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9 13:04:16
文|梁伊涵
《春雨点点入地》是一部日记体的教育散文集,记录着作者杨松林在石桥小学支教一年的经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我们看到一个对孩子们一片真心、纯然肺腑的教育工作者,并从他身上得以窥见中国广袤乡村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而温暖的变化。

在文学价值上,《春雨点点入地》展现了一种“于质朴中见真章”的审美力量。
这本书采用了最贴近心灵的文体——日记。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没有刻意雕琢的英雄史诗,有的只是支教老师日复一日的观察、记录与思考。这种形式本身,就赋予作品一种无可替代的真实感和亲和力。
语言的“润物细无声”:作者的语言,恰如书名中的“春雨”,不激烈,不张扬,却点点入地,浸润心田。他用细腻而温暖的笔触,描绘了山间清晨的雾气、课堂上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家访时老乡端出的那碗粗茶……这些细节汇聚成是一幅真实、立体、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乡村生活画卷。这种白描式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经历那份平和喜乐。
人物的“平凡而闪光”:书中没有脸谱化的人物。顽皮却重义气的“小石头”,羞涩但有着百灵鸟般歌喉的“阿妹”,默默支持学校的老支书……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村民,都像是我们从生活中走来的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小缺点,更有着人性中最本真的善良与坚韧。正是这些“平凡人物”的群像,构成了乡村振兴最坚实、最动人的基础。
在社会价值上,《春雨点点入地》精准地呼应了“文化育人”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弘扬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如果说文学价值是它的筋骨,那么社会价值就是它的血肉与灵魂。这本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它是“文化育人”的生动教案。书中所记录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对话与人格的塑造。支教老师通过一本书、一次家访、一场谈心,在孩子心中播下梦想、自信与文明的种子。这深刻体现了,“育人”绝非简单的灌输,而是如春雨般“点点入地”的文化浸润和生命影响。这本书本身,也成为了面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一代的“育人”之书,它唤起了我们对教育公平的思考,激发了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
它是“乡村振兴”的微观镜像。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道路、房屋等硬件的改善,更是人的精神面貌的焕新。通过支教老师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乡村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看到了乡村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的生机。它告诉我们,乡村是有希望的,是有未来的,这份希望就寄托在每一个被知识照亮的孩子身上。这本书为理解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鲜活样本。
它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精神。作者以及他所代表的千千万万支教教师,他们选择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最需要的地方。这种选择,不是悲情的牺牲,而是充满主动性与创造力的教育理想实践。他们在奉献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在与乡村的互动中获得了生命的厚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弘扬的社会担当,是驱动社会向前的重要力量。
《春雨点点入地》以其真实的文学表达和深刻的社会关怀,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一座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一座沟通理想与现实的桥,更是一座通往无数读者内心的桥。它让我们相信,每一滴“春雨”的力量虽小,但万千雨点汇聚,终能滋养一片希望的田野。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下载APP 报料
报料 关于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