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湘潭我的家·莲城风景线丨“银发族”的幸福密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9 09:56:4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邓玉娇 通讯员 杨柳盎

新建20个老年助餐服务点;打造185张时光守护床位,认知症老人在专业照护中安享晚年……在湘潭,一项项重点民生事实正转化为“银发族”的“幸福清单”。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湘潭市常住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1%;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中,失能人数占比达12.39%;预计2030年,全市老龄化程度将增加到30%以上。

面对老年人口比例高、失能多、增速快等难题,湘潭如何解锁“银发族”的幸福密码?

解码一:专业照护与智慧赋能,提升晚年生活品质

“这里住得好、吃得好,平时写写字,唱唱歌,看看电视,参加各种活动,我对这里很满意。”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湘潭市六医院)养老康复中心,103岁的李若镜奶奶开心道。

如何让老人“养得好”?核心在于服务的专业化、精准化与人性化。

作为全国首批“部省共建”养老示范项目,湘潭市六医院率先探索“医疗+养老”模式,创新大病可医、小病可疗、无病可养、居家可护、临终可孝“五可”服务体系,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照护闭环,实现由单纯的医疗机构向医养结合型机构的转变,为城市公立医院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改革样本。

湘潭市六医院“时光守护”照护专区,公共起居厅、助餐间、活动室与卫生间等一应俱全。“这里不仅是床位,更是融合了专业照护与情感归属的‘家’。”该医院副院长肖敏说。

为破解认知症老人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境,今年,湘潭市积极落实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打造185张“时光守护”床位,从生活照护、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精神行为症状管理以及社会功能支持与维护等探索全链服务路径,提升认知症老人晚年生活品质。

据统计,湘潭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仅占全市老年人1%,99%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这意味着对大多数老人来说,优质养老服务并非触手可及。

为了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湘潭各县市区搭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线上扫码、线下服务”的模式,链接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训练、健康管理、家政服务、心理疏导、安宁疗护等专业服务团队,以“智慧”赋能,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湘潭市六医院打造“码上康养”智慧平台,建立11个社区居家康养驿站,实现扫码一键预约康复、送餐等服务。

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湘潭建立“三级四类”培训机制,通过市、县、机构(或社区)三级,针对养老管理人员、养老护理人员、家庭照护者、社会老年人等四类人群,开展不同类型的系统培训。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达2525人,养老护理员1402人,持证护理员1122人,持证率达到80%。

解码二:社区嵌入与普惠共享,传递城市人文温度

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87%、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100%,近两年建设46个老年助餐服务点……近年来,湘潭创新“机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居家上门服务”养老服务模式,老年人友好的幸福场景不断增多,让养老不再是冰冷的机构托付,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社区生活。

“这里菜品丰富,味道好,卫生好,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好,价格也便宜。”雨湖区和平街道科大社区食堂,来用餐的刘奶奶赞不绝口。

“食堂面向老人及公众开放,实行差异化价格,午餐和晚餐标准为八菜一汤,60岁以上持颐养卡老人享8元/餐,其他人员享12元/餐。”科大社区食堂负责人朱玲说。

作为全省老年助餐服务先行城市,湘潭将该项工作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出台《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规范建设一批示范性老年食堂、统筹优化一批老年助餐模式、智慧辐射一批老年群体;扶持各类市场主体运营老年助餐点,推动老年助餐服务依托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多点布局、服务下沉、方便可及,让更多老年人吃上家门口的热乎饭。

“想打麻将打麻将,想打球就打球,吃得好,玩得好,住在这里很开心。”87岁的李怀玉入住岳塘区贤芳苑养老中心近三年,聊起养老生活,她笑容满面。

这座占地1.2万平方米的三星级养老机构,由闲置厂房改造而成,构建起集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文教康乐于一体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入住了近200位老人。

“床位费、餐费、服务费等加起来,每月2000多元。”岳塘区人大代表、贤芳苑养老中心负责人张清表示,作为普惠型民办养老机构,贤芳苑将“暖”意聚焦于老年群体,为其提供普惠精准的养老服务。

其暖心体现在细节:堂食三菜一汤,早餐仅6元、中晚餐各10元;提供私定小份菜、流食、半流食及不同口味选择;低保特困家庭、残障人士等可享受优惠价格。“我们还提供送餐服务,服务覆盖周边8个社区,一公里以内都不收费。”张清说。

堂食与上门送餐服务相结合,精准覆盖了老年人的助餐需求,让“一顿热乎饭”成为传递城市关怀的载体。不久前,贤芳苑老年食堂以其普惠精准的服务,荣获全省“最受欢迎老年食堂”。

目前,湘潭已建成5个县级老年福利中心和1个“部省共建”国家级养老示范项目,建设1086个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37所乡镇敬老院全部实施安居工程改造,基本实现对失能、失智、高龄独居等老年人基础性照护全覆盖。

解码三:机制保障与安全监管,筑牢养老服务底线

10月29日,《湘潭市居家养老服务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近年来,湘潭市率先在全省完成老龄工作机制调整,出台50余项政策,构筑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四梁八柱”,通过健全资金投入、综合监管、责任包干等机制,为“养得稳”提供坚实保障。

资金方面,将各级养老机构及设施建设经费、工作经费及运营补贴等统筹纳入市、县(市、区)财政预算,做到按需保障,市、县区60%以上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将乡镇敬老院安防提质纳入市重点民生实事,持续投入巨资改造特困供养机构、养老机构消防设施,并建设“安联网”智能化监管平台。

监管方面,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的综合监管机制,通过“双随机、一公开”进行全覆盖安全生产检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坚决整改到位。

推行“1+3+1”责任包干机制,确保每家养老机构都有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制定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分布图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这一系列“养得稳”的举措,在六颐苑、科大社区食堂、贤芳苑等机构中得到具体体现。

六颐苑在全省率先实现消防审验达标,并持续巩固成果;科大社区食堂从建设到运营均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日常监管;贤芳苑作为三星级养老服务机构,其运营本身就建立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之上。

稳定的投入、严格的监管和长效的机制,共同守住了老年人的养老安全线,让养老服务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湘潭市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地区;湘乡市入围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试点地区;湘潭县被确定为全国县级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中心试点地区;湘潭县“党建+莲湘颐老”、韶山市“映山红志愿服务+60驿站”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岳塘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可圈可点。

湘潭以生动实践证明,“银发族”的“幸福密码”,就藏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里,藏在每一个充满尊重与关爱的服务细节中,养老不是被动接受照顾,而是有尊严、有选择的生活方式。

责编:邓玉娇

一审:邓玉娇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