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2025-10-27 13:12:20
随着近日多地迎来大幅降温,患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肥胖等人群以及老年人脆弱的血管正面临季节性考验,医院心脑血管科室随之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持编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1年,心血管疾病(CVD)位居中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负担加重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仍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23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CVD的粗发病率为620.33/10万,其中男性为717.36/10万,女性为519.64/10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上升趋势。
寒冷来袭,心血管面临严峻挑战
医院心血管门诊已进入一年中的“魔鬼季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杨柳几乎每天都需要完成十几台手术。“这样的工作节奏是心内科秋冬季节的常态。”她说。
杨柳解释,寒冷天气对人体血管构成直接挑战:“为维持体温,人体血管会自然收缩,导致管腔狭窄,供血不足,心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弱。”同时,血管收缩还会增加心脏泵血阻力,引发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秋冬季也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间接伤害。“炎症状态下,心脏血管的内皮功能变得不稳定,斑块破裂风险增加,急性心梗的风险也随之上升。”杨柳补充道。
哪些人群需要重点防范秋冬季心血管疾病?杨柳认为,一是老年人,秋冬季减少了外出活动,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增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二是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杨柳解释,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三高”、久坐的生活习惯、吸烟、工作压力大以及熬夜等,都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那些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熬夜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这无疑加剧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她说。
心血管疾病有哪些早期信号?
杨柳观察到,很多患者在发生心血管疾病前,往往会忽视一些早期症状,如“乏力、胸闷、心悸(患者可能会感到心里突突跳或不明原因的烦躁不安)、睡眠质量下降(如失眠、老做噩梦、半夜醒来)、头晕等”。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胸骨后烧灼感等,这些症状可能会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有些症状并不直接指向心血管疾病,会让很多患者出现误判。他们可能辗转于医院其他科室门诊,却久久得不到根治。”杨柳提醒,如果秋冬季身体出现不舒服,不要忽略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认识血管:全身健康的“生命线”
对于“患者们明明是心血管疾病,却常常辗转于医院其他科室门诊,久久得不到根治”的问题,辽宁省人民医院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执行主任侯爱洁有同样的感受。她说:“泛血管是指人的血管系统,是人体血管的总和,包括动脉、静脉、淋巴等构成的覆盖全身、错综复杂的网络,是‘灌溉渠’和‘生命线’。”血管问题不仅是局部疾病,更是全身性的健康问题。
血管健康为何如此重要?侯爱洁解释,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的泛血管疾病,可能同时影响心、脑、肾等多个重要器官,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比如以前有的患者因为下肢疼痛来就诊,经检查诊断为下肢血管病,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但没过几个月,患者又出现了急性心梗。其实外周动脉疾病和冠心病急性心梗都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正如我们经常说这样的患者‘病在腿上,险在心脏’。”
这种系统性特点意味着,当某个部位出现血管问题时,其他部位的血管可能也已经存在相似病变。侯爱洁举例说明:“比如前不久来就诊的一个脑梗患者,通过检查我们发现其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狭窄,进而进行了冠脉介入治疗,解除了潜在的巨大威胁。”
年轻人同样需要重点关注血管健康
目前,来泛血管中心就诊的年轻人比例已达20%-30%,且有攀升趋势。侯爱洁分析,这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熬夜、吸烟、不规律饮食、高油高盐高热量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都有影响。另外,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高负荷下的压力,也会使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医生建议,日常守护,可以从生活细节保护血管健康做起。如果突感心脏不适,在就医前可以这样自救:保持镇静,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过程中,尽量躺下休息,降低心脏负荷;如有检测设备,可监测血压、脉搏和血氧,为医生提供参考;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可尝试使用医生认可的药物缓解症状,但要注意用药安全;如突发意识障碍,在呼叫救援的同时,应立即展开有效的心肺复苏。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血管?侯爱洁告诉记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防治心血管疾病非常有益。
饮食方面要避免高盐饮食,减少加工食品、煎炸食品、高热量食物、碳酸饮料的过度摄入,戒烟,避免酗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制品,可多吃不饱和脂肪酸(鱼类、植物油等)。控制体重也很重要。评估体重是否超标有两个常用指标——体重指数(BMI)和腰围。BMI在18-23.9之间为正常体重,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成年男性腰围应≤90厘米,女性应≤80厘米。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等。运动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才有效。
调整生活方式,尽量做到改善睡眠,避免熬夜,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有个良好的睡眠、平和的心态对于健康的身体都是必不可少的。”侯爱洁说。
杨柳从秋冬季的防护角度补充建议:外出要注重保暖,特别是头部和手部。穿衣可采用“洋葱法”(即多层穿衣法),每层衣物不宜过厚,以便根据气温灵活增减。“进行户外活动时,应避免选择贴身穿着纯棉材质衣物,防止吸收水分后不能快干而使体温降低,建议选择速干面料。”
运动时,应先做好热身,让呼吸道及心血管适应冷空气刺激。可以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提高免疫力。“冬季不宜进行剧烈运动,避免对身体造成负担。无运动基础者不要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以防发生危险。”杨柳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
责编:王铭俊
一审:王铭俊
二审:段涵敏
三审:杨又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