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颂重阳,魅力大和见情深——攸县大和村重阳敬老活动侧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9 16:50:3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小雷 通讯员 刘和云 刘雪梅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29日,重阳节,洣水河畔,攸县谭桥街道大和村,晨光中,古樟树下,老人们笑盈盈,乐呵呵;广场上鲜红的彩旗飘扬“金秋重阳节·浓浓敬老情”金光闪闪,引人注目。这场1000余人参与的重阳节活动,是极不平凡的节日,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情对话。

沃野新篇:从“水窝子”到“金土地”

站在马鞍山观景台远眺,连片稻田翻涌着金色的波浪。三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轰鸣声奏响丰收的乐章。"以前这里十年九涝,现在成了‘聚宝盆’。"大和村党总支书记李黄德,指着脚下的土地感慨。通过”小田改大田“工程,村里将1027亩零散田块整合成现代化农田,预计今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在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村民们用汗水书写的奋斗史: 近两年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资金300多万元,砌筑水渠3公里,新建修缮山塘水库3处, 改善灌溉面积820余亩,让180多亩抛荒地重焕生机。

更令人欣喜的是,全村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5%。“这些‘铁牛’顶得上50个劳动力。”操作植保无人机的“新农人”周建中笑着说。无人机施肥每亩能节省成本30元,千亩稻田就是3万元。

桑梓情深:百万善款润故里

今年的重阳节,村民们总会想起七月那场暴雨。乡贤刘文华连夜采购5万元救灾物资,天刚亮就送到防汛一线。这已是他连续10多年来,支持村里公益事业,如修筑村组道路,水利、农田改造、并且把家乡建设,回乡敬老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累计捐赠逾百万元。“企业的根基在社会,个人的根本在乡土。”刘文华常说。他创建的文华慈善基金秉持独特的“三做三不做”理念:只做创造正能量的慈善、只做平等的慈善、只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慈善;不做广告型、政府公关型、商业交换型慈善。

在刘文华看来,真正的慈善是“五心归一”——将孝心、爱心、善心、慈悲心和同理心融为一体。这套理念正深刻影响着大和村的公益事业,让每一分善款都化作滋润乡土的甘霖。

白首佳约:夫妻的“金婚“庆典

上午十时,《今生和你一起走》的旋律在广场上空响起。90岁的李福春老人紧紧握住老伴单菊媛的手,这对相伴68年的夫妻,第一次穿上婚纱礼服,在全村人见证下踏上红毯。“苦过,累过,今天全都值了。”单奶奶轻抚婚纱,泪光闪烁。他们的儿子李小华在台下不停拍照:“父母结婚时只有一床新被子,今天终于圆梦了。”

这场特别的“婚礼”上,共有六对银发夫妻参加。去年首办婚纱秀后,村里特意购置了6套不同款式的婚纱。“我们要让每对老人都能留下最美瞬间。”负责活动的村妇联主席说。

长寿密码:寿星的幸福时光

大和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现有8位90岁以上老人。在庄重的敬老仪式上,谭桥街道领导和村书记,细心为老寿星们披上绶带。103岁的陈爷爷笑得合不拢嘴:“现在的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特别让村民感动的是,村里投入70多万元建设的养老服务站,提供平价就餐、免费理发等10项贴心服务。对12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这里比家里还舒服。”正在书屋看报的95岁李大爷说。他每天都要来养老服务站的按摩椅上休息半小时,“孩子们在外打工也放心了。”

初心印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庄重的党群服务中心,一本泛黄的“民生账本”记录着村里的点点滴滴:“2024年5月28日,六组灌溉渠清淤2000米,电排检修完”“2024年7月28日,夜,暴雨,党员突击队涉深水转移甲洲上等组群众,历时6小时,全部安全”“2025年1月15日,为11户脱贫户落实自主产业帮扶资金15万元“。每个记录背后,都站着一群守护家园的共产党人。村党支部书记李黄德,是一名退伍军人,曾参与港珠澳大桥钢结构建设。面对企业几十万年薪的邀请,他毅然回村任职。”建大桥是国家需要,建家乡是初心使命。“他说。去冬今春,村妇联主席挂着吊瓶在村部工作的身影,至今让村民们感动不已。那个寒冷的冬日,她为村民办理务工结算、支付民工工资等各类款项60多万元的手续。

文化传承:古韵新声颂重阳

重阳节不仅给老年人备近100桌盛宴,80多岁李大娘高兴地说:“让俺吃上咕样好的场伙,真好吃,真享福!”在文化盛宴上,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坐板戏《百寿图》赢得满堂彩,广场舞《欢聚一堂》跳出了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我们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负责文艺活动的村干部介绍,村里组建了坐板戏传承队、女子舞龙队等多支文艺队伍,不仅丰富了村民生活,还多次在县里获奖。

值得一提的是,王国英带领全场唱响的《生日祝福歌》,不仅为陈娥仔和刘花英两位当日生日的老人祝寿,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温情纽带。

暮色四合,68盏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宛如撒落乡间的明珠。文化广场上,《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依然回荡,村民们笑语盈盈地走向村部食堂,那里50桌“千叟宴”正飘散着诱人的香气。“等防洪堤建成,这片河滩将变成‘金沙滩’。”村党支部书记指着规划图说,“下一个目标,是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收入再上新台阶。”

洣水河静静流淌,倒映着村庄的万家灯火。在这个金秋的重阳节,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在大和村交相辉映,千亩良田见证产业振兴,百万善款彰显桑梓情深,六对夫妻演绎白首佳话,八位寿星诠释敬老传统。

大和村用一个个温暖瞬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在湘东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时代乐章。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