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番 龙艳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31 17:03:48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刘番 龙艳
“因为瘫痪在床,正发愁怎么去县城办理残疾人证,专家就上门服务来了,真是太好了!”10月29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葫芦镇葫芦村龙先生躺在床上,望着忙碌的评残专家和工作人员,激动地握着他们的手反复道谢。这温情的一幕,是保靖县聚焦残疾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情打通服务特殊人群“最后一公里”的生动缩影。
近日,保靖县残联联合县卫健局推出上门评残便民服务,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乡镇村落,让行动不便的残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评残服务,用实打实的举措守护特殊群体的民生福祉。
 医生上门仔细看片子鉴定
医生上门仔细看片子鉴定
精准部署:绘就上门评残“路线图”
“很多残疾群众因为身体不便、家住偏远山区,往返县城评残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因为交通不便一直没能办理残疾人证,享受不到应有的政策保障。”保靖县残联负责人李军洪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残疾评定“进城难”是困扰不少残疾群众的突出问题。为切实破解这一民生痛点,保靖县残联主动担当,第一时间联动县卫健局及全县12个乡镇,启动专项调研工作。
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与村“两委”座谈、电话回访等方式,对辖区内疑似残疾、行动不便且未办理残疾人证的群众进行全面摸排,建立起精准的服务台账。出台《保靖县上门评残集中服务工作方案》,为上门评残工作划定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此次集中服务精准锁定253名有需求的疑似残疾群众,针对服务对象分布广、居住散的特点,县残联组建2支评残服务团队,抽调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骨科、眼科、神经内科等领域的骨干专家,集中9个工作日开展专项服务。为确保服务不缺位、无遗漏,工作人员提前3天与服务对象电话确认,告知评残所需材料、注意事项,对居住特别偏远、行动极度不便的群众,专门标注“重点入户”标识,确保“一户不落、一人不少”。
高效推进:跑出便民服务“加速度”
10月28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两支评残服务团队已分别从县城出发,驱车前往吕洞山镇、葫芦镇等周边乡镇。“大爷,路不好走,我们扶您慢慢走”“阿姨,表格我帮您填,您只需要告诉我基本信息就行”,在吕洞山镇的临时评残点,工作人员早已布置好桌椅、张贴好流程指引,有序引导前来评残的群众。
评残现场,专家团队严格按照《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国家标准,逐一查看群众的病历资料、检查报告,耐心询问病史和身体状况,通过专业的查体、功能评估等方式,精准判定残疾类别和等级。
在评残间隙,残联工作人员化身“政策宣传员”,向等候的群众发放惠残政策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残疾人证办理后续流程、康复补贴、就业扶持、教育救助等政策,现场解答群众疑问。复兴镇甘溪村的滕先生因腿部残疾,常年居家不便,一直没能办理残疾人证。此次上门服务中,工作人员全程帮他拍照、整理资料、填写表格,让他零跑腿、零花费就完成了全部流程。“原本以为要折腾好几次,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办好了,工作人员比亲人还贴心。”滕先生竖着大拇指,对服务团队连连称赞。
截至10月30日,短短3天时间,服务团队已顺利完成吕洞山镇、葫芦镇、复兴镇、水田河镇4个乡镇的评残服务,累计为74名残疾群众提供专业评残服务,其中45人成功通过评定并现场完成残疾人证办理相关手续。高效便捷的服务,让残疾群众少跑路、得实惠,跑出了保靖便民服务的“加速度”。
暖心服务:架起党群连心“连心桥”
在上门评残服务中,保靖县始终坚持“评残+服务+关怀”三位一体,不仅注重评定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更注重对残疾群众的人文关怀。对符合办证条件的群众,工作人员全程代办相关手续,确保证件尽快发放到位;对不符合条件的群众,专家耐心解释评定标准,结合身体状况给出个性化康复建议、健康指导;对家庭困难的残疾群众,主动对接乡镇民政部门,协助申请相关救助政策,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感受到温暖。
今年以来,保靖县始终把特殊人群的民生福祉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持续优化残疾人服务保障。针对残疾群众在康复、就业、教育、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通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教育资助、残疾人就业培训等一系列惠残举措,累计为全县2618名残疾人落实服务保障,投入相关资金334.1万元,帮助157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责编:李孟河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下载APP 报料
报料 关于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