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更新|为什么这么多人爱看“荒野求生”?

张英 黄亚苹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9 17:38:55

文案、出镜:张英

后期:黄亚苹

最近,很多人在关注张家界“七星山杯”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比赛全程,选手需在无外界补给的情况下,仅凭限定的基础装备,完成野外庇护所搭建、水源净化、野外食材寻找等极高难度的挑战任务。期间来自全国的100名参赛选手需依靠主办方提供的初始物资—一把柴刀和一截楠竹,在张家界七星山大绝壁自主生存。

赛事已进行到第二季,每天有上百万人在手机屏幕前围观这些荒野求生者,看他们像神农氏一样“尝百草”,像燧人氏一样钻木取火。这些选手也“不负众望”,有的极度放飞自我,达到了“返祖”级别,比如00后医学生张博林;还有的从精致丽人变得灰头土脸,十几天时间瘦成一道闪电,比如倍受关注的“冷美人”杨朝芹。

这种硬核求生,经过剪辑和演绎后,成了一场综艺体验,激发了很多人跃跃欲试。当然,剥开娱乐化的外衣,荒野求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浪漫和轻松。看着爽,未必做得来。“冷美人”杨朝芹就特别提醒大家,这种方式太危险,普通人千万不要尝试,而张博林在坚持到十几天的时候也宣布了退出。

荒野求生,更多的是严酷,迷路、缺水、受伤甚至感染。但为什么这么多人爱看,甚至想参加?冒险精神的背后,可能还是一种“逃离”与“对抗”心理:逃离内卷状态下被异化的自我,对抗职场迷茫和价值怀疑。

这些年,一些话特别盛行,比如“在上班与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搞钱和搞对象之间,选择了搞笑”月老庙里无人问津,财神殿前长跪不起。它们流行于网络,却“出生”于现实。我们在这里不做价值判断,也不搞道德绑架,只从事实出发去看这种群体性心理——那就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人生目的、价值、意义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抓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荒野求生给人提供的可能性,或许就是重新找回那个能与自然对话、与困境共舞的完整的自己。在物质繁荣的背后,如果出现“自我”意义的精神缺失,应当如何去获取?登山、徒步、重新“养”一遍自己,这些行动和概念,都是对缺失的回填。

网络上同样有一句流行了很长时间,极具鼓舞性的话: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它体现的就是人生的各种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的背后,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只是需要我们去追寻。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么多人爱看荒野求生”。

责编:黄亚苹

一审:唐雨琪

二审:冒蕞

三审:易博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