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10-30 07:40:48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10月30日10版
文/范崇源 李龙山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战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抗战英雄烈士事迹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象载体。一段时期以来,微短剧领域“抗日神剧”现象有所抬头。今年7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多项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提示》。其中强调,“近期一些涉及抗战内容的竖屏微短剧出现问题。例如,部分抗战题材微短剧存在极强人设,剧情过于追求所谓戏剧张力等问题,让用户产生‘神剧’观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抗战真实历史的消解和虚无,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整治此类微短剧,正当其时。
明法知责,厘清历史叙事的法治边界
法者,治之端也。《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下简称《英雄烈士保护法》)为抗战题材创作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其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识和记述历史”。第二十二条更是直接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行为。这些条文正是维护国家集体记忆、捍卫民族精神根脉的法治屏障。
“抗日神剧”的出现是法治意识缺位下的创作失序。部分创作者为追求流量,将艰苦卓绝的抗战简化为“手撕鬼子”“子弹拐弯”的荒诞戏码,把英雄烈士的牺牲异化为娱乐化的噱头。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历史真实,更涉嫌违反《英雄烈士保护法》的禁止性规定。治理“抗日神剧”,不能仅靠舆论批判的“软约束”,更需构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闭环体系。一方面,细化《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规定,明确抗战题材文艺创作的“负面清单”,如禁止“超人化”塑造我方角色、禁止嫁接现代技术篡改历史场景等;另一方面,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广电、网信、文旅等部门联动排查,建立“谁策划谁负责、谁传播谁担责”的责任追溯机制,对违规创作、传播主体依法追责,让法治成为抗战历史叙事不可逾越的边界。
守正创新,构建精品创作的引导体系
文以载道,化成天下。整治“抗日神剧”,不能仅靠“堵”,更需以高质量的精品创作“疏”。“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创新。”“抗日神剧”的本质问题,在于背离了历史真实的内核,用“爽点”取代“痛点”,用娱乐化消解严肃性。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以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换来了最终胜利,这份悲壮与坚韧,容不得任何戏谑与篡改。
引导创作方向,需要“疏堵结合”。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举办创作研讨会等方式,鼓励创作者挖掘真实抗战史实。无论是长沙会战的浴血坚守,还是滇缅战场的生死驰援;无论是英雄将领的运筹帷幄,还是普通士兵的家国情怀,这些真实素材都是创作的“富矿”。优质抗战题材作品,应当如《南京照相馆》《731》这般,以“大历史观”铺展抗战岁月的不同切面,用真实的历史搭建共情桥梁,让观众在回望中感悟精神、在思考中传承气节,真正实现“以史为鉴、以情铸魂”的创作价值。另一方面,建立历史顾问制度,要求抗战题材作品创作过程中聘请历史学者把关,确保情节、人物、道具符合历史事实,避免“戏说”“胡说”。唯有让创作锚定“尊重历史、弘扬正气”的精神坐标,才能推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受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
协同共治,厚植历史认同的社会基础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守护历史记忆、反对“抗日神剧”,绝非单一部门的职责,需打通政府、平台、学校、社会的协同链条,构建“目标同向、责任同担、行动同步”的治理格局,让“守护历史”从理念转化为实践,逐步筑牢全社会的历史认同根基。
平台治理层面,强化短视频、微短剧平台的“内容守门人”职责,建立“技术初审—专家复核”双重审核机制,技术端筛查合规性,抗战史学者团队校验情节、道具的历史真实性。同时,优化算法逻辑,设“优质抗战内容专区”,提升合规作品推荐权重,降低“戏说化”内容曝光阈值,从传播源头规避历史虚无主义。教育引导层面,把抗日英烈的记忆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大思政教育结合起来,以沉浸式教育让青少年认知“抗战精神”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核,避免其沦为抽象口号。社会参与层面,主流媒体需发挥历史叙事的“压舱石”作用,根据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设计内容,纪录片侧重深度史实呈现,短视频平台侧重代际传播适配。同时,构建公众参与的历史纠错机制,鼓励历史爱好者、学者通过平台反馈通道,对传播中的历史谬误进行举证,形成“社会监督—平台整改—学界验证”的闭环,推动历史记忆的公共维护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
胸怀天下,彰显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英雄烈士保护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神财富的价值不仅限于中国,更具有人类共同价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讲好中国抗战故事,不仅是为历史正名,更是向世界传递“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理念。
“抗日神剧”的荒诞情节,不仅误导国内观众,更会损害中国抗战历史的国际公信力。在国际传播中,应以客观、理性的视角呈现历史——既讲清楚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也不回避战争中的人性复杂;既展现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也承认国际社会的支援帮助。《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明确载明,“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这一追求和平的核心精神,与中国抗战“反对侵略、捍卫文明”的内核高度契合。因此,抗战叙事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让世界从中国抗战历史中感悟和平的珍贵。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站在历史节点回望,每一部尊重历史的抗战题材作品,都是对“英烈牺牲、人民选择、时代期待”的回应,每一次对“抗日神剧”的坚决抵制,都是对民族精神根基的守护。当持续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更多承载抗战精神的精品力作涌现,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共株洲市委党校)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