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编剧毛剑锋,如何让“沧浪之水”惊涛拍岸

  湖南日报   2025-10-31 10:31:54

文|盛伯骥

小说《沧浪之水》我没读过,应该是没有评头品足的权利,但话剧《沧浪之水》我看过了,这成了我可以发点感触的理由。因此,从小说到剧本,我想讲几句编剧印象。

话剧《沧浪之水》编剧毛剑锋,“50后”,长沙人,不仅和我是同城,而且还同龄,甚至还是同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同为湖南电大在职学生,但同级不同班。

《沧浪之水》剧照。湖南省话剧院供图

毛剑锋自幼进入湖南省湘剧院,从小学员一直干到院长,从老生做到编剧。新世纪来临,毛剑锋受命成为湖南省话剧团领军人,虽然跨越剧种和行当,但他把话剧舞台玩得风生水起,《沧浪之水》就是他得意的一笔。同学的成就,我也兴奋,自告奋勇,以此小文,浅聊该剧的印象以及话题。

剧跟人走,看人生如戏,这是我观剧后的第一印象。这部剧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大意是讲述了一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阴差阳错成为了省卫生厅公务员,由于不谙世事,他最初只能糊里糊涂混了个无职无权的岗位。但在老婆的助力下,厅长和夫人的点醒下,逐渐懂得世道,终于时来运转,大展宏图。对于观众而言,这个故事非常现实,有哲理,也有批判,有看头,也有想头。

但是,由于这部剧是由小说改编,而且这部小说特色是心理描写颇为精彩。因此,如何把人物心里想的,变成观众看的,这就成为毛剑锋的难点,也是卖点。把无声变成有声,这需要活力,活力就是节奏。而人生也需要活力,都在节奏的驱使下。舞蹈的人群,画面的变局,把心中要说的,变成眼中所看的,这就是有戏曲功力的编剧能达到的。然而,把心理变成镜像,这需要境界,毛剑锋硬是通过了一幅幅画面,勾勒出了池大为的人生,厅长的人生,甚至处长们的人生。

作为观众,我不仅感受到毛剑锋的艺术意图,即传承经典与话剧创新的结合,方圆人生和圆方人生的选择。方方圆圆,圆圆方方,都有精彩,无论是做人或为官,也无论是做戏还是编剧,毛剑锋把这个命题完成得淋漓尽致,痛痛快快。

我观剧的第二印象,那就是戏跟剧走,全场都是戏。众所周知,话剧是舞台剧之王,在西方有极高的艺术地位。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传入我国后,立刻为当时的都市观众所追逐,随后又作为“文明戏”走进了大众视野。湖南是中国话剧艺术人才的聚集地,如浏阳人欧阳予倩、长沙人田汉等均是中国话剧舞台初创人和开拓者,他们是从湖南戏曲的山水环境中走出来的。湖湘文化的底蕴,或多或少对这些艺术家有着根脉般的影响。

无独有偶,毛剑锋从小在湖南戏窝里长大,更是对湖南戏曲情有独钟。当我看到大幕启后,一道湘剧高腔穿越全场,刹时有了一股湖湘人杰的气场。这种以腔带作势的艺术状态,很容易让观众领悟主题,走进创作者的境界。而后来频频出现的脸谱、群舞和音乐,时不时与戏曲元素发生关联,这种借用戏曲艺术的优势,完成中国话剧的活力风格,是创新还是传承,虽然不能理性分清,但剧和戏的融合,却实实在在有了许多掌声。

大幕刚落,因家中有事,来不及等待谢幕,匆匆离去。但身后的雷鸣掌声告诉我,观众和我有同感,好剧好戏。

责编:刘涛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