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 10:40:54

粟立新
湘籍作家林汉筠新近出版的文化散文集《黔地行记》,是他赴黔为期半年的东西部协作“文化交流”而衍生出来的副产品,通过“那山”“那水”“那人”三个章节,进行一场湘黔两地的精神对话。
“霸蛮”,是湖南人的口头禅,是刻进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这种湖湘的精神特质,如同一条隐秘的河流,始终流淌在林汉筠的文字里,即便落笔于他乡黔地的山水自然与人文历史,也难掩其湘人“蛮味”本色。在写位于德江县平原镇的中共黔北工委时,他避开宏大叙事与历史事件的平铺直叙,以湘籍先辈宋至平(中共黔北工委创办者之一)的足迹为引,创作出《宋至平的十字关》。作家笔下的“十字关”,让历史人物的抉择与地域文化基因紧密相融。它既是平原的一个重要路标,更是宋至平以及像宋至平一样的革命者对革命信仰的坚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湘人“霸蛮”精神的延续和“经世致用”的传统。
文庙,是地方的文化符号之一。黔地安化县文庙与湖南安化文庙,在作者的笔下来了一次精神碰撞。看似两个孤立的文化符号,成为湘黔两地的文脉交融见证。飞檐斗拱间,有黔地的文化记忆与张扬,也倒映出湖湘文化“以文化人”的如磐初心。这种个人探讨与文化寻根结合的写法,蕴藏着历史温度。

《山祭》,讲述的是三个宝庆人与一个黔地土家汉子的故事。宝庆人刘仪顺在黔地与当地土家族人胡胜海结盟起义,湘军将领、宝庆人席宝田挥师镇压起义军,150年后“我”拜祭当年的战场。作家以细腻的笔触,把两个地域的人、两种文化的魂,悄悄焐在了一起,更是将这种湘人精神的书写推向深处。他没有回避历史,而是在这种张力中,让湘人“蛮”性的多面性愈发清晰。这里有黔地山民为生存而战的悲壮,有湘籍将领为“平乱”而挥的刀剑,有湘人血脉中“揭竿而起”的抗争本能,更有湖湘文化里“忠君报国”的传统认知。
一个成熟的作家,首先是在寻找,寻找与自身文化记忆相呼应的符号,寻找故事力学的解构,再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文化回溯。在《黔地行记》中,林汉筠有意无意地“植入”湘地文化,让湘黔两地文化在文字里对话、共鸣,形成独特的“湘黔呼应”叙事结构。如《听傩》,他将两地民间文化进行比较。湘地长辈“抓力虎”戴着“木脑壳”的“架式”,与德江戴着傩面舞者的身影渐渐重叠,将笔触深入“梅山教”与德江傩戏的精神内核,这种文化共鸣便愈发鲜明。无论是湘地梅山文化中的“赶尸”“放蛊”背后对生命力量的敬畏,还是德江傩戏“上刀山”“下火海”中对困境的抗争,其本质都是对人性本真的坚守,而这份共通的精神内核,也让两个地域的文化有了温暖的人性联结。
作家还善于抓住方言与味觉这把乡愁的钥匙,用方言突出“蛮味”,用味觉具象“蛮味”。称呼女性长辈的“嬢嬢”、乐器的“当当”、面具的“木脑壳”……鲜活的方言,像在异乡突然瞥见故乡熟悉的影子,让人回味绵长。而对于味觉的记忆,也在他的笔下变得格外细腻。如《“熬熬茶”,孃孃的味道》,制茶时“木铲搅拌时发出的沙沙声”“文火慢熬时飘出的焦香”,这种味觉上的共鸣,让“乡愁”不再是抽象的情绪,而是可触可感的温度、可品尝的味道。他对“熬熬茶”制作细节的执着,对原料、工艺的细致描摹,本质上是对湖南乡土饮食记忆的复刻:因为熟悉故乡“油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所以才会对“熬熬茶”的制作格外敏感。这种从饮食切入的书写,小人物小细节,却为“蛮味”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半载黔行,终成作家的一生修行。林汉筠以湘人“蛮味”追寻跨越地域的精神对话,让《黔地行记》超越文字,成为湘黔文脉交融的珍贵文本,亦是在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中,作家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坚定确认。
责编:黄煌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

 
     
       下载APP
下载APP 报料
报料 关于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