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请皇帝吃顿饭,竟换来“一出好戏”

  湖南日报   2025-10-31 10:35:18

文|高世逢

田间地头的山歌融入戏曲锣鼓,憨厚的农民故事被久久传唱,花鼓戏《蔡坤山耕田》是一坛陈酿,既保留着传统戏曲的醇厚底色,又焕发出直击人心、尽显时代锋芒的艺术魅力。这部脱胎于传统民间小戏的作品,经多年打磨扩展为“遇饭”“过堂”“散财”“耕田”“施粥”“恩赐”六场戏。从祖辈口中的朴素传说到舞台上扎着“冲天炮”的蔡坤山,从家长里短的叙事格局拓展到融合声光电的现代演绎,寻常农民的一碗热饭,竟意外救助了落难的正德皇帝,这“一饭之恩”引出的传奇,动人心魄。

《蔡坤山耕田》海报。

记忆深处的蔡坤山,戴着毡帽、身着二衣、光着双脚;而在剧作家吴傲君的笔下,他摇身一变:毡帽换成了“冲天炮”,二衣换成了红兜兜。不仅如此,这个灵泛聪明、憨态可掬的角色,还藏着不寻常的智慧。比如他从县太爷那里借得五十两银子归家后,整日提心吊胆,既怕强盗惦记,又恐窃贼光顾。权衡之下,他想出个绝妙法子——将银子分发给邻里乡亲,一人一两,让大家吃饱饭、作好阳春,丰收之后,每两银子回收红薯一担。乡亲们感激不尽,这看似无奈的权宜之计,竟让他意外收获了丰厚的回报。民间的生存智慧,令人拍手叫绝。

以前舞台上的蔡坤山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编剧吴傲君笔下的他却判若两人,面对妻子唯命是从。从昔日的“满嘴跑火车”,蜕变为“出口成章”,这一转变并非对传统的割裂,而是让农耕文明中“勤劳、善良、智慧”的基因,以更契合当代审美的形式演绎。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创作技法,在韩剑英导演的理念中化作生动实践。舞台调度上,田间耕作的质朴与官府衙门的诙谐无缝切换;灯光舞美里,传统花鼓的土味与现代艺术的时尚碰撞出火花。更妙的是正德皇帝微服私访的情节,知县因“朱”“猪”避讳,献烤乳猪时引发的笑料,让“皇权与民生”的古老命题有了接地气的演绎。

“为老百姓写戏,写老百姓爱看的戏。”剧中“去年冬水满哒河,今年春旱跑不脱,多栽红薯少栽禾,栏里宜养大猪婆”这样随口而歌的唱词,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让农耕生活的烟火气直通观众心底。阵阵笑声中,观众沉醉于花鼓戏的魅力,即便剧中偶有悲情片段,也被巧妙化作悲中见喜的妙笔,令人在心头微酸之际又忍不住莞尔,在啼笑交织中品咂出别样滋味。

“衡量经典的标尺,不是奖杯,也不是奖杯的数量,而是这出戏老百姓喜不喜欢,能不能经常性演出。”朱贵兵、叶红、郭振威、张小虎、周回生等艺术家在舞台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这出戏早已超越了“戏”的范畴。它是农耕文明的活态标本,是传统美德的当代转译。

从毡帽到冲天炮,从田埂到舞台,《蔡坤山耕田》像一株扎根沃土的作物,既吸收着传统的养分,又沐浴着时代的阳光,在“戏”与“生活”的阡陌间,耕出了一片属于中国戏曲的丰饶田野。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刘涛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