。

如今,为了让学员们能彻底改善生活状况、活得更有底气,刘晓还在积极寻找可持续的“造血”机会,希望通过优化手工文创项目、拓展稳定就业渠道等方式,让学员们凭借自己的双手赚得更稳定的收入,真正实现经济独立与生活品质的提升。

以坚守点灯,十五年助力四百余个家庭重获希望

如今,家园已累计托养400余人次心智障碍者,帮助20多人实现就业,先后获评“湖南省AAAAA级托养服务机构”“湖南省辅助性就业示范机构”,刘晓也收获了“开福区雷锋式道德模范”“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

“托养不是终点,能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社交、生活,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才是真的帮他们。”这是刘晓十五年始终坚守的信念。为了让学员们敢于走出家园、融入社会,她费了不少心思。

“一个人做得再多,也只是一点点,人人都做一点,就多了。”刘晓望着活动室里认真做手工的孩子们,语气恳切,“我盼着更多人能参与到‘为他人点灯’的行列中,不用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怕只是多一份理解、少一点偏见,对这些孩子和家庭来说,都是希望。”

十五年燃灯引路,四百余个家庭重获希望。刘晓用十五年的坚守证明,善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在她眼里,每个“喜憨儿”都是需要耐心等待的花朵,而她,愿意做那个守在花园里的人,直到每一朵花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受访者供图

责编:罗璐

一审:蔡银

二审:朱蓉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