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怀益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31 14:43:29
文/吴怀益
转眼间,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坪坝镇工作已有五个年头。我在乡土中成长,念完大学当兵后,终又扎根在这片广袤的农村热土上。
宿舍的不远处就是乡镇集市,逢农历三八赶集。不管寒来暑往,赶集日的清晨五点半,公路上总会热闹起来。“滴滴滴”的鸣笛声、过往群众的招呼声、商贩的吆喝声、各种音符汇聚成主旋律,奏响了人间烟火最动人的乐章。早集一散,人们便又匆匆折返田间地头,投入忙碌的劳作。
也许是童心未泯,也许是情景交融,赶集时人头攒动的画面,总能唤醒我内心深处的集市。
儿时对赶集的痴迷近乎魔怔,九十年代商品远不及现在这般丰富,但那些热闹非凡的集市,恰恰装着我五彩缤纷的童年。“披星戴月赶路的身影,玻璃罐的水果糖甜香钻鼻,各种小吃摊前的驻足留恋……所有画面好比一整卷胶片,每一帧都浸着时光的温暖。
故乡的集潜藏在滋滋冒油的肥肉中,成为人间烟火的鲜活载体。上大学以前,父母一直在外打工。当然,那会儿还没有留守儿童的概念,家里就我和弟弟还有奶奶朝夕相处、日夜相伴。每逢赶集,她总会拿些土货农产到集市上售卖,给我们换两斤猪肉来解馋。
傍晚时分,只要听到“滋”的一声,我和弟弟就会搬起板凳,守在灶边。目不转睛的盯着锅中,嘴里不停地喊着“熟了”“熟了”……奶奶总会在肥肉稍榨出油脂后,用锅铲将肉片依次递出,而我们也顾不上高温烫嘴,拿来就往口里送。两斤肉出锅后,往往只剩下一斤了。
期盼中的集杂糅在香辣软糯的辣条上,成为金色童年的独特符号。上学期间,最盼的一定是奶奶从集市上带回的辣条。“唐僧肉、牛板筋、马蹄块”,这些淹没在时代浪潮的名词,都是我童年的最爱……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笔走龙蛇,可我早已归心似箭,恨不得早点放学。
回家后第一时间就是翻找背篓,拿起带回来既是意料中又是意料外的辣条惊喜。和弟弟你一根、我一块,格外满足的狼吞虎咽。不一会儿额头上早已布满汗珠,幸福与满足溢满了整个童年。
记忆里的集勾芡在热辣滚烫的米粉里,成为乡愁记忆的行走见证。湘西米粉作为湖南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小吃,具有汤汁少、配多样浇头(俗称“哨子”)的鲜明特征。搭配花生、酸豆角等配菜,形成酸辣滑爽的复合风味,受到广大食客青睐。“一天不吃粉,走路都不稳”是湘西人钟爱米粉的真实写照。
“你就带我去赶场嘛,就赶明天这一次。”周末逢集时,我总是在前一天的晚上央求,而奶奶经常是架不住软磨硬泡,多半随了我的“愿”。
赶集前的夜是最长的“夜”,几乎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满脑子都是第二天吃粉的场景。天还没亮我便早早起床,穿着整洁的解放鞋,和背杉木或农副产品的奶奶徒步同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美丽……”一路高歌前往5公里开外的吉首市乾州农贸市场。
每次在天空刚漏出鱼肚白时便到达市场,我总会双手合十,期待“杉树或时蔬”赶快卖掉。目不转睛盯着人头攒动的过往商客,只要他们转头问价,我也仿佛遇到了“救世主”。等待时间除了漫长,剩下的就只有煎熬。
卖了山货后,我定会牵起奶奶的手一路狂奔至心心念念的米粉摊子。“吃粉吃粉,一块一碗”在饮食区,每个商贩都在卖力的吆喝着。“老板,给我烫碗木耳粉。”她总会慈祥的看着我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然后才去置办货物。
弹指间,二十年已过。奶奶早已离世多年,而我也即将迈过四十门槛,抵达不惑之境,但赶集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格外怀念。时光是杯烈酒,入口辛辣,饱含人生百味;回味甘醇,藏着别样年华。每当经过乾州,我都会照例去吃一碗米粉,但再也吃不出以前的口味儿。其实,粉还是从前的配方,只是舌尖少了童年的纯粹,心底缺失了那段热闹的底色。
伫立在儿时的土地上,忆往昔,岁月暖意逐渐漫上心头。我的集从未走远,只是换了模样,藏进熟悉的场景上,映在深夜的浅梦里,更留在奶奶温柔依旧的音容笑貌中……
责编:李孟河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下载APP 报料
报料 关于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